减负不能“减担当”!新华日报头版连发七论谈基层减负

政务   2024-11-10 20:30   西藏  

友情提示

点击上面“网信比如”可关注哟~


前段时间,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健全了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鲜明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制度遵循。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为了把基层干部从各种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抓工作上。为更好宣传、推动基层减负,新华日报推出“基层减负”系列谈。

今天,随着最后一篇评论的见报,这组系列评论迎来收官。现将其集纳如下:


1

减出“走在前”的精气神

魏晓敏(10月29日 第1版)

减负,就是要减出实效、减出担当、减出“走在前”的精气神。
前段时间,中办、国办印发文件,就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为了把基层干部从各种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抓工作上。减负,就是要减出实效、减出担当、减出“走在前”的精气神。
基层是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基层工作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繁重,需要集中精力干事创业。但现实中,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侵扰,部分基层干部被“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困住手脚,没有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党中央强调持之以恒抓好整治工作,体现了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树立了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明工作导向。
卸下“包袱”为的是担起担子。当前,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外部压力持续增大,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期。江苏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以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干工作,决定着发展状态和工作绩效。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谋发展,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5.7%的良好成绩,这是全省上下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紧紧抓住第四季度的黄金期,尤需进一步消除影响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他们松绑解压,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为基层减负,减负担是出发点,增实效是落脚点。各地区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自觉性,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紧密结合起来,把“应减之负”和“应尽之责”贯通起来,进一步聚焦基层反映强烈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突出问题,真正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精准发力、注重实效,就一定能推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目标更鲜明、动力更强劲、活力更充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汇聚更强动能。
2

《减负要“减准其负”

杨丽(10月30日 第1版)

减负也要“减准其负”,动真碰硬、精准施策,把真正的额外负担找出来减下去,减负才能减得其所。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必要的形式,哪些是形式主义,哪些是基层必须扛起的责任,哪些是应该坚决减下去的额外负担。认为减负就是“一刀切”地取消一切会议、文件、活动,该担的担子也不担了,这也是一种误区。换言之,减负也要“减准其负”,动真碰硬、精准施策,把真正的额外负担找出来减下去,减负才能减得其所。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机关运行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哪个层级、哪个部门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事事都压到基层,基层这根“针”就会“顶不住”。有的地方在考核中搞“繁琐哲学”,“千分制”不够用,又搞“双千分制”“三千分制”;有的地方搞文山会海,有事没事都要开个会,而且都要求“一把手”参加,村干部汇报工作也要求“凡汇报必备PPT”;有的搞“痕迹主义”,动辄要求留台账;有的搞“层层加码”“级级提速”,上午布置的任务,下午就催着报反馈。如此种种,都额外地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应该坚决予以整治。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进行了精准画像。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准划分哪些是当前亟待减掉的负担,哪些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负面清单,让基层行有所依。治标的同时尤需治本。要深入查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找准基层负担的“病灶”,对症下药。与此同时,对于基层本来应该承担的事项,则应该旗帜鲜明地保留,防止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在基层减负上,该减的负担要坚决减,该干的事情必须干,该增加的精气神必须增,真正做好基层减负的“加减法”。
中办、国办有关文件对整治“文山高耸”“会海汹涌”“过频督查”“花式创建”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减什么”的方向已明确,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减到位”。把“应减之负”减下去,把“应尽之责”担起来,就一定能够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
3

《严防减负走形成“新负”

陈立民(10月31日 第1版)

减负为何出“新负”?核心还在于落实中的走形与变味。

今年以来,中央重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了积极进展。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负担确实减了下来,但也有干部反映,因为在减负中存在走形、变味的情况,老的负担减掉了,新的负担又来了,导致获得感不强。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关键是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地抓落实。落实不到位,减负打折扣,该减的负担就减不下去;落实中走了形、变了味,减负就可能减出新的负担。比如,有的地方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要求在减负过程中,照样开推进会、落实会,照样记台账、抓考核,照样发文件、催材料,导致旧的负担未必减下去,减负带来的负担却实打实地来了。再如,减负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要的工作后,层层加码、级级提速的“老作风”又来了,减负中的层层加码,让基层面临“减负之负”。又如,为了推动减负,有的地方成立“专班”,抽调人员“专抓”,组织“效能办”开展减负专项督查,等等,这些现象尽管是个别的,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减负获得感。


减负为何出“新负”?核心还在于落实中的走形与变味。这其中,有的是形式主义工作习惯和思维惯性造成的,似乎不量化、不做台账、不搞考核,就不知道怎么抓落实了;有的是因为对中央减负的要求领会不到位,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理解的现象;有的是因为抓统筹的能力不足,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对基层减负工作缺乏协同配合、信息共享,导致减负成效不彰。


减负必须真减负、减真负,这样才能减出获得感,减出精气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充分释放基层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减掉非必要的任务、不切实际的要求,减掉繁琐复杂的不当考核,将减负减到实处减出实效,切实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更好释放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激发“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新气象。


4

《把“搭车”的考核“请下车”

袁媛(11月1日 第1版)

基层事多人少、责大权小,面对千头万绪的任务往往“马力不足”“超载运行”。之所以如此,“搭车”的考核过多是重要原因。

基层事多人少、责大权小,面对千头万绪的任务往往“马力不足”“超载运行”。之所以如此,“搭车”的考核过多是重要原因。


考核是重要的指挥棒。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总想把自己抓的工作塞进考核指标体系;有的部门即便自身工作与基层权责结合不紧密,也要通过“搭”进考核以增强自身“存在感”;有的部门看到其他部门都在“搭车”,唯恐自身工作被基层忽略,也下场“卷”基层考核。“搭车”考核的背后,是少数部门官僚主义思想作祟,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试图把考核“万能化”的懒政思维。


考核不能变成一个筐,更不能什么指标都往里面装。“搭车”的考核指标过多,甚至一百分不够用要膨胀到“千分”“双千分”,结果必然是“指标越多、实效越差”。有的乡镇过着“紧日子”,却在采购台账耗材上花费甚巨;有的基层明明人手紧张,却有干部专职填考核材料成为“表哥”“表姐”。这其中,都有“搭车考核”的“功劳”。


“搭车”的考核必须“请下车”。谁来请?上级部门要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变“层层搭车”为“层层减负”。在思想认识上,要唯实而非唯数,多看工作实效的“总账”,坚决摒弃叠床架屋的“繁琐哲学”;在谋划考核时,要重统筹而非分配,在考核体系上合并同类项,坚决防止各部门争抢“唐僧肉”产生“剧场效应”;在具体指标上,要讲科学而非态度,根据客观实际合理设计指标,坚决不搞指标代替目标的形式主义;在开展考核时,要鼓励走下去而非等上来,用“四不两直”“不声不响”的方式实现考核有感、过程无感,坚决不能一考了之、一压了之。


把减负落到实处,要变“临时福利”为“长期激励”。上级部门不能用考核代替自身的工作,而应把科学考核作为能力建设的长期课题。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持续改进考核方法,切实控制考核总量,激发基层“以考促干”的精气神。

5

《让“小马”成为“快马”

胡波(11月2日 第1版)

要让基层的“马”拉动事业的“车”,就要让“大车”减负、给“小马”赋能,保证“车马协同”。

除了文件会议繁杂、打卡考核繁多、痕迹管理较重等问题,基层同志感到压力大的又一原因,是基层权小责大、人少事多,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态,工作似乎总干不完。


要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首先是要把“车”变小变轻,为基层明确权责,把基层的职责事项理清楚。与此同时,要大力整治文山会海、规范考核督查、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彻底杜绝“材料生花”“数字政绩”等现象,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责主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事创业、为民服务。
其次是要给“马”赋能。“马”能不能拉动“车”,既在于“马”的数量,也在于“马”的质量。如果“食不饱,力不足”,即便是千里马也会“才美不外见”。只有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断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把“小马”变成“快马”,从而加大“马”力、提升“拉”力。
当然,改变“小马拉大车”也不能让“车”空驶,更不能让“马”脱缰。关键是要坚持责、权、利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给好“马”配上合适的“鞍鞯”“辔头”和“长鞭”,实现“车马协同”,从而让基层工作快马加鞭、使基层干部快步向前。
基层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场景,足见责任之大、任务之巨。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让基层的“马”拉动事业的“车”,就要让“大车”减负、给“小马”赋能,保证“车马协同”。负担轻了,动力足了,步子才会快。这就要求推动更多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让基层摆脱“小马拉大车”的困境,真正从“千条线”“千把锤”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来抓发展、惠民生。
6

减负绝不能“减担当”

孟亚生(11月3日 第1版)

如果认为减负就是“减担当”,应尽之责、分内之事可以降低标准、放松要求,甚至以“减负”之名行“躺平”之实,那就背离了减负的初衷。

时下,基层减负工作持续推进。基层干部普遍反映,文件和会议确实大幅度精简,检查考核和上报材料明显减少,工作强度较前有所减轻,但也有基层干部把减负等同于压减任务,对该负的责任百般推脱,该担的重任拈轻怕重,这些错误的苗头需要引起警惕。


中央重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的是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放开手脚、轻装上阵,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抓推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如果认为减负就是“减担当”,应尽之责、分内之事可以降低标准、放松要求,甚至以“减负”之名行“躺平”之实,那就背离了减负的初衷。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其担当作为不仅直接关乎江苏高质量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基层干部在减负的大背景下,更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减负绝不能“减担当”,基层干部不仅要敢于担当,还要善于担当。受形式主义的影响,有的基层干部将做台账、报表、打卡“留痕”等作为主要工作内容,现在负担减轻了,却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干了。其实,基层减负,减的是量,求的是质,加的是劲。基层干部要注重培养专业素养,注重工作实效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基层工作要求。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基层减负的新征程上,广大基层干部要将应减之负与应尽之责科学结合,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工作标准,当好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基层治理的实践者、和美城乡的守卫者,为江苏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新的贡献。
7

《持之以恒抓减负

韩宗峰(11月4日 第1版)

减负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要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尤其需要持之以恒抓减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次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又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时隔1个月,总书记持续关注基层减负,既彰显了持之以恒抓减负的决心,又引出如何久久为功抓减负这一重要命题。
花样百出的作秀造势、繁杂琐碎的填表留痕、五花八门的考核评比……“小马拉大车”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还让他们左支右绌、身心俱疲,陷身于繁琐杂务中。以往,减负声音不可谓不凌厉,但每当减负“一阵风”刮过,基层总是重新面临“压力回潮”,基层负担仍然“涛声依旧”,这让基层本就不宽裕的人力物力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可谓正中时弊。基层减负“久攻不下”,很大程度上“问题出在前三排”。如有的上级单位借由考核体系,将诸如施工图纸审核、食品安全检测等专业性强的工作也下放给乡镇,自己则置身事外,变成“业务督察部门”;有的制定过于严苛指标,动辄“千分制”“双千分制”,让基层干部困在指标体系里;有的滥用“责任状”过度问责,导致基层压力陡增。基层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是上级单位“卸责”“压担子”冲动导致的,这也是减负存在反复性的重要原因。
减负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要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尤其需要持之以恒抓减负。有些单位对基层“压担子”已经形成路径依赖,唯有明确权责、厘清职责边界,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将监督常态化、制度化,才能防止基层负担反弹回潮。同时,基层减负还需做好“后半篇文章”,哪些需要减、哪些可以保留,如何减负而不减责任、不减担当,如何既减少冗余过细考核指标、又合理评价干部工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持之以恒抓减负中,不断结合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主编:陈志培

责编:肖晓燕

编辑:赵立峰

来源:江东观潮



投稿邮箱号:

236817394@qq.com

 新浪微博|比如县融媒体中心

比如县互联网违法信息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896—3912799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网信比如
发布新闻、宣传信息、公益服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