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了解蓝信封月捐计划
👣欢迎来到蓝信封【三百六十行,行行在写信】故事专栏
本期故事来自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月捐人杨元静。
杨元静:
月捐2年
就读于山东管理学院
劳动关系学院 社会工作
元静曾经也遇到过许多留守儿童,当她看到他们早早地收起自己的天真,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时,她想:这个世界并不缺大人,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慢慢成长的权利。
本着这个想法,她在社工的路上用心去思考和实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
文|刘芮含
编辑|刘芮含
图|杨元静
享受作为孩子应有的快乐
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生长在齐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的家庭虽平凡却充满温暖,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让我形成了善良且富有责任感的性格。选择社会工作专业,源于我内心深处对帮助他人的渴望。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这个专业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使命。
在求学的道路上,我结识了一位特别的朋友,他是一名留守儿童,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的经历,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他,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成熟稳重,善于察言观色,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人生的启迪。然而,在他那看似坚强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不自信与孤独如影随形。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他,想起那些像他一样在成长路上踽踽独行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未来的渴望,也有对陪伴的深深向往。我常常思索,如果能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引导和陪伴,他们或许就不会过早地承担那些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责任。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大人,我希望能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让他们能够慢慢地成长,享受作为孩子应该有的快乐。
距离产生美
后来,我了解到了蓝信封公益项目,它通过每月的书信连接起志愿者和乡村的孩子们。起初,我曾考虑做通信大使,但担心自己无法坚持每月写一封信而让孩子们伤心,最终选择了月捐渠道。作为学生,虽然捐赠数目不多,但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别人,我也深感欣慰。
书信,这古老而纯粹的方式,仿佛带着时光的印记,轻轻扣响了彼此的心门。它无需华丽的辞藻,仅凭一纸一笔,便能让两个素昧平生的灵魂,在字里行间悄然相遇。在这场无声的对话里,我们既是彼此故事的倾听者,也是成长路上的见证者。通信结束后,回顾整个过程,从第一封信直至最后一封信,见证彼此感情的升华以及成长的轨迹,这何尝不是一件人生幸事?
在悠长而炽热的夏日,我有幸在社工站的实习中,与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结缘。其中,有一个孩子,她无意中获得了我的联系方式。实习结束后,连续一周,我的耳畔总响起孩子稚嫩与热忱的声音。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通电话,更是孩子对我深深的信任与依恋,是对那份短暂却真挚陪伴的渴望延续。然而,在这份温情背后,我也开始沉思,如何在亲近与距离之间,找到那条微妙的平衡线。恰在此时,蓝信封公益项目的做法如一股清风,拂过我心头的迷雾。他们坚持在通信期间,双方不交换额外的联系方式,这一规定,如同一道温柔的界限,既是对志愿者的细腻关怀,也是对孩子纯真心灵的悉心守护。对志愿者而言,这不仅是自我保护的一道屏障,避免我们因过度的情感卷入,而陷入力所不及的境地,更是提醒我们,爱与关怀,需要适度的空间去呼吸、去成长。而对于孩子,这更是一份深沉的尊重与理解,避免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将过多的期待与需求,投射于某一特定的个体,从而避免可能的二次情感伤害,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在更加平等与自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专业学习的一部分
我这样胆小慢热的人,需要别人千百次的主动和回应,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他们的情感需求往往比那些父母常在身边的孩子更为敏感和复杂,因此需要我们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关爱和呵护。我相信,书信交流有着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够跨越空间的界限,为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希望。
参与这些公益活动,让我以一种更清晰、更透彻的方式去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工作中所需遵循的各类理论要求。也让我意识到,帮助他人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提供援助,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公益活动,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爱心,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也很欢迎,同为蓝信封志愿者的你,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职业、专业,为孩子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一点点。
陪伴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蓝信封行动
服务号 : 蓝信封邮筒
新浪微博:@蓝信封行动
邮箱:contact@bluelettercn.org
官网:www.lanxinfe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