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序行业,“超摩尔定律”还在吗?

科技   2024-11-14 11:50   广东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的第2322-7期文章


来源:基因江湖



今天聊一个,或许我们很熟悉、但可能从未主动想过的问题。


01

测序领域中的“超摩尔定律”


在几乎所有关于测序领域发展的培训、演讲、研报中,都会出现这张图:


(来源:NIH)


它所传达的意思是:


在过去二十多年,单位测序成本(一般以/Human Genome、/G、/Mb计)正以超摩尔定律飞速下降。这正反映了测序行业的高速发展。


如图所示,白色线条代表了“摩尔定律”,而绿色线条代表了单位测序成本的下降趋势,其长期位于白色线条下方,故为“超”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其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或24个月(前后有多个版本修正)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


“摩尔定律”预测图(来源:英特尔官网)


自“摩尔定律”提出60多年以来,尽管这只是戈登·摩尔的经验观察,并非严格的物理学定律,但它在很长时间准确反映并预测了半导体信息行业的发展。


而在测序领域,行业更是以“超摩尔定律”而自豪。


过去多年,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一直在进行有关测序成本的追踪,并定期在官网进行披露。这是所有“基因测序以超摩尔定律发展”相关表述的最初数据源



目前数据已更新至2022年5月,除图例外,官网还披露了表格原始数据,并详细说明了图中所示“测序成本”的基本内涵、计算方式等信息。


(来源:NIH官网下载)

https://www.genome.gov/about-genomics/fact-sheets/DNA-Sequencing-Costs-Data


(但其观察数据有限,可能并未纳入来自中国测序厂商、市场最新测序仪的最新数据。)



02

测序仪性能提升,

带来了测序成本的“超摩尔定律”下降


仔细观察这幅图,我们以黄色标注:



可以发现,单位测序成本的显著下降,有几个显著的时间节点:2004年、2007年、2010年、2015年、2017年前后。


结合测序行业发展历史,这些时间点分别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


1998年,ABI开发了毛细管凝胶电泳技术,替代了原有的平板电泳技术,其推出的ABI Prism 3700毛细管测序仪真正实现了测序自动化、规模化;


2003年前后,使用Sanger法测序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成本依然高达5000多万美元为此,NIH在2003年发起了“5年内实现10万美元=1个基因组”和“10年实现1000美元=1个基因组”的两步走战略计划;


2005年前后,454公司基于焦磷酸测序法推出了Genome Sequencer 20 System(GS 20)系统,开启了边合成边测序(sequencing-by-synthesis)高通量测序的进程,后在2007年被罗氏收购;


2006年,Solexa公司推出了Genome Analyzer系统(简称GA),其包括DNA簇、桥式PCR、可逆阻断等核心技术,后在2007年被Illumina收购;


2010年,Illumina推出HiSeq 2000测序仪,将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10000美元;同年,Life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Ion PGM测序仪;


2014年,Illumina推出HiSeq X Ten测序仪,将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大幅降至1000美元


2015年底,华大推出BGISEQ-500测序仪,宣称将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600美元


2017年,Illumina推出NovaSeq系列测序仪,宣称将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数百美元


2023年,华大智造推出 DNBSEQ-T20×2超高通量测序仪,宣称将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100美元


2024年,Ultima Genomics宣布推出首款商业化产品UG 100测序仪,宣称可实现100美元甚至更低的基因组测序。

...


整理进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测序成本每一次快速下降,都缘于一款标志性测序仪的推出。


这正与半导体制程工艺创新带来的芯片性能提升类似:


测序仪性能的提升,是测序成本快速下降的根本保障。


03

测序行业,

“超摩尔定律”正在失效吗?


在半导体行业,关于“摩尔定律失效”的讨论已持续很久。


2022年,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结束了,以类似成本实现两倍业绩预期对于该行业来说“已成为过去”。他用摩尔定律失效为芯片涨价“开脱”。


谷歌Milind Shah在一次短期课程中也验证了这一说法,如上图,1 亿栅极晶体管自 2014 年 28nm 以来成本陷入停滞,并未下降。


Intel CEO基辛格则表示,摩尔定律没死,但确实变慢了。“我们不再处于摩尔定律的黄金时期,现在要困难得多得多,大概慢了一倍,变成了每三年翻一番的周期,因此确实在变慢。”


这一切,看起来都在印证一件事,摩尔定律在半导体行业正在失效。


其核心在于,半导体行业的制程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每一代晶体管密度的增速在放缓,性能的改善越来越难;而随着芯片架构、制程工艺越来越复杂,相应制作成本也会提升。


测序行业呢?


从下图可以直观看到,2015年以后,测序成本的下降趋势也在逐渐放缓。


(缩短观察周期,单位测序成本下降趋势在2015年后并未达到摩尔定律。)


这一趋势其实可以预见,速度放缓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上文提到,测序成本的下降,得益于测序仪性能的提升。而测序仪性能提升,一方面依赖于底层技术的革新和突破,用的是“巧劲”另一方面,依赖于通量提升、规模效应下的单位测序成本下降,用的是量大管饱的“蛮劲”。


华大智造DNBSEQ-T20×2打破了原有测序仪的形态,使用“测序岛”的构造,采用浸没式生化反应技术,直接将测序芯片浸没在试剂槽中进行生化反应,支持测序芯片的多次浸泡,从而实现耗材成本的极致降低。


*华大智造T20创新的浸没式生化反应技术


Ultima Genomics采用了独特的喷涂式系统,通过晶圆的旋转实现高效试剂使用、零串扰以及大表面的超高速扫描,从而实现测序成本的降低。


*Ultima Genomics UG100喷涂式系统


这些测序仪的变体形态,都是以超高通量、超低成本的主要目的。但随之而来,系统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芯片越做越大、芯片越来越密。


与半导体行业发展类似,我们终究会走到材料和工艺的物理极限。


下一步呢?


04

测序行业的“后摩尔时代”


测序行业的“超摩尔定律”正在/将会失效,并不一定是一件悲观的事儿。


它得以让我们在原来的竞争路线上停一停,重新审视一下,测序行业下一步的发展,究竟会是哪里?


对此,笔者的答案是:


测序产品,“技术属性”会降低、“产品属性”会上升


如果说既往千美元基因组、百美元基因组的冲锋,是一场场“技术属性”上的极限较量;未来行业的发展,一定会走向更加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属性”提升上。


如同在汽车领域,被人调侃“技术落后”、“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理想汽车,在汽车新势力中,却卖得最好。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2018年接受采访,谈及市场切入、用户定位、对技术创新的理解等。很多人不喜欢李想,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产品经理。)


这一点,其实已经在发生。


  • Element从一开始就打出了“以批发的价格做零售”,关注的是用户实际测序成本的降低;


  • 华大智造,推出DNBSEQ-G99极速测序,正好完美匹配了当时感染检测市场对于测序TAT的极致要求;


  • Illumina在今年最新战略中提到,将从追求单Gb测序成本的降低,转变为用户“总流程成本的降低,这也是一种从技术到产品思维的全新转变,也释放了前所未有的信号;


  • 真迈生物在前不久的测序仪新品发布会上,详细解构了其“用户友好”的理念,和基于该理念推出的产品。(📎 真迈,凭什么?


所以,在“失速”的后摩尔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某一技术指标的单一维度竞争,而是围绕用户需求的复合竞争。


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会给产品的差异化创造空间。


这又是幸运的。


测序仪将会以更丰富的形态、更多样化的功能出现,用户从此有了更加自由、合适的选择;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也因此有了不同的生存空间。


---The End---

欢迎扫码添加编辑微信号,加入行业交流群

欢迎点击关注

喜欢就一键三连,点赞,在看,分享!

医业观察
超过10万IVD人关注,有观点、有态度,原创文章数量业内第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