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美育与劳育有机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联动第一第二课堂资源,由学生工作部(处)主管、张礼骏教师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译与传播》课程实践部分面向全校师生,邀请大家一道参与为期一年的杞柳采收、扦插、养殖、收割与编织活动,共同体验从无到有的非遗之美。
杞柳编织是安徽省阜南县、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杞柳编织来源于生活,北方地区的民众就地取材编织生活用品,也以柳编作为谋生的工具。如今,这些编织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件,更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蕴藏着无限的文化底蕴。
《诗经》中有“无折我树杞”,其中的树杞便是杞柳。杞柳是这项非遗技艺的关键原材料。杞柳是多年生杨柳科柳属灌木,主要分布在中国山东、河北、辽宁等北方地区。因其柳条具有皮薄、柔韧、洁白、实心、着色力强等特点,为柳编技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杞柳收割图片)
杞柳编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4),人们就将杞柳编织成箢子、笊篱等工具,用于生产生活。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审美趣味不断提高,柳编产品也开始了创新性转化,年轻人喜爱的柳编猫窝、猫爬架等宠物用品已不鲜见;“柳编+咖啡馆”的尝试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柳编首饰的出现也激发了非遗新的活力。
(杞柳编织的生活用具)
(杞柳编织的宠物用品)
本次校园杞柳种植活动是系列实践课程。将于10月31日(本周四)正式拉开序幕,柳编非遗传人刘凤臣老师将提供全程指导。
刘凤臣老师是“刘氏柳编”第三代传人。刘老师自幼受家庭熏陶做柳编,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编织经验。近年来,刘老师在上海虹口区成立了“绿色环保柳编工作室”,致力于环保非遗进校园、社区和商场,深受大众喜爱。
(刘老师的柳编作品)
(刘老师为学生讲解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译与传播》课程的师生也将在近期前往“中国杞柳之乡”——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收割杞柳,并把柳条运回学校进行后续扦插养殖。
如果你也想加入本次活动,在这里,你将会收获:
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有趣的农学知识
非遗的体验
劳作的快乐
工作内容:翻土
招募人数:30人
时间:10月31日(本周四)
中午12:10~12:55
地点:小别墅区天猫超市左侧小路尽头,
后勤员工宿舍前
福利:志愿者德育加分
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填写报名问卷
报名成功的同学会收到短信,没有收到即报名失败
期待大家的积极参与!
“劳育工坊”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和后勤工作管理处共同合作建立的劳动技能体验教育项目平台,自2020年11月首次活动以来,已面向全校师生开展40余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厨艺课堂”“生活技能教室”“校园公共服务岗位体验”“垃圾分类”“植物普查调研”“花卉种植养护”“种布(非遗记译与传播)计划”等品牌项目集群,逐渐成为学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当前,“劳育工坊”已在上外校园形成较大品牌影响力,参与劳动技能体验也早已不仅由学生个人兴趣驱动,更是一种青年学生共同营造的校园文明与公共服务新风尚。未来,“劳育工坊”将逐步探索多元化报名渠道,旗下品牌项目将由此前仅通过公开招募吸纳个人报名参加,逐步调整为“个人+基层团组织”双轨制报名,欢迎对劳动技能体验有兴趣的基层团组织与我们联络沟通,共商共建。
联系人:汪云渡,18305231628
信息来源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译与传播》课程
排版丨陈绎萌
审核丨徐丽云 张礼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