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观怎么教?怎么学?》
看准就业市场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我从我的 3 个孩子中学开始培养他们的国际观;谈到国际观教育,相信很多父母都颇有心得。
在少子化时代,不少经济条件较佳的父母会在孩子中学时就把他们送出国学习、游历,希望能借此增进孩子的外语能力;但其实,语言和旅游都只是国际观养成中的“加分项”而非主方向。
我在中国台湾和加拿大都看过太多外语流利、经常到世界各国游学、旅行的中学生,因为长期养尊处优,导致成年之后,不是“高不成,低不就”,就是沦为没有生活动力、连打工都不愿意的啃老族。甚至有些人到中年,仍然需要年迈的父母提供经济协助。
同为父母,我深知多数人把孩子送出国,都是希望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可以经济独立,因此我认为国际观教育必须和工作结合,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并且拿出行动力”。
在中学时期,我建议可以一方面提升青少年的兴趣和特长,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将之运用在暑期工作;若他们在青年阶段就学会整合个人能力与资源,未来就更容易把职业生涯延伸至全球。
根据 CBC 报导,今年(2024年)许多加拿大高中生都面临找不到暑期打工的困境,原因是缺乏工作经验。报导中更引用加拿大统计局报告指出,截至 2024 年 4 月,15-24 岁的失业率为 12.8%──这是除了疫情大爆发的 2020-2021 年外,自 2016 年 7 月以来的最高失业率。
正因如此,我们做父母的更需要在目前的社会动向上,让子女从高中阶段或更早之前开始培养工作能力。13-15 岁的初中阶段,就可以开始探索个人兴趣、了解世界趋势变化,建立“全球化时代,未来职业生涯想象可以跨越国界”的观念;到了 15-18 岁,则要更进一步,将国际观与平日打工或暑期工作结合。当高中孩子找不到工作,可以让他知道,成人世界的工作机会也会受到全球景气的影响,鼓励他再接再厉。从挫败经验中磨练出的毅力,不仅能用在未来职场,也将锻炼出在不同国家都能够生存的能力。
本文就要和大家分享:我如何从“高中打工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国际文化探索”两方面,训练我的 3 个孩子以工作力衔接专业学习。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各自的特色、能力、爱好,要找出个人能够胜任的工作,就要排除孩子的弱项,找出孩子的强项,再把强项予以增强。排除弱项并非阻挡孩子进步,而是考量到现代父母希望孩子成功,往往过度要求才高中年纪的子女样样都要懂,但这种做法反而会浇灭孩子的热忱,当负荷超越孩子所能承受,结果就会不如预期。
在发掘出孩子的特质之后,就要进入国际观训练。所谓训练其实不必太严肃,只需在平日交谈中以平等、双向的方式讨论国际议题,而不是用“上对下”的方式,强迫孩子接受观点。我们的目的是要引导孩子把个人特质应用在未来专业,换句话说,就是帮助孩子从天赋出发,发展相应的工作能力,进而强化为在国际职场生存的能力。
我的大女儿目前大学毕业,即将在今年 9 月进入法律系继续深造(加拿大法律系是大学毕业后再继续读 3 年)。我从女儿中学时就发现她的逻辑与思考能力特别强,因此经常与她讨论国际政治新闻和法律案件,这也让女儿及早确立未来志向。
而在工作方面,女儿在升高一的暑假取得游泳教练资格,高一时每天下课都会到游泳池当教练。高二时则利用学科强项英语和数学,到自闭症机构做家教,同时以网络教学的方式协助偏远地区的学生。高三时,她在朋友父亲接下的政府研究项目中担任研究助理,薪资优于前两份工作,也让她确认兴趣所在。
大学时期,她持续在每一年夏天替政府机构的研究方案做调研,并将赚来的钱用在旅游上。这些工作都是在大女儿的语言与逻辑能力上发展,也让她现在能够游刃有余地从事跨国调研工作。
目前在大学双主修经济和生物的儿子,从小就擅长理财,在他中学时期,我们的话题都围绕在国际财经新闻,这也启发了他的兴趣,在高中时选修了几门经济、商业相关课程。
同时,他也因喜爱医学,常常和身为医师的先生讨论医疗案例,更从高一开始,每个周末都到先生工作的医院做义工。高中毕业时,他因义工时数超出学校规定的好几倍,而得到学校唯一的“最佳义工”奖项,对于他在医院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均大有助益。
除了财经和医学,他对运动也很专精,同时拥有游泳教练和救生员资格,高中课余时间会担任救生员,并将赚到的钱用在理财投资,可说是有效整合了他在体育与财经方面的能力。
小女儿目前将要就读 11 年级,我在她小学与国中阶段就发现她对机器人研发的喜爱,因此替她报名了许多写程序和机械工程相关的课程。虽然我对这方面外行,但只要看到有关 AI 机器人的国际新闻,就会请小女儿一起阅读、和我分享她的看法。这样的过程不只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也可培养她在擅长领域的国际视野与观点。
升上高中后,女儿经常参加学校或学区举办的 AI 机器人比赛,为了参赛,往往周末早上 6 点就必须抵达学校,搭校车前往比赛地点。去年为了参加大型比赛,学校重金僱用大学 AI 机器人领域的教授,晚上到校指导小女儿与几个不同年级的同校学生。放学之后,她都会在学校待到晚上 9 点甚至更晚。我与配偶风雪无阻,每晚到学校接女儿回家。最终女儿和团队获得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所在省份)针对学生的 AI 机器人研发奖项,让全力支持的我们与有荣焉。
至于工作方面,小女儿在 15 岁就已经成为网球俱乐部的助理教练。当时网球俱乐部不僱用 16 岁以下的孩子,但因女儿从 4 岁开始就在俱乐部进行一对一学习,再加上网球是她的强项,因此俱乐部还是破例聘用女儿当网球助理小教练。
而在女儿满 16 岁后更进阶为网球教练,一个人带约 10 个学生。有一次我去网球夏令营接她下班,碰到小女儿带着一群刚打完球的小学生从户外网球场走回去。看她拿着网球拍带领队伍走在前面的当下,真的觉得很感动。值得一提的是,小女儿将体育的杰出表现,反馈在她的机器人研发上,利用个人运动经验,改变了许多机器人的动作──这也是青少年工作能力与兴趣的结合。
以 3 个孩子为例,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质,找到适合的工作很重要。另外,青少年刚开始工作,正处于“万事起头难”的阶段,因此千万不要告诉孩子“某份工作没有用”──任何工作都有用,只要确定孩子能做什么,并且确保孩子愿意付出行动,都会有好的结果。
讲完工作,接下来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孩子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包容?
不可否认,出国旅游是体验不同国家与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很多家长工作忙碌,就算经济能力好,也未必有时间带孩子出国、做出适当引导;另外有些家长虽然有时间,却没有经济能力,不免会担心孩子在成长阶段,少了部分同侪有的异国经历,将导致国际观匮乏。
其实,在这个信息和贸易发达的年代,想认识多元文化不是只有出国一途,而是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媒介。比如饮食就是最容易了解和亲近各国文化的方式,除了可以带孩子到异国美食餐厅品尝特色料理,也可以透过网络影片,观看各国厨师烹调在地食材,从他们的介绍中了解菜色与地方文化的关联。
这种方法当然不只能应用在饮食,而是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面向。家长不妨陪孩子选择优质的节目频道,从食衣住行育乐认识各国文化,刺激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除了累积知识,也听听不同文化和专业背景者的观点。我个人就非常喜爱与我的 3 个孩子一起看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节目,这不仅增进了我们对于不同文化的喜爱,也能培养多元文化的接受度。
在此特别提醒:中学年纪的孩子正是探索心旺盛的阶段,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观念养成,如果一个中学生有错误的价值观,行动也会往错误的方向前进──要避免这点,父母得花时间与青少年做更多双向沟通,培养孩子在接触不同信息时的判断力和包容力。
特别是当一个人缺乏包容,就会过于主观;一个过于主观的人就算到了不同国家,也无助于国际观的提升。同时,这也不利于孩子未来进入职场,因为职场正是不同文化的聚合点,无法包容差异,将会很难适应环境、管理人际关系,也就更难找到工作的舞台。
反过来说,当孩子对不同文化有很大的胸襟,自然也能从文化角度出发,增进个人爱好,像是喜爱艺术的青少年,也会开始注意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喜爱音乐的孩子,可能会想学习其他国家的特殊乐器。这些知识和能力,都可以帮助孩子在未来与不同国家的人切磋、交流时,有更多文化能量,让国际观不沦为口号,而能真正被实践。
国际趋势变化快速,未来职场将不会局限在单一地域或领域,所以才更要了解自己的定位。所谓国际观的养成,不是以个人角度来批判世界,而是从世界看待个人。
当中学孩子能够清楚知道个人价值,就会在心中燃起创造更多价值的驱动力,也会想透过工作自我证明。就算一开始觅职困难,只要父母给予孩子们鼓励,终究可以克服,也能藉此累积勇气、习得不气馁的精神。只要有能力和勇气,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光。
必须厘清的是:很多人误以为国际观教育,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因此不断地以填鸭式教育,要求孩子学习更多知识与才艺,令孩子苦不堪言,也影响了亲子关系。其实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喘息的空间、表现的机会,才能维持上进。
国际观不是高大上的名词,而是接轨未来职场、打造理想生活的基础培养。相信我:不用怕孩子输在起跑点,只要确定孩子能跑、也愿意跑,就好。
● 开学倒计时,ChatGPT告诉我,顶尖美高都是这样建议孩子的......
●书单 | 贝赛思、南外夏季必读,用一本好书开启新学期的最佳状态
像美国学生一样学英语
听、说、读、写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