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追思】高洪春丨祭赵荣华老师:舍繁华坚守   为彝文化传薪

文摘   2024-11-25 07:20   云南  


舍繁华坚守   为彝文化传薪
 ——对彝族文化工作者赵荣华老师的深切缅怀

高洪春/ 杨俊/


 2024年11月中旬,泸西县文联的师友传来消息,我县89岁高龄的彝族文化工作者赵荣华老师已经病逝。听后沉默许久,思之为其惋惜!为表达对赵荣华老师的敬重和深切缅怀,随笔记文如下。



    第一次听说赵荣华老师的名字,是听县文联杨俊老师讲述和介绍相关情况才得知。


赵荣华老师调研历史文化


 记得2020年春节收假后的一天,原城子古村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产业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原文旅融合小组”)的几个成员一起讨论彝族历史文化的时候,杨俊老师介绍:应该关注彝族葛颇(白彝)支系在祭祀(祭山和祭祖)、婚礼和丧葬等活动中,传唱的彝族民歌,当中有创世歌、祭山、祭祖、指路经等内容。白水镇阿路彩村(卫民村)的赵荣华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收集整理了一些内容,并形成了《大白彝创世纪史诗》的原始文稿。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编辑整理正式出版。



    2020年3月底,原文旅融合小组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县文旅局共同牵头,启动了彝族创世史诗(彝族<葛颇>史诗《莫棉巴》)收集整理和挖掘研究的相关工作。走访赵荣华老师,也随即成为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020年5月9日,原文旅融合小组的几个人先到了白水镇,找到了镇上的领导。镇领导告诉我们已经安排镇文化站站长陪同我们去赵荣华老师家。



    到了卫民村后,我们一行几人步行走进了赵荣华老师家。赵老师热情地招呼我们,大家落座后,他的家人倒了茶水、拿出了爪子。一眼看上去赵荣华老师,身躯修长消瘦、眼凹面凸,皮肤微显黑,具有泸西当地典型的彝族男子外貌特征。

   我们说明来意后,赵老师表露出很是高兴的样子。他说:“好了,你们牵头来整这个事,也是我多年的心愿”。交谈中,我们问了赵老师几个问题。他一一作了回答:“我是彝族阿乌支系,前辈很早就从向阳乡山区搬迁白水的坝区(卫民村)安家了,当时回族同胞不算多。卫民村,彝族语言叫‘阿路彩’,意思是路边的石头或沙石有颜色”。‘泸’‘路’‘鹿’等同音字,在彝族语言中的主要意思是‘石头’”。



    赵老师讲到“泸”“路”“鹿”等同音字,在彝族语言中的主要意思是指“石头”意思的时候,我和倪海文老师,还特意请他重复确认了一下,我还进行了录音。

   与赵老师交谈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他收集和整理的彝族民间传承或传唱的创世歌、祭山、祭祖、指路经等内容。交谈一个多小时后,赵老师高高兴兴地从房间中拿出他整理好的两本原始文稿。其中一本的封面上写着《大白彝创世纪史诗》,搜集时间为1983年冬。




 接过两本原始文稿后,杨俊老师半开玩笑地说:“赵老师,我们拿去复印了留下,进行学习和研究,你给放心?”。赵老师微笑着说:“放心、放心,你们拿去用,我当然放心了。这多年我一直留着,也没办法出版。儿子孙子他们又不懂,如果你们不拿去用,我死后这些东西只能随着装棺木或者烧掉。特别是你杨主席领着几个老师来拿,我更是放心了!”,听后在场的同志都笑了。



    2020年8月中旬,我们原文旅融合小组的几个成员,经过商议开始到白水镇、向阳乡、三塘乡和中枢镇的彝族(葛颇)聚居村子进行进一步的走访调查。我们特地邀请了赵荣华老师参加。

   8月19日早上,我们来到卫民村接赵老师。他一上车,我们眼睛一亮。赵老师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穿上了彝族同胞特有的麻布袴袴(马甲),背起了麻布包包。当时我心里想,这可能是他为了体现对其他彝族同胞的尊重,所以才这样穿着。

赵荣华老师调研红色文化


 在这天的走访调查过程中,赵老师操着熟练的葛颇(白彝)语言,与来自果衣村所白村小组的彝族毕摩赵自友、果衣村所干泥塘小组的彝族民歌传唱人李发先进行了交流。赵荣华老师还与赵自友、李发先等人,按照《莫棉巴》的曲调在现场进行了短暂的演唱,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为了确保彝族(葛颇)史诗《莫棉巴》在挖掘整理中的原生性和真实性,2021年3月16日,原文旅融合小组的几个成员,又再次来到赵荣华老师的家中,搜集20世纪80年代他亲手录制的《大白彝创世纪史诗》演唱录音卡座磁带。当赵老师亲手把卡座磁带交给我们时,看到他脸上露出了一丝丝的不舍。他对我们说:“现在条件好了,如果有机会,把它刻成光盘。”,我们答应赵老师说,会努力做的。


赵荣华老师收集的葛颇服饰图片


    2021年5月后,我和单位的两个同事,到旧城镇驻村,当乡村振兴指导员。旧城镇及督捕抚村委邀请我们,参与乡村文化长廊或文化墙的建设工作。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旧城”和“督捕抚”名称的历史渊源,以前较为普遍的传统说法是:明清时期广西府府城(府署、府衙)设立于此地,并筑有土城,后府城(府署、府衙)搬迁至现在泸西县城内,因而土城被废弃且建筑年代较远,故名“旧城”。明清时期在现在的督捕抚村设立过督捕厅(署),所以该村称为“督捕抚”。在查看了乾隆版《广西府志》《民国泸西县志稿》等史料后,我觉得这种解释虽然有一些历史依据,但理由有些牵强。


   《民国泸西县志稿》记载:“旧城”的另一种文字表述是“久成”;“督抚”“督捕”的另一种文字表述是“笃祜”“笃抚”。当时我觉得“久成”“笃祜”“笃抚”等应该是古代彝族语言的发音汉字记录。于是我请教了赵荣华老师和其他的彝学专家。

 赵荣华老师告诉我:“久成”在彝族语言中主要表示“平地”等意思。“笃”在彝族语言中表示“火”“生火”“点火”“祜”“抚”“捕抚”在古代彝族语言中表示“肉”“牛羊肉”“宰杀”等。“笃祜”“笃抚”“笃捕抚”在彝族语言中表示的意思是,“生火宰杀牛羊”或者“吃肉喝酒较好”。听了赵老师和其他彝学专家的解释后,我们知晓了彝族先民用“笃祜”“笃抚”“久成”等记录这个地方或村子名称,主要是因为其处于要塞和交通要道,意思是此处为点火通风报信的地点。



    在得知赵荣华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杨俊老师说:赵荣华老师走了,泸西又少了个研究文化的人。《大白彝创世纪史诗》是赵老师为挖掘整理和出版彝族(葛颇)史诗《莫棉巴》作出的重要贡献!倪海文老师说:赵荣华老师是泸西民间研究挖掘白彝文化的有心人和先驱者,没有哪一个给他命题,没有哪一个给他工资,但他一直坚持着,形成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后来彝族(葛颇)史诗《莫棉巴》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如今斯人已逝,然文稿尚存、神光照人,这是赵荣华老师留给大家的宝贵财富。愿赵老师一路走好,祈后人且行且珍惜。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彝族(葛颇)史诗《莫棉巴》,在2022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2022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个过程凝聚了许多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们的心血与汗水。



    在这许多人当中,赵荣华老师是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和应该缅怀的其中一位。赵荣华老师的《大白彝创世史诗》文稿,让我们想起了比较著名的彝族史诗《梅葛》《阿细的先基(鸡)》等的收集整理和挖掘研究过程。《梅葛》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收集和整理的,《阿细的先基(鸡)》最初也是由著名诗人光未然先生于解放前收集整理的。正是有了这些最初的基础,《梅葛》《阿细的先基(鸡)》后来才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上讲,彝族(葛颇)史诗《莫棉巴》的收集整理和挖掘研究,是在赵荣华老师《大白彝创世史诗》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这种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赵荣华老师的《大白彝创世史诗》,为彝族(葛颇)史诗《莫棉巴》的收集整理和挖掘研究工作,不仅指引了方向,还奠定了基础性的结构框架。

瞻望远方的赵荣华老师


    赵荣华老师,几十年来为了地方彝族历史文化有效地传承,默默而执着地坚守着。我们找到他时,欣慰地拿出文稿,只字不提书籍出版著名、版权和酬劳的事宜,淡然地放弃了某些人看得很重的名誉和利益。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继承和发扬。相信这种精神会鼓励着、照亮着我们,在地方彝族历史文化挖掘与研究的路上不断前行!


  声明:若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美丽泸西欢迎您!


       编  辑 | 杨   芬、陶林玉

       编  审 | 左   妮

       总  编 | 马丽亚



往期推荐:

【文艺动态】泸西县卫健系统8名医务人员加入县作家协会

【阿庐文学-散文】昝建云|秋,点燃了湿地公园

【画家故事】尚家有|叩响“全国美展”之门的创作之路

【作品欣赏】泸西尚家有:山水画卷里的诗意笔触

【文联动态】|泸西县作家协会召开四届三次理事会议

泸西文联
本号为云南省泸西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方公众号。负责文学知识传播,文学艺术推广交流,本土文艺作品展示,发布各类文学艺术活动信息,推介文艺家及文艺新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