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多版联动聚焦兵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生活亮点纷呈 以文化人滋养美好

时事   2024-11-05 08:12   新疆  
兵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文化生活亮点纷呈

看一场精彩的文化展演、体验一次传统民俗活动、赴一场浪漫的赏花节……每逢节庆,兵团文化赛事亮点纷呈,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添“彩”。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兵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生活与职工群众需求同频共振,积极绘就文化生活乐民画卷。
七师一三○团展望里社区居民在家中贴窗花(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西安 摄
文旅活动形式多样
10月22日,一师阿拉尔市塔里木金秋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其间,一师阿拉尔市举办了主题晚会、主旨研学、美食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供给,精准满足了职工群众以及游客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持续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培育旅游发展业态,深度挖掘和展示师市文旅资源,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不断巩固,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文旅业态丰富多元。”一师阿拉尔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士高介绍。
10月26日,二师铁门关市第四届丝路文化旅游节开幕。此次活动以铁门关市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分为《铁门雄关 漫道寻迹》《传承红色基因 礼赞70华诞》《初心牢记 开创未来》三幕,包括古韵、军垦、立足现代展望未来等多个方面内容,全面展现丝路文化魅力、军垦新城风采。
已至深秋,天气转凉,兵团一系列文化活动火热举办,背后是兵团高质量文化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强。近年来,兵团连续举办了采摘节、赏花节等各类活动,文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花开时节,兵团各师市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举办了一场场“杏花节”“桃花节”“梨花节”等文旅活动;金秋时节,葡萄采摘节、西梅采摘节等陆续登场;时至秋冬,胡杨节、冰雪节“接档”。
邻里同欢,载歌载舞。一系列文旅活动在兵团广泛开展,丰富了职工群众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进一步凝心聚力,激扬奋进力量。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在六师五家渠市文化中心广场举行。图为演员们表演折子戏《挂画》(摄于2023年6月9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盛夏时节,十二师市民广场人声鼎沸,歌声与掌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奋进新时代 健康向未来”十二师第二届广场舞大赛在这里开赛。
来自十二师各团场、教育系统的9支参赛队伍汇聚一堂,各展风采。这其中既有长期活跃在各团场文化场所的老年舞蹈爱好者,也有充满活力和创意的青年文艺骨干,大家身着鲜艳的服装,尽情展示优美的舞姿。文化与体育的深入互动,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给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十二师充分挖掘职工群众的艺术创作潜力,让职工群众成为文化活动中的“主角”,推动文化活动实现全员参与、遍地开花。
如今,职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更加强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广泛多样。兵团各师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师可克达拉市接续举办了草原之夜文化节、伊力特酒文化节、薰衣草节、稻香文化节四大文旅活动和城市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篮球赛、乒乓球赛四大体育赛事,活动吸引了职工群众广泛参加,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让文化盛宴“走入寻常百姓家”,增强了文化自信。
八师石河子市居民独季丽创作的剪纸作品《文化润疆》(摄于11月1日)。 独季丽 提供
民俗活动热力十足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
今年春节,兵团各师市推出一系列文化味浓、体验感强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兵团各垦区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观灯展、赏非遗、逛庙会,传统文化在赓续传承中焕发活力。
2月22日,十四师昆玉市社火表演在昆玉市时代广场精彩上演,锣鼓声、喝彩声、欢笑声汇成一片,营造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来自十四师各团场、社区的18支社火队,踏着鼓点,以舞龙舞狮、扇子舞、扭秧歌等形式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展现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八师石河子市举办2024年“龙行龘龘·福满军垦”迎春灯会,数十组花灯同时点亮,并配套开展舞龙舞狮、抛绣球、猜灯谜等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共赴一场具有传统色彩和军垦文化特色的花灯之旅。
端午节,六师五家渠市第二届龙舟赛火出圈。
该活动共有18支队伍参赛,参赛人数达400余人。此次赛事依托中华传统节日,将民俗文化元素和体育、旅游资源相结合,线上线下同步推广,为景区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春节,观灯展、逛庙会;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中秋节,办诗会、赏菊花……今年,兵团各师市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一系列主题演出、多彩展演轮番上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了职工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兵团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民共享“文化大餐”

文博场馆人潮涌动、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新空间各具特色……在兵团,覆盖城乡的“文化网络”越织越密,全民共享的“文化大餐”触手可及;文化广场上,多姿多彩、生动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职工群众乐在其中。一场场精彩的艺术盛宴彰显着兵团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提起来”。近年来,兵团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文化设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拓宽惠民渠道、创新服务方式,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的“文化大餐”,努力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河北省吴桥杂技艺术团来到二师二十九团巡演,图为演员走到观众席近距离表演节目《变脸》(资料图片)。 吴新冰 摄
“文化大餐”触手可及
“身边的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空间越来越多,可以在图书馆看书,也可以去文化馆看书画展、非遗展……”11月2日,带着孩子在图书馆看书的十师北屯市居民陈益,谈到愈加丰富的文化场馆,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为陈益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今年上半年,十师北屯市11个公共文化场馆面向职工群众免费开放,服务职工群众超31万人次。各团场累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12场次,公共文化场馆累计服务群众24万人次。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职工群众不断攀升的幸福感,得益于兵团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型音乐实景剧《芳草情》、退休职工大合唱……几乎每个周末的傍晚,六师五家渠市天山南路商业步行街的群众大舞台上,都会有来自各团场、社区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一场场高质量的文艺活动,让职工群众乐享幸福生活。
文艺展演、美食市集……今年,六师五家渠市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职工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
以文惠民如春雨,以文化人润无声。今年,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按照《兵团党委关于开展2024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民生行动的实施方案》要求,以职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力丰富文体活动、优化公共文体服务供给。
兵团充分依托10座图书馆、4座美术馆、190个团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916个连队文化活动室,积极开展各类展览、演出、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不仅将“文化大餐”直接送到职工群众身边,还有效串起了旅游、文化等产业,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一座座设施先进、服务细致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覆盖城乡;一场场歌舞表演、书画展览丰富多彩……兵团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着力满足各族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一师文创产品“书灯”。合上是印有兵团精神字样的书,打开是印有十一师重大项目场景的灯(摄于11月1日)。 潘彩兰、李世忠 摄影报道
创新文化产品供给
河曲唐城—图木舒克市唐王城遗址考古成果展、“诵经典·迎国庆”诗词朗诵、沙漠音乐节……从城市“三馆”到团场文化广场,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充实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
“今年我在图木舒克市第一次看到打铁花非遗表演,真是太惊艳了。”回忆着参加“畅游唐王古城·多彩幸福生活”文旅活动的场景,巴楚县居民塔依尔·艾力依旧兴奋不已。
近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与相邻的巴楚、麦盖提、莎车等县互嵌共融,通过开展体育赛事、文化交流、美食品鉴、民俗展演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师五家渠市以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增强文化服务的实效性、精准性;四师可克达拉市整合优质资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引导各团场、社区建立特色文体人才队伍,开展广场舞、健身操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八师石河子市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农文旅资源,极大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最是文化聚人心。兵团各师市一项项文化活动陆续开展,不仅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最重要的是,让职工群众得到了文化的滋养,增强了直抵内心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兵团致力于在职工群众中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骨干人才;充分利用援疆省市资源,通过对口帮扶合作打造精品剧目等方式,提高兵团文艺人才专业素质,提升兵团专业文艺团体水平,建强文化艺术阵地,让职工群众乐享高质量文化生活。
兵团豫剧团戏曲进校园专场演出走进双河职业技术学院,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演出(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摄
“家门口”建起“文化会客厅”
今年以来,十二师开展的2024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文化下基层”慰问活动先后走进二二二团、二二一团、头屯河农场等团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作品,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基层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经常参加十二师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头屯河农场居民陈梓由衷感慨道:“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走出家门就能看到各类文艺节目,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了。”
今年以来,十二师为了让职工群众“零门槛”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举办了2024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第二届元宵喜乐会暨社火大巡游、“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 十二师百场基层群众文化展演”、兵团原创歌曲演唱会、二二二团“夏季村晚”、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群众文化活动30余场次,惠及职工群众10万余人次。
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哪里,文化的舞台就搭在哪里。
兵团豫剧团、兵团杂技团“送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走进四师可克达拉市,55名专业戏剧、杂技演员为四师可克达拉市各族职工群众献上了精彩的演出;
一师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文化志愿者们走进十团各社区,为职工群众讲解乐理知识,并现场演绎特色乐器,助力艺术融入职工群众日常生活;
十师秦剧团“红石榴”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持续与周边县市和乡镇联合开展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交流活动,去年全年下基层慰问演出133场,足迹遍布阿勒泰地区各市县和十师北屯市各团场;
……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需要持续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兵团不断创新打造职工群众身边的“文化会客厅”,引导更多文化资源主动走向基层,把各类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送到职工群众“家门口”。(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兵团积极为职工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

以文化人滋养美好

“通过公益培训,我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城市书房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农闲时去看书丰富了我的生活。”
“去博物馆、纪念馆里走一走,了解前辈们的英勇事迹,工作更有动力。”
……
如今,在职工群众的生活当中,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积极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担负起“文化育民”的使命。
近年来,兵团高度重视文化育民工作,将其视为提升职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兵团各师市通过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为职工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娱服务,进一步提升职工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较好地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师北屯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课老师江敏(左一)为学生讲授雕刻技巧(摄于10月23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公益培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我们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连队,把戈壁母亲书画艺术像种子一样,播撒到职工群众的心里。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的同时,激发职工群众对文化的兴趣,不断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七师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美术馆馆长、书画学会会长孔加亮说。
近年来,戈壁母亲美术馆书法、绘画、剪纸等项目的文化能人,深入连队、社区、学校,开办公益美术培训班,多形式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职工群众的文化素养。
在辅导授课过程中,文化能人不仅传授基础的技巧和理论知识,还注重引导职工群众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课程,职工群众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逐渐培养了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培训班受到很多职工群众好评,基层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孔加亮说。
此外,戈壁母亲美术馆还定期举办美术展览和交流活动,为职工群众搭建展示作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让职工群众有机会欣赏到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还激发了他们参与艺术创作的热情。
“两周前,学校邀请师市书法协会的老师们给我们上课,我对书法课很感兴趣,收获颇丰。”10月30日,十四师一牧场中学七年级学生努尔艾力江·艾山说。
努尔艾力江·艾山口中的书法培训是十四师昆玉市深入基层,广泛开展文化培训,提高职工群众文化素养的缩影之一。
近年来,十四师昆玉市不断加大基层文艺骨干培养力度,邀请兵团歌舞剧团、兵团杂技团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培养基层文艺骨干、群众文化爱好者50余人次。同时,邀请北京专业文化人才创排沙海老兵舞蹈剧,邀请兵团及地方文化人才对师市业余团体进行业务指导。
基层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提升。近年来,兵团各师市引入社会力量、创新供给方式,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兵团文化事业引进新鲜血液,丰富和充实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六师五家渠市图书馆,小读者们学习竹简书装帧(摄于9月17日)。 刘雅倩 摄
建强文化阵地,润物无声以文育人
“每逢周末,我几乎都带着孩子来这里看书。办理借书卡后,除了各类文艺小说,我还翻阅很多农业相关的书籍。这里借书很方便,只需在检索机前轻轻一点,就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再通过自助借还书机完成借阅手续,简单快捷。”近日,在一师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阅览室门口,正在使用图书馆自助借还书机的市民王欢由衷地感慨道。
图书馆是眺望世界的窗口,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标签。近年来,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宗旨,致力于为职工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文化水平,为一师阿拉尔市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市民在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看书学习(资料图片)。 王芳芳 摄
近年来,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已建成10座城市书房,涵盖文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让公共阅读成为职工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此外,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还以流动图书车为载体,积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将图书、戏曲、电影、演出等送到基层连队、社区,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我们还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如网络书法大赛、线上阅读分享会等,让职工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裴正璐说。
如今,兵团各师市文化馆、图书馆不仅成为读者的知识宝库,更助力职工群众素质的全面提升,为职工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成为职工群众素质提升的“加油站”“助推器”。
三师图木舒克市市政广场南侧屯垦雕塑(摄于11月1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陈明珠 摄
用好“活教材”,打造育人“强磁场”
在六师五家渠市,矗立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场馆——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这里不仅是公众了解六师五家渠市历史的窗口,更是当地职工群众汲取精神养分、感受文化魅力的“强磁场”。
10月29日,记者走进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只见众多职工群众和游客来到这里,或细心地参观一件件文物,或认真地倾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兵团屯垦戍边历史,感受兵团精神。
“一座展馆,一段历史;一座城市,一种精神。参观博物馆,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更能带给我们无穷的精神力量。”五家渠市民孙蔚恩说。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自建馆以来,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充分利用场馆资源,不断丰富讲解内容、创新互动方式、开展研学活动,让游客和职工群众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为游客和职工群众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历史和文化教育。
“博物馆已经成为职工群众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每次讲解完,大家都受益匪浅,更多的是感动和激励。”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讲解员王灵梓说,“有部分游客会经常来博物馆参观,‘到博物馆去’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博物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列为出游计划中的必选项。”
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在展示方式上不断创新,运用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感知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馆藏文物进行采集储存,制作虚拟展示、体验型数字产品。例如,通过实时语音讲解、声光电展示以及幻影成像科技等手段,让职工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还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红色文化宣传。线上制作‘有声博物馆’,拓展展陈载体,精心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并进行提炼加工;线下深入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进商圈、进社区、进连队、进机关单位等活动,每年参观人数超20万人次。”王灵梓说。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近年来,兵团各师市博物馆、纪念馆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创新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为职工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兵团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振兴强连富民

石河子市今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文创产品《军垦娃娃》(摄于10月24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摄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近年来,兵团各师市通过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乡村产业振兴赋予了文化内涵,还为当地职工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富民的“新引擎”。
宋玉(左)在第十四届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展示自己雕刻的作品(资料图片)。 肖倩 摄
老技艺成“香饽饽”
“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要根据木头的纹理和走势,把它雕成最适宜的模样。”10月29日,十四师二二四团七连职工宋玉在耐心地给徒弟李延春讲解根雕技巧。
宋玉凭着一腔热爱,自学雕刻技艺30余年,将各种树根、枣核、鹅卵石、玉石等雕刻制作成各种活灵活现的手工艺品,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能人。
走进宋玉的草根堂工作室,桌子上、展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刻作品,无论是实用美观的根雕茶桌,还是生动形象的神话人物雕像,每一个作品都让人眼前一亮。
“老师身上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能将普通的树根、石头雕刻得栩栩如生,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力。”李延春说。
今年51岁的宋玉从小就喜欢雕刻,中专时选择了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河南从事玉石雕刻工作。2009年,宋玉和妻子从河南老家来到十四师二二四团发展,这里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和优惠政策,让宋玉决心留下来干出一番事业。
新疆的胡杨、红柳根系发达,形态各异,成为宋玉创作的绝好材料。他经常带着水和馕,去离家不远的玉龙喀什河边捡树根和石头。他还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雕刻创作心得,积极参加师团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
渐渐地,宋玉的雕刻技艺越发娴熟。2015年,他的作品《枣趣》入选中国百位石雕艺术家精品展;2018年,他获得“兵团文化能人”称号。
随着根雕、石雕技艺不断提高,宋玉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经常有根雕爱好者慕名前来,想要购买他的作品,当地一些景区还邀请他去设计文创产品。近几年,宋玉先后添置了雕刻机、切割机、钻床等10多台机器,并成立了个人工作室“草根堂”,一年收入30余万元。
自己富了,不忘乡亲。只要有人想拜师学艺,宋玉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他们,这些年,他先后教授有雕刻兴趣的职工群众200余人。他还在十四师职业技术学校设立了工作室,免费为学校缝纫班和装饰装修班的学生教授美术图案创作、民族家具图案雕刻等课程。
“只要他们喜欢学,我都可以教,有了这门手艺,又可以多一个增收的渠道。”宋玉说,“我会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把更多兵团元素融入作品中去,让它们成为展示兵团文化的生动窗口。”
11月1日,吐孔·沙热(左)和绣娘在帕米尔刺绣合作社里制作绣品。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陈明珠 摄
“指尖”非遗绣出美好生活
10月25日上午,位于三师托云牧场的帕米尔刺绣合作社里,毡帽制作技艺传承人吐孔·沙热正在和社员制作绣品,精湛的技艺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从个人爱好到带动牧场妇女一起制作绣品,从开发刺绣产品到成立合作社,吐孔·沙热潜心钻研刺绣技艺,在师市和牧场的大力支持下,让“指尖技艺”成为绣娘们的幸福“秘籍”。
吐孔·沙热告诉记者,她从10岁开始学习刺绣,至今已经30余年。她曾经在乌恰县的一家服装店当学徒,掌握了服装制作技术,之后又多次到喀什等地学习刺绣技艺。2000年,吐孔·沙热在牧场开办了绣品小店,和当地3个绣娘一起制作绣品。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牧场妇女增收,2015年,托云牧场筹措资金,购买缝纫机、布匹、丝线、刺绣机等,帮助吐孔·沙热办起了帕米尔刺绣合作社。之后,吐孔·沙热便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刺绣创作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摸索,她在不断创新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创作风格。
如今,帕米尔刺绣合作社有社员60名,熟练绣娘43人,产品不仅销往周边的阿图什市、乌恰县等,还销售到了广州、东莞等地。
“真没想到,自己的爱好变成了挣钱的事业,现在我每一天都特别开心。我要好好研究绣法,绣出更多大家喜欢的作品。”帕米尔刺绣合作社44岁的绣娘热衣木古丽·克力木说。
在三师托云牧场,刺绣这项传统非遗正在绽放新的光彩。目前,帕米尔刺绣合作社通过零售与接订单等方式,将生产的床上纺织品、家居纺织品、服装等销售到了更多地区。
11月1日,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农民画家杨德发在工作室里,用手机直播创作新疆山水画。 向浪、苏娅 摄影报道
直播助力书画知识进万家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讲一下山水画的创作,以及国画基本运笔用墨技法……”近日,在位于十二师头屯河农场的“德发工作室”,该场文联书法美术家协会主席杨德发的公益书画培训课开讲。与往常线下授课不同,此次课程采用直播的形式,吸引更多书画爱好者参与。
直播期间,杨德发一会儿对着手机传授国画的绘画技艺,一会儿看着屏幕上的网友留言,用专业的知识解疑释惑。
“我已经做直播6年了,特别有成就感!”杨德发说,通过直播,他不仅能把书画知识传授给更多人,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杨德发今年62岁,自幼喜欢绘画,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别具匠心的创造力,现在是头屯河农场的农民画家和文化能人。
“我特别喜欢画画,新疆和兵团有壮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着多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场景,都是我创作的内容,这也是我的画在直播间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家都喜欢边疆的美景和风土人情。”杨德发说。
2020年,随着团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杨德发等一批文化能人成为头屯河农场重点培养的本土文艺人才。为方便他创作,该场在同和幸福城一社区创建了“德发工作室”,工作室内会客厅、画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团场非常支持我们的爱好,有了工作室,就有了施展技能的场所。”此后,杨德发创作的动力更足了,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有美丽壮观的天山,有坚韧不拔的金色胡杨,有职工群众丰收的笑脸,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他对新疆和兵团的热爱。
2018年,杨德发自掏腰包购买了直播所需的设备,开始用直播的形式开办线上公益书画课堂,方便书画爱好者学习知识。
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努力,目前,杨德发的直播间现有粉丝2.5万余人,他创作的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的国画,也有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展示平台,一幅作品能卖到1000至3000元不等。尝到“甜头”的杨德发又利用“文艺展示+销售”“现场创作+销售”等方式,创造出了更多效益。
“职工群众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我要用手中的画笔,展现今日兵团的新生活、新风尚。”杨德发说。(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琼)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王钰淇

审核:钟   新


投稿邮箱:weixin@huyangnet.cn

兵团零距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承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建设美丽新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