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黄永胜弥留之际一直重复两个字,却让家人面露难色

时事   2024-12-01 13:34   中国  

——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1983年,青岛人民医院。

病房里躺着一名骨瘦如柴的老人,家属围在床边,隐忍着悲哀。老人已陷入弥留之际,嘴唇不停开合,呢喃着什么。

老人的儿子忙低下身去,将耳朵凑单老人的嘴边,努力倾听。半天才分辨出老人口中,缘来一直不断重复两个字……

屋里的众人沉默了,面有难色的互相对视。

这名老人是谁?他的遗愿看似简单,为何却让众人面露难色?


少年英才,人如其名

这位已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就是开国上将黄永胜。从一名普通的战士 ,一步步走到上将这个职位,黄永胜靠的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战功。

57名开国上将中,学历高的寥寥无几,基本都是草根出身,黄永胜就是其中之一。1910年出生的黄永胜,家里几代都是农民出身,父母咬牙撑着让他念了几年的书,就辍学回家了。

1927年7月,黄永胜离开家到县城谋生,经同乡介绍进了民兵团,开始了他的当兵生涯。


一个月之后,崇阳县民团与国民革命军的警卫团混编,加入到了秋收起义之中,黄永胜也在其中。起义失败后,剩下的人马退到了江西,被编入到江西省防军,并跟随大部队一起前往井冈山。

就是在井冈山,黄永胜遇到了毛主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一支隐藏部队突然出现,直接打到了红四军的指挥部附近。情况紧急,黄永胜根本来不及往上汇报,看准时机就带着自己班的兄弟发起了反击,成功击退了已经深入的敌人,从而保障了指挥部的安全。

战斗结束后,毛主席特地表扬了黄永胜,并询问他叫什么名字。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这个名字就跟“招财、进宝”一样,包含了父母的期望。因为家里穷,父母希望他以后能财源滚滚,衣食无忧。

毛主席一听他这个名字就笑了:“叙钱,这个名字不好,干革命可不能总想着钱,要讲为无产阶级而奋斗。你要是不反对,我给你换个名字。希望你从战场上永远都能胜利而归,你就叫黄永胜吧!”

当时毛主席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个名字竟然能名震全军。

井冈山时期,黄永胜在多次战斗中的表现都十分突出。于是,他被派到了红四军的队伍,开始和部队一起转战各地。


正如毛主席所对他的期望,黄永胜在军事谋略和领兵作战上都有很强的能力,真的是“永远胜利”,屡立战功。

很快,他的职位就由原来的普通士兵跃居到领导层,班长、排长、连长、团长……黄永胜在部队里一路高升,年纪轻轻就已经担任了师长一职,成了队伍中的重要人物,最后还到了林彪的手下,成为得力战将。

战场上的黄永胜勇猛无敌,战场外对组织也绝对忠诚。红一师师长郭炳生对革命丧失信心,带着自己手下两个团的士兵就要叛变投敌。黄永胜发现苗头后,当机立断率军拦截叛逃的队伍,好不容易才说服了叛逃的队伍归队,将两个兵团的人马给追了回来。


看着自己的手下都被黄永胜劝回,无奈之下郭炳生只好独自投敌。而黄永胜一下就为红军保住了两个团的兵力,这个功劳实在不小。

黄永胜的彪悍不输“功夫将军”许世友。在辽沈战役中,有一次两队人马协同作战,约定好时间占领制高点,然后全军发动总攻。

但这次战役远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战前会议时忽略了很多外在因素,导致目标迟迟没有拿下。眼看时间快到了,黄永胜怒了,带着自己的精锐部队直接冲了上去,结果竟是快速拿下了这个制高点。


两队人马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因为黄永胜手下的士兵冲杀的更狠,更厉,完全是不怕死的敢死队风格。

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反之亦然。看黄永胜的部下如何勇猛,就知道黄永胜打起仗来是什么样的人物了。

在千变万化的战场形势下,尤其是在己方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黄永胜形式果断,判断正确,并能作出相应的部署,足以看出他的军事指挥能力的出色。

黄永胜的名号很快就在全军打响了,同样出名的还有他的“不服管教”。


一生敬佩的只有两人

四野悍将名闻全军,光开国上将中就有二十多位出自四野,占了全部开国上将总数三分之一还多,这二十位四野上将中,公认打仗在前几位的就有黄永胜。

同样被公认的还有他的“刺头”属性。

黄永胜的个性极为鲜明,少年参军且战功显赫,他的点子一向多,也不会冒进。属于那种既能打硬仗,又能打巧仗的人才,带兵练兵也很有一套。但这样的人身居高位难免有些桀骜不驯,而且习惯了“自己说了算”。


与邓华搭档期间,两人经常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起争执。邓华向来心思缜密,处事周到,虽是政工科出身,但对打仗也很有经验,在对战事的分析上,有其自己的见解。且邓华也是个遇强则强,不怕事儿的主。

这两个人撞到一起,意见不统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就会越吵越凶。而当时的红军体制是政委具有最后决定权,最终还是邓华说了算,黄永胜当然不高兴,私底下经常会搞些小动作为难邓华。

所以,聂荣臻经常会充当和事佬,出面安抚两名手下的情绪。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目中无人、无法无天的猛将,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对这两个人充满了敬佩。一个是曾经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毛主席,另一个就是委他以重任的林彪。


黄永胜曾说:“元帅里最会打仗的是林彪,共产党里最能打仗的是毛泽东。”可见他对两人的敬佩。

黄永胜的革命生涯之初,就与毛主席一起上了井冈山,跟在毛主席身边。他看到了毛主席对革命的热忱,以及对革命前途的预测和坚持,这让黄永胜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之心。

而毛主席的坚决果断,更让他发自内心的敬佩,所以在他心目中,毛主席是黄永胜最为敬重的老上级。

可以说,毛主席一直是黄永胜投身革命的领路人。从秋收起义,再到三湾改编,从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到最后革命的胜利,主席的领导犹如是一盏明灯,引导黄永胜不断进步。


除了毛主席,还有一个人让黄永胜打心底里佩服,这个人就是林彪。

1934年10月,为了突破国民党的围剿,红军不得已放弃根据地,正在担任红一师三团团长的黄永胜,跟随大部队开始了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人员数量锐减的红军终于抵达陕北,黄永胜被调到了红4师担任师长,派到了林彪手下。

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受到林彪的认可,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四野的名将之一,黄永胜一直是林彪的左膀右臂,参加了众多大型战役。林彪是走一步算三步的“常胜将军”,黄永胜对他极为敬佩,甚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战争后期,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黄永胜作为一名兵团司令员,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他带领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战场、华北甚至华中战场大破国军,屡战奇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路走来,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黄永胜,的确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诸多努力。


建国后,黄永胜又在林彪的推荐下,被委派至南方地区,担任了广州军区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当抗美援朝爆发,因为毛主席直接点名,黄永胜被林彪连夜从南方调回,担任了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

1968年,黄永胜被林彪调回北京,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可以说,黄永胜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林彪对他的提携,对林彪黄永胜是既感恩又敬畏。但也是这份感恩和敬畏,直接影响到他之后的命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战争年代,黄永胜却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悍将,沙场上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

虽然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毁誉参半,但是他这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身上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的。直言不讳、敢于进谏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抗美援朝后,他被任命为广州军区的司令员,还和彭德怀发生了一场争执。


1955年,彭德怀到广州视察国防战备情况,黄永胜带着一行人到沙滩上勘查防御工事的建筑情况。

中央的作战部人员详细地和彭德怀讲明了这片沙滩的情况,觉得这片沙滩非常适合登陆作战,为了防止敌人入侵,应该在这里重点布防。

彭德怀也觉得应该如此,就对黄永胜说:“你们这里的防御工事做得还不够完善,应该每隔50米就建立一座座碉堡,这样即使有敌人来犯,也可以就地消灭。”

这要是换了一个人,领导来视察工作,即便觉得对方提出的意见欠妥,也万万不会当面反驳,而是私下再和对方解释说明,可偏偏碰到了一向直来直往的黄永胜。


听到彭德怀的建议,他竟然当众顶撞彭德怀:“怎么能这么做?这不是胡闹吗?”

彭德怀很多年没碰到这种当面质疑他的人了,不由得也瞪起了眼睛:“你倒跟我说说,怎么就胡闹了?”

看两人这架势,周围随行的人都暗自着急。全军区的人都知道彭德怀的火爆脾气,谁都不敢招惹,毕竟那是一个敢直接和主席硬扛的人啊。可另一边,黄永胜也是个一点就炸的炮仗脾气,这两人意见不一致,真的很难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

众人还没想出对策,就听黄永胜已经劈了啪啦地说了出来:“没有这么打仗的!海岸防御要是按你说的那样来做,敌军战机飞过来一通狂轰滥炸,沙滩的碉堡不就纯粹是靶子么,你让我们的士兵站在里面给人打?”


无论黄永胜说的对不对,单凭他这个语气,一下子就把彭德怀惹急了;“我不会打仗?你小子才打了多少仗?我打了多少仗?”

就这样,两人直接站在原地吵了起来,各抒己见,谁劝也不听。

吵了好长一小会,终于双方的怒火渐渐的平息下来了,但黄永胜仍犟着说:“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碉堡没有必要建,纯属劳民伤财。当然,如果您非要下令,我肯定执行,但意见保留。”

最后按照彭德怀的命令,广州军区最终还是组织建设了一批沙滩上的碉堡,但是数量一口气少了非常多,远远达不到彭德怀要求的建设数目。

我国的领导人就是这样,在国家建设上,不会刚愎自用,即使当时吵得不可开交,事后也会认真考虑对方的建议是否合理。


经此一事,黄永胜一条道走到黑的犟脾气,也再次出名。

在正确的抉择上,不卑不亢坚持己见是好事,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但如果在错误的抉择上依旧如此,就注定会踏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建国后的安稳日子,逐渐让黄永胜放松了思想。或许是被权欲蒙蔽了双眼,或许是对林彪多年来的敬畏,导致了他不辨是非的偏听偏信。位高权重的黄永胜走上了错误道路,而且执着的一走到底。

1971年,黄永胜被撤销一切职务。改革开放之后,组织又对一些犯过错误的人进行重新审判。在审判黄永胜的时候,组织给出意见:“黄永胜在战争年代立下过大功,是有功之臣,不能减罪,但是量刑可以减轻。”


最终,黄永胜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后来因为身体原因,黄永胜被获准保外就医。出狱后的他被安置在青岛养老,每天读书看报,日子过的也很是清闲。

1983年,黄永胜被查出患有肝癌。

去世前,黄永胜唯一的愿望,就是重新穿上那一身代表荣耀的军装,他不断重复的就是“军装”两个字。他曾经是军人,把一身军装看得比生命还重,然而因为自身错误问题,导致他被剥夺了穿军装的权利。


他的儿子为了满足他临终遗愿,和组织提出了申请。组织也念在他往年的功劳,破例批准,满足了他最后的愿望。

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穿着55式军装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73岁。(来源:足智多谋的史论)

——  以下内容为商城广告  ——

关注微信公众号“水煮商城”查询订单、物流


水煮历史
水煮百年(www.shz100.com):打捞麻辣鲜活的历史细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