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送别叶先生!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时事   2024-11-25 23:42   天津  

这一场冬雨,是为刚刚去世的叶嘉莹先生来送行的。冬雨淅沥,在迦陵学舍门前,不断有前来悼念的学子,在此寄托哀思。

11月24日,百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离开人世间。记者在南开大学校园看到,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通过各自方式表达悼念之情。



手捧一束花,放在先生的遗像旁,深深鞠躬,半天不曾起身,原来泪水已经顺着脸颊流淌。来自物理学院的刘同学,还代表喜欢诗词的母亲,一起来哀悼叶先生,“我们常常一起分享先生的讲座视频。”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文学院的同学都来了,列队整齐向叶先生告别,“我们曾听师哥师姐说过,先生曾在迎新晚会上站着讲了快1个小时,我们也时刻期待能有一次聆听先生‘大课’的机会……”

——花束、花篮、花圈,素净的色彩越堆越多。连夜就在逸夫图书馆布置好的灵堂,来往致敬的人不断。很多人是和先生有过接触的,凝望着叶嘉莹先生的遗像,仅那一眼,潸然泪下,音容犹在。

摄影 李羽珩

“荷花凋尽我来迟。正是因为仰慕叶先生大名,我才报考南开大学,很遗憾未能亲身聆听叶先生教诲……”南开诗联副社长王舒站在迦陵学舍门前,献上花,三鞠躬。

“萦绕耳畔的数字吟诵声,让我总觉得叶先生从未远行。莲花飘落了,但莲子仍留。”新传学院代管专业的张嘉迅,轻轻讲述,南开学子必能织出自己的绸缎,让叶先生无憾。



逸夫图书馆
“灵堂在学校最具标志性的位置”

一进图书馆,“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的醒目大字引入眼帘,与众不同的是,悬挂着的叶先生遗照,是一张彩色图片,面露微笑。来自各界的花篮、花圈,环绕四周,翰墨书香中素色,令人更加肃然起敬。

自发前来,相互搀扶、深深鞠躬,不愿起身,只因为深沉的悼念,“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她会离去。”这样的表达不止一个人在念叨着。在图书馆,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卢桢介绍说:“先生去世后,各部门连夜统筹,设计方案,布置灵堂。”地点设置在图书馆,是学校最具有标志性的位置,方便师生们前来哀悼,“先生的遗像照片是彩色的,她像平时上课一样,目光慈祥地看着我们。”卢桢回望了一下,沉着声音说:“你看,先生在花丛中微笑。”


包括天津各界以及国内各大高校、中国作家协会等社会组织,张伯礼、濮存昕等各界人士,作为叶先生的好友、晚辈忘年交,在第一时间委托学校送上花圈。据悉,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的剧组也将于近期赶到天津。

南开大学此前曾发布讣告,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上午10时在天津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

“周末,我们送别叶先生。”很多读者也通过全媒体平台留言。

迦陵学舍门
风雨中的思念“诗词的女儿 优雅的先生”

王舒结束了上午的课程,就从海教园校区打车赶到八里台校区,直奔叶先生生前治学所在的迦陵学舍。


她告诉记者,从小喜欢诗词古典文学,就是因为仰慕叶嘉莹先生,才坚定地报考南开大学的,“本科没有安排先生的课,我就想将来要读研、读博,目标就是做叶先生的学生。”曾经欲亲身聆听叶先生教诲的愿望,成为了遗憾。但她也表示,“会在中华诗教的学习中,将叶先生的诗心永远传承下去。”

哲学专业的李浩楠告诉记者,觉得在读叶先生的诗,总有一种对话的感觉。诗的魅力在于抒发共鸣情感,而先生的魅力在于一生致力于诗。“所以她的经历、她的作品始终给人以共鸣感。斯人虽仙逝,其文字永远动人。”

连夜赶回天津的闫晓铮博士,原本在南开大学读物理学专业,但因为一次听完叶先生的讲座,就跨专业考研进入叶先生所在的学院。


在现场,闫晓铮告诉记者,那一次叶先生讲得是嘉陵十四稿中的“家国沧桑”,“当时,我和讲台上的叶先生,物理距离并不遥远,而20岁的我和近90岁的先生相比,她结合主题讲述自己之前的遭遇,是我没有经历的,却又把我带到诗中、历史中。”

闫晓铮对于先生治学精神有着深刻印象,在拍摄电影《掬水月在手》时,叶先生仰面摔倒,就在紧急救护从电梯下楼中,“她还嘱托我,有一份稿子已改好,就放在书桌上……”

卅载结缘,为有荷花唤军来;百岁归去,先生诗魂照南开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凤羽今游广宇去,人间犹自有清音

诗词的女儿,优雅的先生
……

有自作的挽联、有采撷先生的旧作、有发自内心的哀思,悼念的花海中,映衬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先生具象。

迦陵学舍外,
几位南开学子静静站立,
在等待?在思念!
他们互相拥抱了一下,
莫因花落泪双下,
且待冬去又一春。
赓续前辈的事业,
重新掬起水中那片月光。



莲实有心应不死
挚友、同事、弟子和学生追忆大师


11月25日下午,叶嘉莹先生的生前挚友、同事、弟子和学生在南开大学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他们与叶先生交往的故事,叶嘉莹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生活细节。现场有追忆的泪水,也有继承的决心,叶嘉莹先生的精神将继续激励后来者,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我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中华传统的古典文化。我很高兴生在这个时代,看到我们国家的振兴,非常感谢,谢谢大家!”现场,叶嘉莹助手,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教授用手机播放了叶嘉莹先生生前的这段讲话,忍不住泪流满面。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


“当时我还在读研二,那时候为了听叶先生的课,同学们拥进南开的阶梯教室,需要在门外维持秩序,叶先生的授课在南开掀起一阵清风。”


她讲一小时也罢,两小时也罢,绝对不会歇会儿喝点水,就是站着一直讲,这是他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作为一个教师和学者,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是非常少见的。”


南开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沈立岩教授: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叶先生前半生曾遭遇磨难,但是她始终保持了一个真正的人应有的品格。正如她的诗中写道: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她从不和人提及自己烈火焚身般的苦难,不在火焰中化为灰烬,而是在火焰中升华,获得新生,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叶先生作为一位诗人、学者,或者是一位教师,她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是,我们现在往往越来越不需要所谓独一性,但我们需要文学,需要诗词的独一无二,讲这种独一无二的感悟表达出来时非常宝贵的。所以从这点说,叶先生传达的中国诗词的文化是不死的,文学艺术是不死的。”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卢桢:


“如今,中华诗教精神也浸润于文学院参与的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建设之中,学院正在全面推进的‘诗教润乡土’行动,就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诗词文化触达基层的。以此展现南开声音,传承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精神。”



先生二三事

有童趣也有大爱 



很多人说,叶嘉莹将一生献给了诗词文化、诗词教育,但生活中的她兴趣广泛,童心未泯。叶先生的朋友和学生回忆起她生前的小事,在感怀中获得了很多慰藉。


“除了诗词,叶先生还对文化历史,甚至于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都有兴趣。”陈洪教授“爆料”,叶先生在住院期间和朋友聊天,还在聊美国大选,中东局势,“她对美国两党的评价可以说非常精辟、到位。”


叶先生的童心也意趣十足。陈洪回忆:“叶先生属鼠,她知道我也属鼠,在鼠年的时候,她又叫上自己学生里三个数鼠的,换上红衣服,拍了一张‘五鼠合照’。中秋夜,她也会叫上学生,大家一起浩浩荡荡地去广场赏月。”



采写 摄影 / 新报记者 单炜炜 王轶斐
编辑 / 徐丹

审校 / 窦怀国
责校 / 张敏

每日新报
每日新报,天津知名都市早报,中国实力都市报。我们致力于做有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的新闻;拥抱数字时代,我们专注于权威发布、和谐沟通、人文关怀、价值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