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李妍,来自内蒙古满洲里市。在祖国的北部边疆有这样一群人和故事,他们平凡而朴实,光荣且伟大,今天就由我将这段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的苍茫草原上,有这样一户人家,院子中的国旗和党旗迎风飘扬,院落中还有一处可以登高瞭望的蒙古包哨所,这里便是牧民护边员——图门的家。
图门家坐落在中蒙界湖——贝尔湖西北岸500米处,从他祖父那代开始,一家人便扎根在贝尔湖畔,守护着由8块界碑连成、长达60多公里的边境线,成为远近闻名的祖孙三代守边疆的模范护边员。
1939年,诺门罕战役爆发,图门的爷爷巴日哈萨巴达毅然加入了当地的抗日武装。战役结束后,一同参战的牧民给图门的父亲希日胡带回了一个悲伤的消息:“你阿爸在战斗中牺牲了!”爷爷临行前的嘱托是:“一定要守好这片草原。”从此,这句话便成为了图门一家的家训,图门的父母也从正值年华便开始了艰苦的守边生活。
图门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爷爷巴日哈萨巴达更是当地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牧民护边员,对爷爷和父亲的崇拜之情,让图门从小就滋生了当兵保家卫国的想法。1988年,年满18岁的图门应征入伍,圆了自己的军旅梦。在部队,图门表现优异,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还学会了说普通话。1990年的一天,父亲希日胡意外摔断了肋骨,由于地域偏远、语言不通等问题,使就医变得困难。图门说:“我懂汉语、能交流,父亲的受伤能治好。那时候我就在想,其他的牧民如果也遇到困难,他们不会说汉语,怎么办呢?”这时图门意识到,牧民们需要他。
一面是安稳的工作,一面是边疆的发展、牧民的需要。选择间,图门想起了父亲的话“如果有好的发展,我不拦着,但是爷爷留下的家训,应该传承下去。”于是,图门选择退伍,毅然回到草原,接过年迈父母手中的护边“接力棒”,选择当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成为家中第三代“护边员”。
骑上骆驼骑上马,或者骑着摩托车在边境线上巡逻,是图门和同是党员的妻子索丽的日常,巡边护边早已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谈及巡边,图门说:“一边放牧一边巡边,很平常的事情,一年365天每天都要做。”
有一次,蒙古国的11头牛出边境时正好遇到巡逻的图门,他赶紧联系当地的边防连队,把11头牛安全送回了蒙古国。还有一次,图门在日常巡边时,见到一个陌生面孔在边境线上徘徊,他及时上报给边境派出所,经核查,此人为偷渡者并对其实施了逮捕。牧民毕力棍家的515只羊丢了,图门夫妇得知后,哪怕是半夜也赶紧到边境线附近帮忙寻找,终于找到了即将越境的羊群,并将羊一只不少地送回了家。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几十年来,图门舍“小家”护“大家”,风雨无阻,每日坚持两次巡边,累坏了8匹马、骑坏了6辆摩托车,而他所在的边境管段也从未发生过一次人畜越境事件。
走进图门家的蒙古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蒙古族女子开车的照片,图门说:“这是我77岁的母亲,母亲年纪大了不方便骑马了,就开着车巡边。母亲说,骑不了马没事,我开着车一样要巡边。”母亲的精神激励着他,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守边卫国的决心。
在图门家的墙壁上,悬挂着自治区“十大优秀护边员”、呼伦贝尔市“模范退役军人”、新右旗“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2011年图门当选为贝尔苏木牧民哨兵,2019年成为001号护边员,“北疆红色堡垒户”。
作为“北疆红色堡垒户”,图门在完成巡边任务之余,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策马往返于各个执勤点位,为新入职的护边员讲解护边技能。同时,在牧民们的日常生活中,图门也充分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不仅带领周边牧户学习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还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竭尽所能地为牧民们服务。
谈及下一代是否回来继续守边,图门笑着说:“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我老得动不了的那天,我会像父亲一样,把护边的任务交给我的儿子。”如今,儿女放假回来也担负起巡边护边的日常工作。图门希望把“三代护边”传承为“世代护边”,世世代代守好这片草原。
边境线是国家的生命线,稳边固边,方能兴边富民。内蒙古作为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世代护边是图门一家践行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铮铮誓言,是边疆儿女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的淋漓展现。在内蒙古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正是有千千万万的图门一家扎根在此,用他们的忠诚和坚守,构筑起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红色边境线,不断传承续写为国戍边的时代故事,绘就边防固、边境稳、边疆兴的美好画卷,而他们的戍边足迹,早已是界碑,早已是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