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湛泊原声改稿视频(1.5倍速)
熄灭的蜡烛(16岁):
他好像刚才从酒宴上脱身,就已经在堂皇海市的门缝外窥见了自己的来生。那时他成了一只在不尽雾原上独自逃亡的野鹿,身前是茫然的未来,退路的避风港被猎人阻断。他分明已经筋疲力尽到灵魂快要散佚,却始终不甘停留在这隅没有流星的贫瘠荒土。
在他的印象中,雾原是灰白色;流星是灰白色;一场跃然纸上的梦也是灰白色。褐色的野鹿只是侥幸落进了摩尔甫斯编织的捕兽网,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城市造物。
褐鹿隐约看到前方有流星,它奔跑、他奔跑,他和它已经不分彼此。直到某日它停下来回头,看到来路分明有无数颗流星,他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死了。
整个故事都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体验,“鹿”在一片茫茫的雾原中孤独地逃亡着,恰恰影射了主人公“他”内心的心境,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主人公在“酒宴”或是职场上的不如意。所以“他”终于变成了一只自由的“鹿”,却有“逃亡”的感觉,被人生的诸多命题纠缠不休,有一种进退维谷的无力感——像我一样,或许也像你一样,一直义无反顾地追寻着自由,却顶多只能和自由保持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很无力。
“流星”首次出现时,似乎是一种信仰或梦想(存在于幻想中的、追寻着的事物),蕴蓄着无尽的希望和尚可追寻的梦,区别于眼前现实生活中的“贫瘠荒土”。有一种除了职场,“他”已两手空空的感觉,非常无力乃至绝望。但他还是“不甘”,“不甘”一词进一步点了题目,也就是说,他仍在心怀希望地盼望着,即便所谓的盼望实现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流星”再次出现时,这个时候,“流星”是眼前的真实存在(亲眼所见的事物)。而此时此刻,主人公和这只“野鹿”重合为同一个人,也就是现实与梦想重合了,重合到已经“不分彼此”的程度。那么,当我们以为主人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时候,结尾却表明主人公逃离现实、逃离职场的代价是自己的死亡。或者说,主人公穷尽一生都没能追寻到他心中如“野鹿”般所要追寻的自由,直至死亡将他吞噬。
整个故事有一种奇幻小说的感觉,虽然没有特别出彩的表达,但所有表达都很恰到好处,整个氛围感很和谐、一致,而且作者对于颜色、意象的运用可谓用心良苦。总体来说,整个故事的后劲儿很足,非常回甘,非常耐人寻味,相信不少读者都能或多或少地从这个小片段中找到一些共鸣。
16岁的作者,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