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未解释之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令人惊讶的声明越来越持怀疑态度
面对令人惊讶的声明时,年龄较大的儿童比年龄较小的儿童更经常进行调查。当前的研究测试了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是否比年龄较小的儿童(4-5岁)对缺乏支持证据的令人惊讶的声明持更多的怀疑态度,因为他们期望信息提供者为他们提供证据。为了测试这一假设,我们向140名4-7岁的儿童(47-96个月,46.4%的女孩,53.6%的男孩,86.4%至少有一个父母完成了学士学位,50%的父母收入高于中位数)展示了一系列的小故事。在每个小故事中,主角想要完成一个任务,并且需要选择最适合该任务的对象。在决定使用哪个对象之前,主角听到了关于对象属性的一个令人惊讶的声明,这个声明是带有或不带支持证据的。例如,在支持解释的条件下,信息提供者声明最小的对象是最重的,并且他们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们曾经举起过这些对象。然后问孩子们主角是否知道使用哪个对象以及为什么。与预期相反,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们通常都表示,无论信息提供者是否提供了支持证据,主角都拥有足够的知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有支持和无支持的令人惊讶的声明都变得更加怀疑,并越来越多地表示主角不应该选择信息提供者建议的对象。最后,当被要求为这一判断提供理由时,年龄较大的儿童比年龄较小的更有可能对声明表示怀疑,特别是当声明没有支持证据时。
Hermansen, T. K., Viana, K. M. P., Harris, P. L., Engel, S., Zambrana, I. M., & Ronfard, S. (2024). Checking out the unexplained: With age, children become increasingly skeptical of surprising claim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761–1774.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532
儿童(和许多成人)使用感知相似性来评估相对不可能性
人们认为一些不可能的事件比其他事件更不可能。例如,穿过一堵由石头而非木头制成的实体墙似乎更不可能。在四个实验中,我们调查了儿童和成人如何评估事件的相对不可能性,对比了他们可能使用的两种信息:感知信息和因果知识。在每个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有一个巫师,他可以用魔法将目标物体变成其他东西。然后,参与者评估两种变形咒语中哪一个会更容易或更难:一种是将目标物体变成感知匹配物(即外观相似的东西),另一种是将其变成因果匹配物(例如,由相似材料制成的东西)。在实验1-3中,4-7岁的儿童主要认为变成感知匹配物的变形会更容易,尽管这种倾向随着年龄而变化。成人在选择哪个咒语更容易时总体上是分裂的。在实验1中,这是因为他们在不同咒语对的判断上存在差异;在实验2和4中,分裂是因为不同的成人子集更喜欢感知匹配或因果匹配。总体而言,这些发现表明,儿童和许多成人使用感知推理来评估相对不可能性。(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Tipper, Z., Kim, T., & Friedman, O. (2024). Children (and many adults) use perceptual similarity to assess relative impossibil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775–1784.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817
个体在分类发展上的差异:执行功能和事实知识的中介作用,以食物为例
支撑分类发展的的认知机制仍在讨论中,它们可能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也可能是认知控制能力增强的结果。为了解开累积的事实知识和执行功能(抑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对(a)食物领域分类能力的发展,以及(b)这种发展因儿童特征(即,食物新异恐惧症)而产生的差异的各自影响,我们进行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评估了4-6岁儿童(n = 122)在分类的最高级别上对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第二个实验测试了3-6岁儿童(n = 100)根据两种不同的关系(即,分类学和主题)交替对相同食物进行跨分类的能力。结果表明,累积的事实知识和执行功能介导了年龄和食物新异恐惧症对分类表现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的特定执行功能可能根据测试的分类能力而异,而世界知识始终是一个先决条件。总体而言,这项研究强调了累积的事实知识、执行功能和儿童特征在塑造分类能力发展中的复杂相互作用。(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Foinant, D., Lafraire, J., & Thibaut, J.-P. (202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ategorization development: The mediation of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factual knowledge, the case of fo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785–1800.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85
母婴敏感性的动态耦合与幼儿的响应/自信行为预测学龄前儿童对同伴的行为
我们研究了母婴敏感性(a)和儿童对母亲的行为的响应性和自信性(b)在半结构化游戏会话期间的动态耦合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了儿童在39个月时对不熟悉的同伴以及在58个月和66个月时对亲密朋友的行为的响应性和自信性。在儿童32个月大(时间1;N = 128;66名女孩)时,对母婴和儿童的行为进行了评分,评分时段为30秒。在学龄前早期(时间2),儿童对不熟悉的同伴的行为以及在学龄前晚期(时间3)对朋友的行为进行了评分。残差动态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在控制了母婴敏感性和儿童响应性的平均水平后,母婴敏感性与儿童响应性在游戏会话的特定30秒时段内的更强正向同时耦合预测了儿童在学龄前晚期对朋友更高的观察响应性。另一方面,在控制了母婴敏感性和儿童自信性的平均水平后,母婴敏感性与儿童自信性的正向同时耦合预测了儿童在学龄前早期对不熟悉的同伴更高水平的观察自信性。结果表明,在母子互动期间特定积极行为的动态耦合可能为儿童提供了在多样化的同伴情境中借鉴的社会脚本。(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Ravindran, N., & McElwain, N. L. (2024). Dynamic coupling of 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toddlers’ responsive/assertive behaviors predicts children’s behavior toward peers 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801–1813.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809
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自我调节和母亲的支持性育儿与学龄前儿童的动态生理压力反应性相关
本研究旨在推进我们对观察到的儿童自我调节、育儿方式及其相互作用如何与儿童动态生理压力反应性(以呼吸窦性心律失常(RSA)反应轨迹为指标)相关联的理解。参与者为85名三岁儿童(54%为女性)及其母亲,这些家庭被过度抽样,因为它们的收入较低、生活压力事件较多、儿童虐待风险较高。在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双人拼图任务中,观察到儿童行为调节(评估为遵从和不遵从)和母亲的支持性育儿。结果显示,儿童RSA在任务中平均呈现出二次变化,以预期的初始下降和随后的恢复为特征。在控制儿童静息RSA后,儿童行为调节及其与母亲支持性育儿的相互作用与儿童RSA反应轨迹的个体间差异相关。表现出更高遵从性或更低不遵从性的儿童在应对任务压力时RSA有所下降,但只有当母亲表现出更高支持性育儿时,才表现出随后的RSA恢复。遵从性较低或不遵从性较高的儿童在整个任务中表现出微不足道的RSA变化,这表明无论支持性育儿水平如何,都存在迟钝或受损的RSA反应性。这些发现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学龄前儿童更好的行为调节与他们对压力的更适应性生理反应性相关,并且即使在相对调节较好的学龄前儿童中,也需要支持性育儿来促进生理恢复。(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Li, L., Degirmencioglu, K., & Lunkenheimer, E. (2024). Observed child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and maternal supportive parenting are associated with dynamic physiological stress reactivity in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814–1826.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70
婴儿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在社会互动中是嵌入式和动态的,这种动态在多个时间尺度上发生在个体内部和个体之间
人类的人际互动能力源于在个体内部和个体之间协调展开的神经、生物和行为活动。然而,迄今为止的发展研究相对较少关注社会互动如何在这些分析层面上动态出现的过程。第二人称神经科学和动态系统方法共同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量化了44位母亲和通常发展的9个月大婴儿在一项新颖的“静止面孔”(短信干扰)任务中的呼吸窦性心律失常和社会行为(每个系统约360次观察)。随机自回归模型表明,婴儿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在人与人之间每秒都在耦合,并对社交环境敏感。在个体内部,我们发现婴儿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与他们在下一秒钟的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向耦合,但这仅在照顾者积极参与的时刻和时期发生。在个体之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双向的核心调节反馈循环:母亲的副交感活动正向预测了她们的婴儿在下一秒钟的活动,这种同步性在短信干扰期间减少,并且没有完全恢复。相反,婴儿的副交感活动负向预测了他们母亲在下一秒钟的活动,这种同步性在社交环境中是不变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婴儿内部的单向副交感耦合和母婴副交感系统之间的互补性调节反馈循环。它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社会嵌入式的副交感系统在以前未记录过的时间尺度上的新证据,为支持适应性、多系统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和潜在临床目标做出了贡献。(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Stallworthy, I. C., Elison, J. T., & Berry, D. (2024). The infant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is socially embedded and dynamic at multiple timescales, within and between peopl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827–1841.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87
在高中过渡期保护自尊心不受下降的身份认同基础自我肯定干预的前景
鉴于自尊心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和学业适应的重要性,以及在青春期社会身份认同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这项五波研究检验了一种基于身份认同的自我肯定干预是否减轻了青少年在高中过渡后自尊心的下降。本研究招募了美国九年级学生样本(N = 388;Mage = 14.05;60.6%女性;35.8%男性;3.6%非二元性别、跨性别或认同其他性别;46%白人,19%黑人,17%亚洲人,6%阿拉伯人,中东和北非人,6%双种族/多种族,3%拉丁裔/西班牙裔,3%另一种种族/族裔)进行了研究。在完成评估自尊心的基线在线调查后,参与者被分配到三种条件之一和相应的写作练习:基于身份认同的自我肯定,基于价值观的自我肯定,或控制组。参与者在研究的前三个阶段完成了相同的写作练习,并在五个阶段都完成了自尊心的测量。结果表明,自我肯定条件的参与者,而不是控制条件的参与者,在一年内免受自尊心下降的影响。(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Hoffman, A. J., & Schacter, H. L. (2024). The promise of an identity-based self-affirmation intervention in protecting against self-esteem declines at the high school transi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842–1854.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89
美国穆斯林青年的社会身份发展与宗教歧视
本研究调查了美国穆斯林青年的社会身份中心性维度(即穆斯林、种族和美国身份中心性)的发展,以及宗教歧视与社会身份中心性轨迹之间的关联。数据收集自2015年至2017年,每年一次,对象是中西部美国220名穆斯林青年(M = 14.20,SD = 0.94)(女孩 = 53.2%;男孩 = 42.3%;缺失 = 4.5%)。参与者是阿拉伯人(62.3%)、索马里人(15.9%)、非裔美国人(8.6%),以及其他族裔群体(不到2%)。潜在增长曲线模型表明,穆斯林和种族身份中心性呈现负向轨迹,而美国身份中心性随时间增加。令人惊讶的是,宗教歧视与社会身份中心性轨迹之间没有关联。这项研究表明,美国穆斯林青年的边缘化社会身份发展相似,而他们的美国社会身份发展则与这些身份不同。(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Bañales, J., Saleem, M., Murrar, S., Rivas-Drake, D., & Pinetta, B. J. (2024). So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religious discrimination among Muslim American you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855–1869.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806
新兴成年人走出封锁的旅程:在由COVID-19定义的大学生涯中的纵向叙事模式
COVID-19大流行定义了这一代学习者的大学生涯,威胁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身份发展和大学功能。我们从2020年春季开始追踪这一流行病对四所美国大学的633名大一学生(Mage = 18.8岁)的影响,并跟踪学生至2023年春季。学生们提供了关于COVID-19影响的叙述,并报告了心理健康问题、身份发展和幸福感的报告。学生们报告了在COVID-19影响的第一年中对心理健康、身份和幸福感的担忧。重返面对面活动预测了叙事增长的广泛提高和随之而来的COVID-19压力因素的减少,身份探索和承诺的增加,以及心理和学术幸福感的提高。COVID-19压力因素的变化和叙事增长在重返校园周围的面对面活动和学生结果之间充当了中介。研究结果扩展了这一代人定义事件中发展和心理健康的见解。(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Booker, J. A., Fivush, R., Greenhoot, A. F., McLean, K. C., Wainryb, C., & Pasupathi, M. (2024). Emerging adults’ journeys out of the shutdown: Longitudinal narrative patterns in a college career defined by COVID-1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870–1884.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67
早期至中期青春期线上线下外貌关注的双向关联
在早期和中期青春期,个体面临较差的自我形象和随后的负面心理健康结果的风险增加,社交媒体的高度视觉性质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社交媒体上的外貌困扰——比如与外貌相关的社交媒体意识(ASMC)——是否影响线下的自我形象,或者是否先前存在的自我形象问题影响线上的外貌困扰。本研究调查了美国八年级青少年(n = 1,582;年龄11-15岁;Mage = 13;47.5%女孩,45.9%男孩,6.5%其他性别认同;37%拉丁裔,32%白人,18%黑人,7%亚洲人,6%其他种族/族裔身份)之间以及潜在的双向内部关联的个体差异。参与者在一学年内完成了三个阶段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ASMC的个体内增加先于个体内外貌依赖自尊的增加,并且与更差的外貌自尊存在双向关联,这些关联在性别上没有差异。仅在女孩中,自我物化与随后的ASMC的个体内增加相关,但反之则不然。研究结果表明,线上的外貌困扰可能影响并被一般的身体形象问题加强。
Maheux, A. J., Burnell, K., & Choukas-Bradley, S. (2024).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appearance concerns during early-to-middle adolesce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885–1901.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95
“通过发短信,我总是在怀疑自己”:青少年完美主义者在线上的(脱)联系体验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青少年如何在线上空间体验社交联系知之甚少。当前的定性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43名青少年(Mage = 15.16,SD = 2.43;62.8%女性;58.1%白人;54.4%自认为完美主义者)来解决这一空白,检查了与线上和线下设置中的社交(脱)联系相关的主题。结果表明,完美主义者比非完美主义者在线上的联系感要少,这可能是由于人际敏感度的提高所驱动的。然而,一部分完美主义者寻求有意义的在线关系,通常是作为对线下同龄人排斥的恐惧或经历的回应。结果强调了人际敏感度在加剧青少年完美主义者在线上和线下环境中的脱节感中的作用,以及自我监控在完美主义青年的社交体验中的重要性。(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Blackburn, M., Zinga, D., & Molnar, D. S. (2024). “With texting, I am always second guessing myself”: Teenage perfectionists’ experiences of (dis)connection onlin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902–1914.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41
从童年到成年初期黑人青年的种族和族裔身份认同发展
这项定性研究采用了回顾性询问设计,追踪了20名非洲裔美国大学生(18-22岁)的种族和族裔身份(ERI)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这些学生就读于美国中西部一所主要为白人的大型大学。通过访谈,参与者回忆了他们认为对理解自己在童年、青春期和成年初期的ERI至关重要的生活经历。通过纵向定性分析,识别出三种不同的ERI发展路径:巩固型(对他们早期发展的理解没有变化)、累积型(对他们当前对自己ERI的理解进行连续的补充或扩展)、转型型(他们的ERI轨迹被一个转折点事件质性改变)。结果揭示了ERI组成部分的发展受到情境、个体和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对身份相关经历持续进行的意义构建。研究结果为采用终身发展方法来理解ERI提供了经验支持,展示了ERI发展作为一个动态互动和持续的过程。(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Ho, P., & Brown, B. B. (2024). Black youths’ ethnic and ra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from childhood to emerging adultho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915–1927.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65
调查头发线索作为导致黑人女性交叉性不可见性的潜在机制
儿童在心理上将黑人女性从他们对女性的表征中排除,但这种边缘化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在两项研究(N = 129;49名男孩,78名女孩,两个性别未报告;79名白人,27名黑人,6名拉丁裔,5名亚洲人,和12个未报告)中,当前的工作测试了头发质地作为一种可能的感知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可能发生这种排除。在两项研究中,儿童使用MouseTracker对黑人、白人和亚洲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分类。当黑人女性拥有质地头发时,儿童在分类上更慢,并且模式更复杂(研究1A),但当她们拥有直发时则不是(研究1B)。文章讨论了这对性别作为社会类别发展的影响。(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Lei, R. F., Cohen, A. J., Wong, P., & Hudson, S.-k. T. J. (2024). Investigating hair cues as a mechanism underlying Black women’s intersectional invisibil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928–1934.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29
亚洲大学新生在大学过渡期间与父母情感表露的轨迹
大学过渡是一个情感波动很大的时期,与父母分享情感经历对新生有益。本研究以社会情感共享框架和自我构建的文化理论为指导,调查了两个亚洲背景下——中国北京和新加坡——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与父母情感表露的发展过程,以及独立性导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体验抽样方法(在线日记),205名中国大一新生(Mage = 19.43)和291名新加坡大一新生(Mage = 19.44)报告了他们在四个时间点与父母情感表露的四个方面(频率、亲密度、消极性和积极性)以及他们的独立性-相互依赖性导向(时间1)。比较两个亚洲样本的潜在增长曲线模型显示,中国学生的频率增加,新加坡学生的频率减少。亲密度对两个亚洲样本都显示出上升趋势,而消极性和积极性显示出下降趋势,但对中国学生来说不太明显。中介潜在增长曲线模型显示,文化预测了独立性导向,这反过来对新加坡样本频率的增加和中国样本的减少有负面影响。独立性导向对亲密度的增加有负面影响,对消极性的下降有正面影响,对积极性的下降有负面影响。总之,我们发现在两个亚洲样本中,情感表露的四个方面有着复杂且不同的轨迹,并且独立性导向在解释文化差异在轨迹中的作用,这对理解亚洲背景下大学过渡发展阶段对父母情感表露有重要意义。(PsycInfo数据库记录©2024美国心理学会,版权所有)
Yeo, G., & Tong, E. M. W. (2024). Trajectories of emotional disclosure with parents during the college transition among Asian first-year stud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0(10), 1935–1947. https://doi.org/10.1037/dev0001781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