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穿“铠甲”、防色变、控出水……什么事情这么难→

科技   2024-11-15 16:32   北京  
◎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张卫
  
“速冻萝卜刚下船就变色,这次八成又得被退货。”
  
“从张家口运到北京,不到10个小时,西兰花都变黄了。”
  
“鲜切辣椒送到后厨才一天,便软塌塌的,还出水,咋回事儿啊?”
  
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保鲜加工团队成员,时常会接到菜农和企业的求助电话。

菜农收获菜心。
  
“帮农民打赢蔬菜‘保鲜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前,加工所所长赵晓燕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下,科研人员矢志攻关,使蔬菜保鲜期大大延长。
  
破解预冷难题
  
蔬菜要保鲜,快速预冷是第一步,也是第一道难题。
  
“所谓快速预冷,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在蔬菜离开田间那一刻,迅速将其品温降到可长时间保鲜的适宜温度。”保鲜加工团队研究员王清打比方说,“这一过程,犹如给蔬菜穿上一套隐形保鲜‘铠甲’。”
  
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的蔬菜,对温度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在实施快速预冷前,首先要找准这些温度。
  
为了破解各种蔬菜的温度“密码”,团队在实验室里搭建了多个预冷试验平台,日复一日地记录不同温度下各种蔬菜的生理变化,逐个确定它们的温控数值。
  
温度有了,接下来是设法让大批蔬菜一体化快速预冷。
  
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常规冷却方法不仅耗时长,还会在冷却过程中引发蔬菜水分流失,甚至造成冷害。
  
团队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始终不得要领,不是预冷速度跟不上,就是湿度无法有效保持,再或是不同位置的蔬菜冷热不均。
  
温度、湿度、速度等因素环环相扣,又常常相互牵制。那段时间,大家白天黑夜连轴转,努力在矛盾中寻求最优解。“甚至是梦里,我们也在思索实验方案。”王清笑道。
  
气冷速度与湿度综合调控保持、多层箱装果蔬流态冰充填、微纳米臭氧杀菌与预冷一体化加工……历经数月攻关,一项项技术与工艺走出实验室,迈进“应用场”。团队先后为数十种蔬菜量身定制了加工标准,创建出一整套预冷技术体系。

赵晓燕正在查看设施番茄的品质。

“除了技术,我们还研发出一系列适用于各种蔬菜的预冷装备。”赵晓燕说,这些设备有效提升了预冷效率,可将城市保供的主要蔬菜品种保鲜期延长2—4倍。
  
揭开色变谜底
  
解决了保鲜时长难题,色变问题又随之而来。
  
“蔬菜在贮藏和预加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意料不到的色变挑战。”赵晓燕告诉记者,萝卜芯可能会变蓝,山药则容易变黄,大蒜常常泛绿,而百合鳞茎往往会转变为粉色。
  
“一旦发生色变,就有可能导致整批货物被退回。”保鲜加工团队成员王丹说,这是菜农和生鲜企业普遍担心的问题。
  
必须揭示蔬菜色变机理,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但从哪种蔬菜开始呢?
  
“就从品种繁多的萝卜着手吧。”有团队成员提出。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丹与同事们每天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切萝卜、观察萝卜,有时都“神经质”了,看啥都像萝卜。
  
“我们发现有些萝卜在切开前就已经发生蓝变了。”王丹说,必须设法还原出体内、体外两种环境下蓝变过程,才有可能找到抑制色变的解决方案。
  
实验室里,随着堆积如山的萝卜一天天变少,研究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经多次研讨,团队巧妙设计出“体外模拟合成与体内验证相结合”的原创性研究方案。
  
大家先模拟蓝色素在外部环境中的合成过程,再在萝卜体内进行色变验证,终于揭示出萝卜芯变蓝的谜底——4-羟基-3-甲基吲哚硫代葡萄糖苷在氧化作用下会引发蓝变。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不仅确定了萝卜蓝变的氧气临界值,还研发出“适宜品质协同适配气调包装”技术。“这种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包装内的气体成分,创造出一个不利于蓝变发生的微环境。”王丹说。

鲜切蔬菜加工厂的工人正在检查茼蒿的质量。
  
随着萝卜蓝变问题的解决,大家又接连理清了更多种类蔬菜的色变物质及其色变原理,明确了调控色变的关键酶,建立起一套涵盖蔬菜贮藏保鲜、加工过程色泽保持与品质控制的技术体系,破解了山药变黄、大蒜泛绿、百合转粉等蔬菜色变难题。
  
防控出水顽疾
  
“赵老师,这鲜切辣椒出水问题太严重了,刚送到餐饮店就被客户投诉!”
  
鲜切蔬菜企业主老张的一条微信,让保鲜加工团队放下手头工作,立即着手研究辣椒“流汤”的缘由。
  
“那时,我们夜以继日地分析研究,对加工、包装、贮藏、流通等各个环节一一进行排查。”团队成员赵文婷至今记得,大家先后通过微生物分离筛选、回接试验验证以及冷链温度波动模拟等方式,最后认定温度波动和微生物是蔬菜水渍化劣变的“罪魁祸首”。
  
问题的症结找准了,如何解决?
  
团队继续攻关,通过转录组学检测、扩增子测序等技术,揭示了鲜切辣椒软化出水的分子机制。
  
弄清了机制,光保鲜技术跳入大家脑海。“通过选取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蔬菜,可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促进有益物质的合成。”赵文婷解释。
  
清洗、包装等预处理工序可减菌,合适的光照、恒定的温度可抑菌。大家反复推敲预处理、光照和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制约条件,不断调整优化设备参数,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
  
“实验停不下来,我们就把家搬到实验室。”赵文婷和团队成员连续值守几天几夜,确保实验不间断。当看到在特定组合条件下辣椒出水问题得到明显抑制时,大家激动得跳了起来。
  
最终,团队成功建立起“减菌处理—光照调控—低恒温贮藏”综合防控体系,将鲜切辣椒的货架期延长了2—3天。在此基础上,他们又陆续解析了西瓜、番茄等瓜果鲜切水渍化的机理,给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鲜切蔬菜加工厂的工人正在包装鲜切甜椒。
  
近两年来,保鲜加工团队创新研制的一系列保鲜加工技术,已推广至北京、上海、深圳等75个城市,为相关行业新增销售额125.64亿元、利润5.86亿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展望未来,赵晓燕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在蔬菜保鲜加工领域深耕细作,着力减少农产品损耗、提升农产品品质,为强农惠农富农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版面阅读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封面图来自视觉中国

编辑:宋慈

审核:张爽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