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一到,年关迫近
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小年则是春节的序曲
从这天开始
人们正式开启“过年模式”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特定的日子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
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在北方地区
人们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而在南方大部分地区
腊月二十四则是大家公认的小年
不过,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
“小年”可都不小
它寄托着中国人辞旧迎新
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源于人们十分看重“过年”的心态
那么,何为“年”?
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这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年,首先是与农作物的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随着历法知识进步,古人又根据天象、物候等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年就成了这一循环的最好概括。
图源: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过年始于腊八,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里所说的“年”,指的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俗称“大年”。与大年相比,还有一个相当于“预热”的小年。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说的就是北方的小年;“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说的则是南方的小年。
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期有所差异,这背后也是南北之间文化与历史交融演变的体现。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
宋朝之时,“小年”被称为“交年节”,也称为“小节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
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略相同”。此时,“交年节”已经演变为“小年夜”。
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
此外,天津市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解释说,在中国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迎来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各地“小年”时间也各有不同:江浙沪部分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海南部分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则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小年”。
节日时间的地域性差异折射出了各地历史文化空间的差异,但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火红的灯笼挂起来
璀璨的彩灯亮起来
春节的装饰
点缀着大街小巷
小年有哪些习俗?
一起了解↓
祭灶神,无疑是小年里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传说灶王爷会在这一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便会在灶王像前摆上各种供品,有又甜又黏的糖瓜,希望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只说甜言蜜语;还有香气四溢的糕点、水果等,以表达对灶王爷的敬重。当那缕缕香烟袅袅升起,带着的是一家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盼望着新的一年能平安顺遂、幸福安康。
小年时节,各家各户都要扫尘,为春节的到来准备一个干净清爽的环境,北方谓之“扫年”“扫尘”等,南方谓之“掸尘”。“尘”与“陈”谐音,所以扫尘也就有了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的寓意,既指家中的尘土,也象征着过去一年里的不如意。家家户户都会在小年这一天,全家总动员,把房屋打扫得焕然一新。从屋顶到地面,从窗户到家具,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当清扫完毕,看着窗明几净、焕然一新的家,仿佛一切都充满了新的希望,新年的喜庆氛围也愈发浓郁。
过小年,美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方,饺子是餐桌上的主角,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面皮、调馅料、包饺子,边包边聊,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那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就像承载着团圆与幸福的小元宝。
而在南方,有些地区会吃年糕,“糕”谐音“高”,寓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年更比一年高,日子蒸蒸日上。此外,还有各种琳琅满目的年货小吃,如酥脆的花生糖、香甜的芝麻饼等,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唤醒人们心底深处关于新年的美好记忆。
小年已至,春节不远
让我们一起拥抱新春的到来
请相信,只要努力向上
新的一年
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小年到
祝您和家人如意平安
二审:陶媛 张晓晖
三审:吴珺
终审:王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