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建筑青年的时代观念参与「重庆篇」

乐活   文化   2024-01-31 18:02   北京  


2024
重庆 | 建筑青年
我的时代观念参与







> 作为建筑行业重要的推动力量

青年建筑师们应当如何自处?‍‍‍

  又如何潜行?

2023年,建筑档案以《我的时代观念参与》为题,以每个城市中的建筑青年观念为触点,开启关于2023建筑档案《年度建筑青年系列》的公开邀请。在重庆,建筑档案携手青年推荐官未见筑设计事务所李未韬&李博,启动“这一代建筑青年”栏目。该栏目着眼于青年,立足于建筑观念出发点、社会价值及建筑在社会公共交流层面的探讨,致力于深入探索年轻一代建筑师对未来城市和社会的设计思考与想象,透过鲜活、有力的建筑青年视角,成为展现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的建筑理念、作品和时代观念的窗口,同时记录他们对建筑行业或大或小的推进作用,也为年轻建筑师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本期专辑,一共有19位在重庆进行实践的青年建筑人入选(依建筑师姓名首字母排列)。他们依旧保持对建筑的深度思考,并秉承自己的理念长期深耕于建筑领域。建筑档案年度建筑青年·重庆篇,以项目,阐述“我的时代观念”,集结成一封2023年度建筑档案观念简书,让我们一起,看见当代重庆建筑青年的观念和思考。





走进重庆这一代建筑青年......
70/80/90



元象建筑合伙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陈俊丨未见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李博&李未韬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副总建筑师/李一帆丨有种建筑(重庆毅执有种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专任教师/刘九三丨石页建筑设计研究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刘硕丨UDG深造工作室总建筑师/刘向晖丨重庆源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罗斌丨未成基准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马之若丨博蓝建筑BLUETEAM首席建筑师/庞博丨有样建筑设计主创/任洋丨GeemoDesign治木设计创始人/石朝思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王春彧丨长厦安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第九事业部总经理/王忠杰丨熊洁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熊洁丨重构引力工程顾问事务所创始人、主持结构师/叶俊良丨空气墙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叶青慜&郭彧丨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副院长、徐千里工作室主任/余水





火锅

变化即永恒,多元、混合、拼贴赋予重庆活力
正如同火锅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


01
陈俊
元象建筑合伙人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筒仓文创园——遂宁市原中铁八局商混站,2022-2023

关键词:Z世代;潮玩主题文创公园;工业遗存改造


来重庆有26年之久,吃过多少火锅已经无从考证,但在11月中旬连续9天里吃的7顿火锅——各种各样的菜品围绕着一锅九宫格的红汤,其所包含的内涵又衍生出更多的关键词:多样混合、多元统一,始终充满活力,这不也是重庆城市空间的缩影?还记得最早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除了地形高差带来的山城印象,城市建筑品质上乏善可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晃二十来年过去,新的物种的介入,比如一座座的跨江大桥、轻轨、玻璃盒子的超高层建筑,与老房子一起,与山城独有的地形一起碰撞出了新的景象,也成就了今日在抖音等自媒体上占据流量之王的魔幻5D城市——重庆。


而形成这一景象的底层逻辑正是多元、混合与拼贴,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时间”,《建筑青年》会场所在的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其江对面的朝天门来福士广场,建成后遭受了各种争议,而我们是否换一个思路去看待这一组建筑群?比如把“评判”留给“时间”,或许再过多少年,渝中半岛的超高层建筑以另一种方式生长?而那个时候来福士广场以另外一种更完美的方式融入于新的秩序之中,或许到那个时候,大家面对今日之争,也都付笑谈中而已。或许更多一点包容,多留一点时间,保持多元、混合、拼贴的态度,相信重庆的城市状态会越来好。





留白

相对于“冲突”和“服从”之外的第三状态

留出更多的耐心和空间,尝试和时代成为朋友


02

李博

未见筑设计事务所

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麓湖主理人街区,2022—2023

关键词:个性化;公园商业;社区文化与精神认同


我们这一代建筑师,一直都是很紧张很焦虑的。大家做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害怕错过和浪费哪怕一点点时间和空间。有时觉得自己应该去做时代的先锋,有时又受制于各种条件会更像时代的工具。但也许还有另一种选择:停一下,尝试去做时代的朋友。这种相处模式不是去冲突或回避,而是留白。给自己,给时代更多的耐心和空间,用一种倾听的姿态去和时代互动。


在生活方面,建筑师也可以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而非仅仅局限于职业。建筑师可以有这种底气,因为建造和厨师、裁缝等活动一样,属于人类最基础的需求,甚至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长期保持。充实的生活与精神也会反哺设计工作。


在设计方面,我们也在很多的设计中尝试这样的态度,比如让项目隐退到环境中,让项目留出更多公共空间。给后续的使用者留出更多的可能性,而非一味的求新求异。


建筑师做过传统语境下的倡导者,也做过商业语境下的螺丝钉,相信未来的建筑师会回归到一个正常的“人”的状态,和诸多其他的人一起共同与时代中前行。





边界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边界

每个人都在定义时代的边界


03

李未韬

未见筑设计事务所

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江小白的一亩三分地,2017—2022

关键词:可持续;乡村振兴;三产联动


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出现边界这个词,有时用来赞美,有时用来表达不快。


当我们聊到某个人可以跨行业跨领域取得诸多成就,某个人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新奇的休闲活动方式,我们会赞美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人。当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现实的规范所约束的时候,我们会不喜欢这样的边界。边界,有时候会成为我们想要去突破的一个存在。


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会接收到一些远超工作职责范围以外的要求,我们会有疑问,为什么他们没有一点边界感,来要求我们做边界以外的事情。边界,有时候又会成为我们想要被其保护的一个存在。


而边界原本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就好比在重庆这座城市,无论你身在何处,远处永远有山作为视线的边界,不像平原城市那样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被围在里面,不会感觉到有压迫感,而是舒适和安全感。边界,在这个时候成为了一个不多不少刚刚好的存在。


由此可见边界与人的关系是随着人的不同状态和所面临问题的变化而持续变化的。边界一定是存在的,人与边界的距离在不同的背景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有时候距离远一点是安全又舒适的,有时候踩在边界上探索是新奇的,有时候越过边界是进步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加速的时代,我们似乎生活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与各种各样的限制之间,边界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思考、探索和突破的核心议题。在任何一个状态里边界都是存在的,这些边界不仅仅是限制,而是启发,激发我们跨越固有思维框架的勇气,去不断地定义时代的边界。





平静

静水流深,越是世界和行业极速变化

越要努力地保持内心的平静


04

李一帆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分公司副总建筑师



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梯田,2015—2017

关键词:废弃村落梳理;夯土建筑;人与自然契合与共生


建筑师老是在社牛和社恐的状态下切换,因为我们设计的建筑也在主动和被动地与使用者、城市、社会发生联系。建筑离不开社会,但当这个社会纷杂繁乱的时候,建筑学却是我们可以沉浸其中,回归平静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建筑师有两个义务,一是引导,用我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指引社会空间的发展,同时提升大众的美学意识。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但做得足够多。但第二点,我们做得远远不够,那是聆听。建筑师往往和城市的关系紧密,而在城市中,我们耳边充斥的是嘈杂,有声的嘈杂和无声的嘈杂,让我们无法聆听。我很有幸,在2015—2017年两年里,我呆在云南深山里一边设计建造帐篷营地,一边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那里,我听到的除了风声鸟鸣,还有我自己的声音。


建筑可以做很多,但并不代表要用很多。





价值创造

时代变迁,我们唯有继续创造价值

社会的财富在于每个人的劳动与创造,而不在于印刷的钞票


05

刘九三

有种建筑(重庆毅执有种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专任教师



刘家山舍,2017—2019

关键词:山居合院;室内外互动;儿时记忆


我应该算是比较自闭的人,平时很少看新闻,也不那么关心所谓的时代变迁。在我粗浅地来看,过去的几年,大家习惯于付出较少的劳动和创造,得到更多的钞票。问题在于当得到的钞票变少,还要不要再种田地为大家提供食物,纺织厂还要不要为大家提供衣物,各行各业还要不要提供过去的服务。如果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和过去相当,大家能享有的社会财富不至于受太大冲击。关键在于新形势下的实体经济应当怎样去循环,以调动各个社会分工的积极性。


而作为建筑师的我们,也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专注于创造价值。建筑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教会我怎么设计房子,不如说是教会我一些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何理清一个项目的场地条件,使用者的需求;又如何整合现有的工程技术以实现目标,这样的思维模式能让建筑师适应很多的工作。





回忆

回忆意味着对过去的眷恋

温暖的旧时光才是心灵的港湾


06

刘硕

石页建筑设计研究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



玫瑰山庄33栋,2017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熟悉材料的再设计


建筑,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有效媒介,我想试图通过空间、材料来激发人们的真实情感和感受,带来心灵的疗愈。


在前几十年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特质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本具有丰富和鲜活本地特色的街区、建筑不复存在。建筑作为承载当地文化、气候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最佳载体,这些充满了人们的集体情感和集体记忆,它是脆弱易碎的,同时是让人充满归属感的重要承载物。那个曾经亲切熟悉的“故乡”如今只能在图片和视频中看到,它们一去不复返。随着大拆大建的时代告一段落,城市空间中常常能看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当下的城市空间格格不入的别扭景象。


如何让这个脆弱和不那么明晰可见的生活方式和当下的城市空间重新产生紧密的链接,我觉得答案在我们的过去。旧时的建筑体量、建筑形式、街巷空间、材料运用,都是我们值得去重新挖掘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脉络

寻找社会结构中隐形现形的脉络

用空间结构修补或者亮显


07

刘向晖

UDG深造工作室总建筑师



莲花穴艺术村落,2019—2021

关键词:乡村活化;公共空间再造;文化脉络与生活伦理重建


创可贴

2019年12月以来,3年了,我的发小胡老三说他每天晚上都睡不好,他总担心老家他那个房子会坍塌。我替他跑过去看过几回,跟他说他那个夯土墙木结构的老房子有点小裂缝很正常,咱们这里不是地震带,他那个老房子一层高,盖在岭上,墙又特别厚,木框架和屋顶也是好的。再加上咱们这里雨少,岭上又不被水冲,不容易垮塌。可他还是不放心,非要让我在每个墙缝上贴创可贴。他说家里老人们说的,房子靠人气在养,老房子只要没人住,没几年就垮了,创可贴贴人的,贴在墙上可以骗过去。
没人住房子就会垮这个说法,老家这边一直都有。我一直都觉得应该就是坏了没人修,鼠雀虫蚁没人赶,不清洁通风造成的。我不信老人们说的空置四十九天房子没人管就容易被有些东西占,人回来要请出去,长时间不回,请都请不走那些话。他这个也没办法,他那个老房子特别偏,租是租不出去,找人去收拾一趟都很麻烦。
2022年12月5号以后开放了,我跑到胡老三那边看他,喝到半夜,胡老三跟我说了很多实话,不过他的很多话我都没法信。
胡老三喝到半夜,莫名其妙哭了一会,我也不知道他在哭啥,过了一会,他跟我说,刚才那一会儿过去,老房子开始要跟他没关系了。我说你那个老房子大家都知道,你爹去世前许给你的,按咱们那的习惯,谁也拿不走,咋会跟你没关系?
胡老三瞪了我很久,然后说:“我知道你不能理解,不过发小这么多年,你知不知道我最近三年跟你不一样?”
我说我知道啊,谁都跟别人不一样,“你也一直跟我不一样啊。” 
胡老三说:“别打断,我说的和你说的不是一回事,我在那个老房子长大你知道吧?”
这个我当然知道,那个老房子的犄角旮旯,门窗房梁,木夹层,上夹层的木楼梯,墙缝里塞得,夹层里堆得,墙上贴的挂的,窗台上摆的,床席里藏得杂七杂八的东西胡老三都给我讲过不止一遍,我也去玩过不止一遍。
他跟我说:“那是我的根。”
我跟他说我也一样啊,老家我也有根啊。可胡老三跟我说:“我试探过,你其实没根,我是真有。”
然后他从怀里掏出一根断成两截的筷子,说:“这其实不是一根筷子,这个就是我的根,一直连着老房子那头,它被折磨了3年,现在终于断了。”
他就那么看着我,刚哭了一场有点红肿的眼睛失神的张的大大的看着我。
我觉得他喝多了在胡扯,又莫名其妙挺为他难过的。我随口想问他,但是不知道为啥,我发不出来声音,只能空张着嘴巴看着他。
那一会,我扁扁的,就像一张创可贴。





平视建筑

建筑没有高低贵贱,是平等的生命

让建筑开口讲话,讲述自己的文脉


08

罗斌

重庆源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2017—2021

关键词:文物医院;有温度的科研基地;峡之演义


作为一个从业十年的青年建筑师,所处的是建筑行业风起雨涌的一个十年。从业踏入社会,是地产最后一个白银时代,在这种洪流下如何保持自我?然后跟着是一带一路的大开放政策,带来的是国内设计师有了许多海外设计实践的机会,看似“洋气”看似自由的设计氛围,如何突破自我?辗转,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又成了设计行业的香饽饽,如何从新认识自我,认识设计?


我处在的是一个综合的设计公司,自然业务也就综合化了。也是因为有了以上商业类、文化类、酒店类、乡建类、古建保护类等等设计种类跨度大,曾经一度让我不知所措。举个简单的例子,有造价几亿的酒店让你去发挥,只要高奢,尽情展示设计;也有农房只有十几万让你去改造,要求严苛,设计限制极大;有地产商业类的建筑,要求快速、标准化、产业化;有文化类建筑要求创新,与众不同;有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要求不改变现状、最小干预、原材料原工艺......


可能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天平,孰轻孰重,孰高孰低。从业经历这也让我有了一个来反思面对这些建筑的机会。慢慢发现,建筑与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是不同的个体,本身每个建筑都与众不同,所以每个建筑师,都应该去尊重你手上的每一个设计,“勿以建小而不为”。





信息体

建筑是时代产物和信息载体

建筑也是记录时代信息的工具


09

马之若

未成基准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



凉山苹果产业园接待中心,2021—2023

关键词:乡村振兴;园区配套;装配式建造


作为90后,我的成长伴随着城镇化从云南乡村出发,现在落脚于重庆,在我有限的生命经历中大多行为决策如被洪流所推动,这些洪流中裹着庞杂的信息。当我以建筑师的身份参与这场信息洪流中时候,我渴望将其以建筑或其他形式整理记录。在我学习建筑学之初,伴随着市场通胀大量项目充斥于市场中,到如今建筑市场萎缩或者是冷却的状态,短短十多年的变化从“扩张”到或者“活着”,从“城镇化”到“乡村振兴”的转变我都参与其中,在此期间反而确立了我的建筑观念——“建筑是时代产物和信息载体,建筑也是记录时代信息的工具”。我的经历从专业度更高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到乡村振兴的模糊设计工作,我从建筑师转变为了一位信息收集者,而建筑变成了我工具手段以及一种思考方式。


工具:如跨界设计,从传统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大样构造尝试更多维的平面包装设计、雕塑设计、以及家具首饰等。


思考方式:从设计专业服务乙方转变为项目参与者,主动参与项目策划、包装、落地及运营中,利用建筑的协调统筹特性全阶段参与项目。


当我不局限于建筑师与建筑本身时,对待项目时会有更多角度观察思考,从而提取更有价值及多元的信息。我非常认同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建筑师建立多学科角度调查获取信息,最总整合设计为建筑或其以他形式的表现成为一个可被解读的信息载体。





算法的艺术

我的2023

是一次崭新设计理念的起初元年


10

庞博

博蓝建筑BLUETEAM

首席建筑师



摩墅公馆  — “折”,2018—2023

关键词:高层住宅;现代主义


2023,你好!每至岁末,看着时光渐行渐远,些许不舍,但时间的意义有时就在于其单向流动,才更催促我们倍加珍惜。爱因斯坦将现代物理带入“时间”亦可以“相对”的时代,而建筑这个“凝固的音乐”,亦可以是“凝固的时间”——我们如何对待他,启发他,即是我们在其中度过时间的意义。


每一次产业革命的背后,最重要的是其“第一性原理”,并不仅仅是所谓的应用,它更是一种思维的变革,是“道”而不是“术”,更非“器”。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蒸汽机“改造”所引领,而在其发生实质是在半世纪前,牛顿用“原理”让我们理解了现代物理的运行规律,从而渗透于思维,直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催生出资本主义萌芽,进而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展。而我们所面对的“数字化”产业革命,并不是浅显的使用名目繁多的APP,而是应当从最底层的逻辑去解答与诠释,这样我们才可以举一反三,从而进入这个崭新的、开拓的时代。


建筑师,作为一个时代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锻造者,更应该符合整个思维变换的旗手,从“大道”中汲取智慧与能量,将之转化为重新塑造建筑的逻辑,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感谢2023,这珍贵的,生命中的岁岁月月天天……也感谢自己,不曾蹉跎,拥有足够安静的力量,去打磨,去雕刻……耳边响起的是林秋离的《江南》,“相信这一天,抵得过永远,在这一霎那冻结了时间……”。





适应

面对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跌宕

我们一直与之动态对应的空间进行适应


11

任洋

有样建筑设计主创



成都跳海东郊记忆店,2023—2024

关键词:城市更新;旧建筑改造;小酒馆


我们无法忽视我们依旧生活在一场“余震”之中。社会经济与政治所对应的“空间”经历了一次群体挤压与释放。这个过程之中每个地域方向每个经济领域都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上出现了断层。从个体层面来说,我们社会之中的人与人,变得更加无法共情。我们为变化的政策惶恐,经济的退减各自盘算。新的方向变得独立又模糊。


适应,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却在2023年尤为明显。我们不得不在摇摆的生活浪潮里试着触摸到自己小船的锚,发现,我们依然顽强地适应。自然环境多变,我们筑造房屋,病毒肆虐,我们亦可以依照制度在几十平米的水泥笼子里生活数月。2023,我们警觉地点亮了心中“适应”的应急灯,各个起起伏伏适应经济与政治变化,无法反应过来的应声而倒,即使那些犹如恒大的大资本集团也如此。


而面对环境的跌宕,我们一直与之动态对应的空间进行适应。当下,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到商业空间,人们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去适应。宏观,适应是我们人类无论风雨或者晴天便安好的生存;微观,适应这项技能使得人们与设计师的“游戏”成立。适应是一种驱动,也是一种动态平衡关键所在。很显然,我们的设计也在当下适应着需求的变化,即意味着,我们部分经验不再适用。建筑设计师比如我,面对这样的情景反而挑动着隐藏在大脑深处的兴奋神经。我们即将拥有怎么样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我们有什么样的政治变化,或者马斯克在下个月带着我们坐上了飞奔火星的火箭,我的角色就在哪儿。上帝永远是水面反射后的自己,谁又在荡起涟漪?





松弛感

平和、暧昧、自由

寻求一种秩序中的情绪留存


12

石朝思

GeemoDesign治木设计

创始人



GLASS & PLATE 杯子和盘子,2021

关键词:城市更新;温和融入;街边烹饪花园


曾经追逐过对形式的模仿和表现,现在却更愿意将自己置身与建筑事件的冲突和矛盾当中。让建筑这个生活的容器,能容纳日常所有的发生,脚步与地板摩擦的节奏,身体与材料接触产生的回忆,容纳我们工作时的专注,容纳睡眠的沉静。


我的工作更多会与室内有关,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之中去表现一种特质,由丰富形式和内容的所构成,从而去营造出这个空间的一种真实感染力,它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呈现,使我们在进入空间的某个时刻情绪能够松弛,而不是依靠造型为了吸引眼球而显得生硬。艺术氛围营造出的体验感,或许还可以赋予空间一种诗性,这是我们仍在探讨的方向。


对材料的认知不再刻意去追求新的使用,而是去了解和体验他们的本质和感性。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和时间性,并作为一种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参与空间构成,让空间的组织关系自然会和材料进行匹配。材料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视觉表现,而是将本身的重量、温度、光泽、粗糙或细腻、甚至是味道等各种特征融合一起,调动我们的情绪和感官,进而触发我们的综合知觉体验。


现实和生活具有一种很强的联系,我们希望这种联系可以以更小的方式出现在空间里面。自然的状态、真实的质感、质朴的表现,都能与人建立联系,让身体和情绪都变得松弛。





山地适老化

连续的无障碍通路、便捷但有障碍的路径

山地城市的老年人都需要


13

王春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山地适老化研究,2022

关键词:养老;山地建筑;适老化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养老建筑与老年宜居环境的研究。我来到重庆工作之后,这座3D魔幻城市给我提了一个难题:在山地城市,到底如何理解适老化?


重庆的地形特征,使得日常通行环境充满了坡梯堡坎。如果将适老化简单地理解为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那么重庆老城区的建成环境很难做到绝对的无障碍。我们团队的初步研究得出了一个核心观点:连续的无障碍通路,便捷但有障碍的路径,山地城市的老年人都需要。


其实,山地城市的老年人,是有一定“自适应”能力的。我常常观察到一些七十多岁的老年人,扛着一袋重物,还能“蹭蹭蹭”地上台阶,走得比我还快,特别厉害。访谈中了解到,这是他们一生中不停上坡下坎中锻炼出的能力,换做北京上海的同龄老年人肯定比不过。


但同时,一些老城区尤其是老旧住区,一定要有保证急救、轮椅通行等需求的无障碍通路。我们目前观察到,改造得比较好的住区都有这样的通路,就是比较绕,腿脚好的老年人反而觉得麻烦,还是会走台阶。可见,在重庆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处处严格遵守无障碍规范,老年人日常生活环境中,不必非要被无障碍约束,而忽视了便捷。





梦想与逻辑

梦想可以把你带到你想要的地方

但逻辑才会把你带到正确的地方


14

王忠杰

长厦安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第九事业部总经理



燕南新文化中心,2019

关键词:社区公园;文化聚集地;传统与现代并存


时至今日,中国建筑行业涌现出新的变化和趋势。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们,我们面临时代衍变的困惑,但同时也面临新的选择与路径。


过去的约三十年,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几乎裹挟了整个建筑设计行业。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我以对建筑学的梦想成为了建筑师,继而又投身于房地产市场的滚滚大潮。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而房地产的模式下对经济的追求,资本的诉求成为主导,建筑作为产品的商业属性被放大。时代的大背景下,大多数的建筑师都不同程度的与房地产有着牵连,也在高歌猛进的节奏下齐头并进。然而,在行业发展至今的过程中,作为建筑师,你是否有困惑,房地产是不是反噬了建筑学?房地产是不是摧毁了建筑学的梦想?


建筑师的职业属性,使他既是“大人物”也是“小人物”。作为“大人物”,他可以创造建筑、空间、场所等,社会因此而繁荣丰富;作为“小人物”,他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创造也得符合上层的逻辑。照我国发展的阶段和背景,国内的建筑师更像“小人物”,在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话语权”有限,想要成就一个优秀全面的作品,需要建筑师多维度的能力,甚至需要遇到一个开明业主的机遇。


如今,时代又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改变之际会有机遇、市场的冷静、行业的回归,衍生出新的逻辑,包括社会的逻辑、市场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因为逻辑的变化,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感知到,建筑设计行业会越来越接近对建筑学本体的思考,也就是对社会、对自然、对文化、对人的精神诉求的回应。接下来的时间,对于建筑青年们,也许会迎来更好的建筑氛围与空间。


梦想可以把你带到你想要的地方,但逻辑才会把你带到正确的地方。





祛魅、原点、参与

只有通过“返祖”“回到原点”,通过重建已经崩坏的理想秩序

重新唤回已经被遮蔽的“原型”,我们才能为当代定义“空间的本质”


15

熊洁

熊洁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重庆约克郡体育中心,2016-2018

关键词:社区活力盒体;功能形式材料理性共生


2023年是建筑行业巨大滑坡的一年。以前快速大规模的空间生产让我们鲜少有机会沉下心思考生产的对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关注空间真实参与的效果。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自信于专业、产生凌驾于公众的审美和空间决策。


2023年也是大量媒体和实践呼吁重返日常重返公共的一年。当建筑师职业光环消退,我们是否可以祛建筑师的魅,祛建筑的魅,真诚地回到生活回到公众对空间本质的需求?过去四十年中国建筑师是宏伟城市图景的功臣,而接下去的使命是看得见微观的人和事,是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环境观和社会观,是需要和公众一起创造“微妙”的空间和有记忆的生活。


站在行业变革社会变革的十字路口是个机会冷静地思考过去的问题、摆脱当下的应付和未来的迷茫。正如路易斯康所说回到明天(back to tomorrow)”, 只有通过“返祖”“回到原点”,通过重建已经崩坏的理想秩序,重新唤回已经被遮蔽的“原型”,我们才能为当代定义“空间的本质”。2024一切可以归零,这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个开始又重新面向未来!





平衡、共生

完美的事物能以正确的形态符合秩序

并且能够成功地在每一处平衡各种力量


16

叶俊良

重构引力工程顾问事务所

创始人、主持结构师



重庆云阳悬挑玻璃景观廊桥,2014-2015

关键词:世界第一悬挑玻璃景观廊桥


我是一位结构工程师,偶尔我也自诩为“非主流结构师”,我很乐于从建筑师的视角切入进入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长久的从业经历中,我发现国内的建筑设计常常出现建筑与结构的割裂,所以我常思索如何可以更好地链接两者。


何为结构?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一种用于抵抗外力作用的系统。某种层度上来说,的确如此,比如生活中常见座椅板凳,它们都是一个结构体。若我们将这些桌子椅子放大,再加上一些装饰的表皮系统,那么它就成了我们使用的房子。甚至于再放大到宇宙级的视野中,维持各个星球间稳定的引力系统也是一种结构。所以,无论微观还是宏观世界,都存在各式各样的结构。结构这玩意儿,就像个幽灵一样纠缠着我们,避无可避。那么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该如何去面对像结构这样的一个幽灵呢,无视它,讨好它,还是与他共生呢?


斯维尔·费恩 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建筑师,如果你没有机会用结构来表达你诗意的思想,那么你就缺少了建筑的根基。结构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思想和语言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一个结构。”


作为支撑建筑的“筋骨”,平衡的建构无疑是结构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而建筑结构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其艺术和表达的层面一直以来都不可或缺。在建筑和结构设计过程中,如何在客观层面上平衡物理结构只是设计的出发点;只有在客观的技术层面和主观的感知层面之间取得平衡时,结构设计才获得了完整的考量。


建筑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而结构作为其中的技术代表,除了承重及满足技术上的需求外,它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意义。比如结构除去承重作用之外,它该如何去帮助建筑塑造形式、空间,去影响人的活动与感知,甚至去创造建筑在社会意义中的价值。


但是在如今普遍的建筑设计中,大多建筑师会习惯性的在方案设计完成后,才把结构体系当作一种额外的异物硬塞进去。这种硬塞结构的方式无疑增加了结构与空间和环境的矛盾感。所以我认为,若想创作出更好的建筑作品,建筑师理应在设计过程中,主动引入结构,让结构积极参与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塑造过程,进而影响空间中人的活动,自然而然地塑造建筑形式,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够使建筑与结构更好地共生。


最后,借用一句格言来总结我的观点,“To think in Architecture, to feel in Structure”。





自我意识

空间应该是包容、共创、表达自我的

建筑修建完成之后,链接才刚刚开始


17

叶青慜&郭彧

空气墙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



下浩山地民居旧建筑改造设计-游鸟聚落,2023

关键词:城市更新;时间印记;城市飞地


2023年我们迎来了一个核心初创小团队和一个更有独立精神的工作空间。而设计这件事,正变得越来越自我。


建筑也是一种人文语言,它跟艺术、商业视觉、写作、音乐等领域一样,最终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会是代表创作者精神输出的那一部分。在这个视角下,客户和建筑师是相互之间的造梦者。建筑之于其他创作不同之处在于,成果的形成是一个人和时间共同发酵的过程,使用者最终会将创作者的个体思想和价值观念二次融入在其生产生活中,共同完成作品对社会面的输出。这是我们选择建筑创作的核心驱动力。同时,一个建筑空间在落地之后,它的生命才是刚刚开始,它会改变周围的环境,改变人与环境的模式,还能链接和接纳更多的其他类型的创作者,让创作的价值最大化,让设计的力量共同发声,这也是建筑和空间的特殊魅力。至今为止,在这样的理念坚持下,我们正走在创作产出的道路上,与成功合作的客户都是一段美妙的人生故事。而因为建筑设计,创作输出而链接到的各行各业的合作者、输出者,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珍贵财富。


自此,我们认为以设计创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是现阶段最有价值的事。建筑师会是一个永恒的职业,它是伴随人类社会诞生的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这个行业里,总会有一群人是将建筑设计本身作为“人”对世界说话的方式,我们希望能做这样的传播者;设计是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体现,至于其他的事,就交给时间。





走向“社会”主义

以润物无声的方式

推进城市的更新与品质提升


18

余水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副院长

徐千里工作室主任



民主村城市更新项目一期,2021—2023

关键词:老旧住区改造;运营前置;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专注城市更新这些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思维上的斗争期和混沌期。专业教育让我们对待建筑专业的认知,往往是寻求通过建筑实现创造“凝固的音乐”,这种对建筑师的致命“诱惑”往往也促使我们在主观行为(某些是客观环境决定)去寻求自我的“情绪”实现,而忽视建筑的本质。专业导向让我们重复从功能到形式,从空间到技法,去做寻求自我动情到与他人共情的事情。这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当建筑师的“情绪”实现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被无限放大后,很多被忽视的客观问题却一一显现,比如忽略城市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产生了奇怪建筑的现象,施工和设计的落差问题等等。埋在高度技术主义认知下的“动情”,是否能够真的做到与人共情?城市更新让所有的意识与节奏发生了改变,原本以为的小问题会被放大,这来自于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这些物质空间的真正使用者,以及他们所反馈的种种质疑;同样,投资、产业、治理、运营等等,扩大的评价体系与更广泛群体的审视,也会让我们打破对传统设计理解的认知,需要去创建一个新的价值权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意识到专业只是应该具备素质的其中之一,需要从“技术”主义的象牙塔中走出,走向“社会”主义。





2023 · 年度建筑青年

重庆 · 推荐官


未见筑设计事务所/李未韬&李博


非常感谢建筑档案,邵兵老师的邀请和信任。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经历了北京与伦敦的留学工作之后又回到重庆从事建筑设计,在去几年和身边优秀同行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次能够以推荐官的身份邀请聚集重庆的优秀建筑青年我深感荣幸。


随着市场的更迭、审美的提高等社会环境的进步,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地从千城一面的标准化产品逐步转向高品质个性化的设计服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建筑师开阔的眼界、独立的思考、创新的追求有了过往不曾有过的用武之地。


重庆是一座具有极强的个性和不同的城市,从大自然赐予的地形地貌到历史文化养育的人文精神,都为建筑设计的生长提供了绝佳场所,也孕育出了许多趣味十足性格各异的设计思想。在这座城市中隐藏着许多优秀的青年建筑师,这群人在用自己热爱的专业努力生存的同时,也一如既往的坚持着内心的初衷和理想,在每一个设计中注入自己的心血与激情。


很高兴可以与建筑档案一起将重庆的优秀建筑青年聚集到一起,交流思想。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让这群优秀又可爱的人可以受到更多的关注。一座城市的建筑青年就是这座城市建设的未来,值得期待。


李未韬&李博

2024.1







往期人物回顾

徐千里李涛徐辉刘艺王子耕李以靠刘向晖陈忱庞伟刘文鼎蔡捷东梅·刘小川王辉杨宇振褚冬竹赵扬翟辉陈夏未何智亚张宇星田琦赵元超冯果川鹿先森乐队何勍张佳晶张之杨肖诚毛大庆李逸舒李振宇王晓东唐克扬李兴钢崔接成蔡尚文钱方王川吴晨刘涵晓何志森刘晓都陈展辉柴晟张樵张迪程艳春徐千禾马岩松朱锫刘家琨何智亚戴志中周涛王中德陈蔚庞嵚姚仁喜张晓晓蒋培铭张志晓张鹏举何健翔罗立平温子先万谦彭翀李景奇刘小虎李竞孙树瓅胡劲松赵晶鑫刘珩商宏倪阳叶笛卢强Martin Jochman胡慧峰孟建民汤桦祝晓峰俞孔坚王旭周游华黎童明俞挺张微毛厚德薄曦张蕾庄慎王灏梁井宇施道红刘宇扬郑东贤陈忱庄子玉王昀王硕齐欣程泰宁张宇星魏娜青山周平林世彤冯路王大鹏唐康硕·张淼徐卫国陶磊王兴田潘冀迫庆一郎陈璞孙峥李保峰周榕朱锫胡哲薄宏涛房木生孙祥恕王学军罗劲刘临安周燕珉季凯风胡越陈一峰陈阳冯国安冼剑雄罗德胤沈帆何崴王振飞彭钢李颖悟刘道华易介中蒋晓飞高志王向荣戚积君·李雯赵敏赵扬韩文强梁钦东车飞袁野孙振华曹晓昕刘晓钟杜孝民窦志黄居正


- END -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

建筑档案
记录中国建筑 | 记录中国建筑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