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号召,弘扬传统文化,央视自主研发了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当年的6月播出。
在这一年可谓是大红大紫,节目还捧红了四位妙语连发的评委老师——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
这几位老师谈起诗句来往往是头头是道,既有解读和扩展,又兼有风趣幽默的态度,他们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赛者进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并以优秀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还捧红了一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参赛选手,例如陈更、武亦姝等等。尤其武亦姝,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
但最近康震即兴创作的一首七绝却让人大失所望,直呼不过如此!
康震这位老师向来和其他的文学教授们有所不同,他本就不是“独上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传统学者”。
2005年他就参加了《百家讲坛》,讲起了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等以往的诗词大家。
如今更是在《诗词大会》中成功走红,以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点评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除此之外,他更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教授,李白、王维研究会理事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等等一系列头衔。
在本职工作上,也有一大批如《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中国散文通史》等论文,可以说是著作等身。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就在“七绝”这两个字上,所谓的七绝,就是七言绝句,属于一种近体诗。近体诗可不是现代诗,和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指的是《诗经》或者《离骚》这种格式的诗。
七绝有着严格的严格的格律要求,七绝的四句押要为两韵,其中的二、四句入韵,首句可押也可不押。
其平仄的安排有四种安排法,也就是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四种。
但康震的这一首七绝的平仄安排按照现代读音却是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换成古音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芳、鸡、流三字的古音是仄声,而日、代两字的古音则是平声,但无论按照那种发音来看,这诗的平仄都毫无波澜,难以为美。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首七绝在押韵方面,二四句的“菲”和“晖”作为韵脚,也不算失误,十分上口。
说回失误之处,七绝还讲究一个对仗,上句的“东去”与“新妍”并不相对,“流日月”和“竞芳菲”也不相对。
说此诗为一首水平尚可的打油诗自然毫无问题,但要说它是七绝的话,恐怕十分牵强。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诗词讲究一个意象的问题,此诗的意象主要有“大江”、“日月”、“雄鸡”、“春晖”等。
这四个意象有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过于普遍、毫无新意。
这四个意象都是被古人翻来覆去反反复复写的不能再写的经典意象,哪怕旧瓶装新酒,康震也没将这四个意象用别出心裁的手段使用出来。
而是流水线一样的进行了毫无新意的加工,就像是将隔夜的冷饭又拿出来炒了一遍,等着吃满汉全席的食客当然难以满意了。
康震遭到网友议论,被拉下神坛,一定要理性的看待。
古往今来作诗的诗人骚客无数,如同李杜一般名传千古的能将有几个?
有唐一代茫茫多的诗人,有多少是空耗一生才在《全唐诗》里留下了三言两语?
我们从小阅读的就是如此经典的作品,因此也不能过分的苛责今人。
寸有所长尺有短,并不需要挑剔。
要知道诗词大赛的目的就是开启诗词热,传播中华的好篇章。
这个节目本身其实就应该是一场带着观众赏析古典诗词的盛宴,通过有趣而有参与感的选手答题的方式,让久不读诗的观众再一次享受古往今来绝美的作品。
而在这个过程中,几位评委的精彩点评其实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没有这几位评委的点评,众多的观众怎么能了解到诗句的背景、好处呢?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历史学出身的蒙曼老师,现在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郦波,或者低调温和专注做学问的王立群先生,当然还有今天被拉出“黑”了一波的康震教授,这几位先生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譬如有人说康先生和郦教授是把精力都放到“走穴表演”上,对于自己的学术一点不高,是十足的学术明星,而不是“学者”。
但他们在这个节目中确实很出色的完成了解说的任务,过分解析评委的创作能力其实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我们指出康教授七绝在格式韵律平仄方面的不足之处,但也认同他为观众带来的良好体验。
就譬如说美食大餐的评委都是著名的美食家,但真要美食家下场和厨子比划比划,有几个美食家做的菜比专业厨师更好呢?
但美食家的美食鉴赏能力往往在厨子之上,这才是他们坐在评委席上的原因所在。
同样的,康震教授坐到评委席上,也不是因为他作诗多好,而是他对诗句的了解能力、讲述能力、随机应变的临场能力、渊博的知识储备。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宽人之短,扬人之长。错可以议,人不可伤。康震教授自己都不说自己是学界权威,本就不必对他吹毛求疵,没有人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