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艾丽格玛
9月12日,在北京的首钢园,2024服贸会的现场,无人机展台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兴趣。
但就在前一天晚上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受到因无人机导致的公共安全原因影响,航班起降受到影响。截至当晚11时,航班延误29架次,取消8架次,32架次备降外场,3000余名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一面是展览的火爆,一面是“黑飞”导致的混乱。无人机产业的两个“极与极”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
无人机干扰航班导致延误或者取消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2017年5月,重庆江北机场遭遇无人机干扰近4小时,致使140余个航班不能正常起降,造成上万旅客延误滞留;2021年4月,深圳一无人机掉落,电池爆裂导致着火,差点引发附近工地火灾;2023年10月23日,深圳宝安机场发布情况通报:因机场周边出现一不明升空物,为确保飞行安全,深圳机场部分航班运行短暂受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领域,无人机飞行相关数据外泄问题也逐渐显现。
例如,2023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检察院公开一起非法测绘案件。2022年10月,某单位委托某测绘公司通过无人机航拍方式,获取工作地面航拍照片。其后,测绘公司指派被告林某完成无人机测绘工作,该飞行任务未向空域管理部门申请飞行空域及航拍计划,且林某未取得民用无人机驾驶执照。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公开宣判,判决测绘公司及林某赔偿国防战备资源损失12万余元,并通过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黑飞”引起的麻烦不断,对此是否有方法管控?
早在2003年5月1日,我国就开始施行《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规定无人机用于民用业务飞行时,须当作通用航空飞机对待。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规制了包括无人机在内的通用航空飞行任务的审批与管理工作。同一年,民航局出台《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飞出视距(距离超过500米或高度超过120米)或驾驶空机重量大于7公斤的无人机操控人员需持有执照。
2016年7月,《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出台,重新调整无人机分类和定义,新增管理机构管理备案制度,取消部分运行要求。该年9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空中交通管理办法》出台,更有针对性地对无人机的飞行活动进行管理,规范无人机的空中交通管理工作。2018年6月1日,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正式实施,该办法对民用经营性无人机的管理作了相关规定,未涉及自用进行拍摄、娱乐的无人机。
而到了2023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该《条例》规定,建立飞行活动申请制度,明确需提出飞行活动申请的情形以及审批权限和审批时限等。同年8月,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中,无人机“黑飞”等行为也增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并给予处罚。
然而,严查严惩之下,无人机“黑飞”仍屡禁不止。
部分“黑飞”事故与无人机产业自身产能不足、利用效率不高、技术不成熟有关。相对于需求端的急速增长,当前无人机持有量和公共飞行数据资源数存在较大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违规外包、他人借用情况泛滥。与无人机配套的空中飞行信号建设、气象汇报系统、飞行告警装备,以及应急处置系统等还有待完善,飞行与降落机场的建设与分布规划也还需细化。随着低空航空器普及、飞行规模不断扩大、飞行活动日趋复杂,可能存在“看不见、叫不到、管不住”等问题,造成安全隐患。在深圳,仅一个物流无人机运营中心,日均起降最高可达4000架次,远高于民航。
另一个难题是,目前对无人机“黑飞”的监管治理,特别是事前监测和事中反制能力较弱。相较于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无人机反制、电子对抗等低空安全防护技术的覆盖面不够全面,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处于被动、滞后的状况。
不过,这些都没有成为无人机产业蓬勃式发展的阻碍。
在服贸会上的供应链交通专题展,无人机、无人车等新装备集中亮相服贸会。在供应链运输体系中,智慧物流港和数字货运平台实现“数字赋能”,助力行业发展。
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IFA)上,大疆(DJI)展出了其最新的低空运载无人机——DJI FlyCart 30,据称,它支持货箱和空吊系统两种负载模式,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运输场景,其最大载重能力达30公斤,即使在满载情况下,仍能实现16公里的航程。
据统计,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33.8%,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认为:“至少未来5到10年低空经济都是热点。2030年中国的GDP有望达到200万亿,而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0万亿。”而在低空经济中,未来一定是无人机是主流。“让无人机先飞起来,现在管理还没有跟上,2026年会有低空飞行器陆续投入运行。2030年中国至少会有10万驾eVTol新型飞行器,像eVTOL这种一二百万元的飞机将逐渐进入千家万户。”
无人机产业的狂飙猛进,可以部分归因为它的“高赋能性”——低空经济可以赋能千行百业,在巡线巡查、农业植保等作业领域,以及应急救援、紧急投送等民生保障领域都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在物流配送、民用客运等领域,更是有着极大的潜力。
在工信部等部门3月份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中,就提出,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高效融合产业生态初步形成,通用航空公共服务装备体系基本完善,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并提出,要深化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如航空应急救援、航空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新型通用航空消费(包括低空旅游、航空运动、私人飞行和公务航空等)。同时,还特别提到,要构建高效融合产业生态,如在无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应用领域,鼓励龙头企业探索形成产品研制、场景构建、示范运行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打造成熟的应用端,成了无人机产业的当务之急。
罗军提出,无人服务的物流快递,包括紧急药品等货物的物流运输,能够率先跑通成熟的应用模式。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场景招商非常重要。如何为技术找到匹配的应用场景,很多时候需要有关部门和产业政策相配合。”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齐俊桐也说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志勇认为,发展低空经济要因地制宜,走在前列的地区应进一步拓宽“空中市场”,争取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应进一步深化对低空经济的认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进行错位竞争,寻找到最适宜的发展方向。
专家建议,分阶段安全、有序、稳妥地推进低空空域开放,同时加快构建空中交通管理规范,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基础。我国目前面临着低空开放与空中安防的矛盾,低空开放应在保障飞行安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制度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另外,低空物流规模化发展,需要设施网、通信网、航路网、服务网这“四张网”的建设。谁来统筹“建网”、谁来负责“管网”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统筹规划、不断完善。(综合编辑)
END
编辑:李子吉
审核:艾丽
政审:王军善
终审:朱永旗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或在后台联络开白!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聚合传播平台下设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平台。
群内会不定期推送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政策解读、独家分析、地方产业动态、新兴产业报告等信息。
请备注:
单位+职务+姓名
(联系电话:13717786927 )
2024年9月1日出版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
↓ ↓ ↓ 订阅关注 ↓ ↓ ↓
*温馨提示:根据公众号推送新规,请将“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设为🌟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消息。(设置教程请戳→不做这件事,你可能就找不到我们了……)
融媒体智库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聚合传播平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
中国新兴产业金融创新研究院
旗下企业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发改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融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中导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