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

文化   2024-09-21 23:42   北京  

接上回,继续周末闲话,以下内容当个故事看吧。

迅先生有部小说《故乡》,里面有位豆腐西施,见到回乡的主人公,称他“放了道台”“三房姨太太”“八抬的大轿”,把“我”迫得无话可说,任她从家里又顺走一副母亲的手套。

小说到底是小说,会写得典型、突出。

对于我,刚到北京时,家乡人如果有什么事情告诉我,一定尽力帮忙,谈不上有多好面子,只觉得自己有一些信息资源优势,家乡人既然开口,一定想办法完成。

亲朋们也都和善,不会拿奇怪的事情为难,回家见面时说,你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回来就到家吃饭,每次返乡都要胖上两三斤。

不过,大家不在一个地方生活,对于彼此情况、所处环境也不太了解,难免有一些想当然的事情。

“喂,阿斗啊,在北京工作了有十几年了,不错啊,你大侄儿下个月大学毕业,你能给安排个工作不?”

最初接到亲戚这样的电话,脑袋会嗡的一声,心想该怎么和亲戚解释,这事儿确实做不到,我哪儿有这么大本事?

遇到次数多了,聊深入了,知道家人爱子心切,希望能给孩子找个好出路,自己使不上劲,想到在外工作的我所以才联系。

弄懂这一层,接到电话不会直接拒绝,会帮着分析下最近就业环境,孩子专业、专长,让家人莫要着急,一起想办法。有时还会和孩子电话沟通,提供一些面试、应聘的过来人经验。

孩子多是懂事的,“叔,别理我爸,他就那么一说,你给我安排,我还真不一定愿意。”

话说到这里,长长松了口气,多些鼓励,多些打气,大致如此。

最后,亲戚们不会因我没为孩子“安排工作”觉得见外,我也不会因为接到类似电话为难。

刚学会和亲戚沟通,没想到老父亲便给揽了个大活儿。

“喂,儿子啊,我有个朋友,摊上事儿了,要和人家打官司,听说你在北京,看能不能找人做做工作,少赔点儿?”

脑袋又嗡的一声。

估计老父亲和人吹牛了,说不定是我儿在北京工作,认识大官,这事儿能疏通疏通。

个人就是一个公司职员,打工挣钱而已,北京这个地方,走几步便是一个部委、一家央企,岂容随意置喙,指点江山?全面依法治国讲了这么多年,老父亲还有找熟人好办事的想法,搁现在,谁敢啊?

但是,不能和老父亲这么说。

如果只是我俩的、我们家的事情,直接说清、拒绝就是,但如果涉及别人,还是要维护下老父亲的体面。那是他的生活环境,我如不能加入,至少不要破坏。

联系父亲朋友问了下,原来是一起交通事故,当地交警已给了意见,赔偿方面没有谈拢,对方要提起诉讼。

找做司法工作的同学咨询了下可能的情形(问完后发现和交警的意见差不多),提供了几个过往案例,将意见和案例转述过去,父亲朋友一家经过思虑,和对方又谈了几回,达成了和解。

经过这件事之后,找老父亲专门谈了回话,“俺爹啊,你可别在外面替俺吹牛了。”

“人家说谢谢你,说你会办事儿,找你给问一遍,人家心里踏实。”

“可你知道,我这前前后后搭上多少功夫、人情啊?”

老父亲一个劲儿笑,能听出来,既是高兴,也有些不好意思,后来他也收敛不少,在离世之前,再没出给我过类似难题。

写到这里,反而有些怀念他那股乍乍乎乎的劲头,反而是在外多年的我,往往谨慎得过分。

经过这些事也明白了,亲友找来帮忙,也不指望我手眼通天、翻云覆雨,多半碰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又怕吃亏,想找个人问问。花些时间,找找朋友,查查资料,如实说明即是,这样花去的时间和心力真不少,毕竟我也没放了道台”“三房姨太太”“八抬的大轿”。

还有一些亲友,因为人在北京,喜欢找我打听消息,国家政策、外交风云、人事变迁,老问有什么内幕,到底谁谁谁,是不是被那谁谁谁,怎么怎么着了。

这种提问多了,干脆总结成一句话:知道的不会说,说的一般不知道。

第一,一般来说,国家大事、机密内情,社会上的人知道多少,我便知道多少,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二,即便我的确知道一点儿内情,真的知道任何一丁点儿内幕消息,放心吧,我会守口如瓶。

比方说,我在央行工作,手里有一份关于要降息的文件,这时候炒股的老娘舅打电话过来,“外甥狗啊,你说啥时候降息啊,我好提前买点儿股票。”

你觉得,我会和从小待我如亲生孩子一样的老娘舅说吗?当然不能啊,这种事情谁泄露谁完蛋。

嫌命长,才会把各种未经证实的八卦,道听途说、不明就里的各种政治、经济小道消息传来传去,反复比较求证,仿佛运筹帷幄,实际是掐着鞭炮甚至雷管的引线在数数。

“是他干的。”

“不是他干的。”

“就是他干的。”

“不可能是他干的。”

“砰!”

有段时间在港工作,一个周末的早上,师姐来电,要带几罐奶粉。

三鹿奶粉事件后,不少人给孩子买进口奶粉,师姐一直在代购平台购买,不巧因清关耽误了时间,问我这边能不能帮忙。

和师姐一向和得来,她自立、能抗事儿,不是真碰上事儿不会开口。

当时香港有限制,回内地每人只能带两罐奶粉。出门,把楼上另一个同事从被窝叫起来,买了奶粉到深圳寄过去,一起找地方吃了顿火锅。

边吃边聊,说起了帮人带东西的事情,总结了一下。

第一,顺手顺道的做,不顺说一声不方便,有违监管政策、法律法规的事情坚决不碰。

有些顺手、顺道能做的,便帮人做了,确实不方便,照直照实说,千万别怕难为情。心里疙疙瘩瘩,做事不会痛快,一旦节外生枝,更是怨气丛生。如涉及违规更不能碰,不要为别人担风险,真出事也是自己承担后果。

第二,涉及汇率的事儿,即便吃亏,也不要计较,如有盈余,也别把这个当生意。

帮人买东西,花的是港币,对方还人民币,有个汇率换算。汇率实时波动,隔两三天可能是另一个价,多了少了几十或者上百块,没必要太在意,帮忙,只是帮忙而已。人家出于好意,一般会多还些作为酬谢,心知肚明就是了,但也别把这个当生意,还是那句话,帮忙,只是帮忙而已。

第三,只有至亲至友,才会不计时间精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个亲疏远近,如做好好先生,事事应承,只会拖累自己,甚至影响工作。如果是至亲至友,才会不计成本、想方设法地帮忙。

一是对方值得你这么做,二是在帮的过程中,你可以代对方作决定,对方也一定会理解。硬币的另一面是,如非至亲至友,不知深浅,容易产生误会和误解,越帮越忙,不如不帮。

一位同事来港,来前小姐妹说,姐,帮带块手表吧。

我跟着同事一起到了海港城,在专柜看到了手表。同事给小姐妹打电话说了个价格,小姐妹说等我一下。然后她去淘宝、京东又去查了型号、价格,到网站查了汇率,又问了双方售后、保修问题,到最后也没拿定主意买不买,同事在专柜前面站了半个钟头,什么也没干,手里还有一串购物清单。

近几年来,社会条件发展,网络、物流使得城市生活水平逐渐看齐,能帮到家人、亲朋的越来越少。我在接到亲友的嘱托时,也会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

前两天,有外地朋友说,能不能到国家博物馆约个票,帮忙现场买个文创冰箱贴,京东上也有卖,不过抢购不到,听说现场可以买。

想了下,确实可以带儿子小狗去一趟国博看看,好久没去了。不过,要征求下他的意见,小狗现在也十几岁了,有自己的主张。

他不去,那我就自己去一趟吧,心里这样想着,但又觉得有些别扭。

从住处到国博来回交通两个钟头,加上安检进馆、浏览购买,要花三个钟头,便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的时间。

有些为难,但人家开口了,一定十分重要吧。

打开公众号,正在找预约入口,朋友突然发消息说:“不用了,不用了,从闲鱼买到了。”

那一刻,能感到屏幕两边的我们,都松了口气。

最近天气真好呀

送信

阿斗木讲史读诗
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