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回望磴口县七十余年治沙征程,从风沙肆虐到绿满沙丘,见证了磴口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多年来,无数治沙英模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了防沙治沙的壮丽篇章,铸就了“磴口模式”的科学样板。
微磴口特设专栏连载《中国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乌兰布和治沙七十年实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不屈不挠的治沙精神!
中共磴口县委员会宣传部 编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创造中国防沙治沙奇迹
五、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飞播造林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
按照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总体规划,磴口县将工程建设内容进一步细化为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林、平原绿化(四旁绿化、盐碱地造林)、通道绿化、新农村建设等建设工程。在造林方式上,采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草)、飞机播种造林;在树种配置上,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封则封的原则,实行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在造林体制上,逐步实现由集体造林为主转变为个体造林为主,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在林权归属上,实 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实现了造林、抚育管理、林权落实一步到位,不栽无主树。
乌兰布和沙漠披绿装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建设成就
1.“三北”一期工程建设成就
从1978—1985年,磴口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号召全县各族人民积极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为中心的植树造林运动。8年间,全县造林统计面积167531.1亩,其中,国营52401.8亩、集体50687.8亩、个体64441.5亩。
据1985年工程完工后调查,一期工程造林成活和保存面积为91303.1亩,保存率54.5%。一期工程国家下达给磴口县的任务(以保存面积计算)6.1万亩,实际完成91303.2亩,完成任务的150%。 按权属分,国营24444.6亩,集体20871亩,个体91303.2亩;按林种分,防护林67437.4亩,用材林5103.9亩,薪炭林9216.1亩,特用林 81852.3亩。
分阶段说明:
1978—1980年,造林统计面积45689.3亩,保存面积11105.4亩,保存率24.3%。
1981—1983年,造林统计面积58651亩,保存面积17006.9亩,保存率28.9%。
1984—1985年,造林统计面积63190.8亩,成活面积63190.8亩,成活和保存率为100%。
一期工程期间,封沙育林67206.6亩。按年度权属分,1981—1983年,集体封育43206.6亩,国营4000亩(属飞播造林,但没有成活);1984—1985年,集体封育2000亩。一期工程期间共采种5679.5斤,其中,集体1410斤,个体4269.5斤;共产苗13798293 株,其中,国营310万株、集体480万株、个体5898293株。
一期工程结束后,经过推算,磴口县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0.9%提高到1.8%(有林面积不包括农管局、中国林科院磴口实验局和巴彦淖尔治沙站),提高了0.9%。草牧场防护林面积1000亩,保护草场面积1.7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6785.3亩,控制风沙危害面积76000亩。1978年前,提供木材产量222立方米,产值26640元。到1985年,提供木材产量增加到500立方米,产值6万元。1978年前,提供薪材270961斤,产值2709元。到1985年,提供薪材增加到60万斤,产值6000元。1978年前,提供饲料133017斤,产值1330元。到1985年,提供饲料增加到30万斤,产值3000元。1978年前,提供林副产品13万元。到1985年,提供林副产品增加到14万元。
2.“三北”二期工程建设成就
磴口县“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于1986年开始,至1995年结束,历时10年。建设范围包括全县以及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巴彦淖尔盟治沙站、磴口县防沙林场等18个单位。二期工程建设期间,国家下达的工程任务为12万亩,统计上报面积27.9万亩,实有保存合格面积19.6万亩,保存合格面积率70.3%。其中,人工造 林:计划任务12万亩,统计上报面积25.2万亩,实有保存合格面积17.5万亩;封沙育林:没有计划任务,完成2.1万亩;零星植树:统计上报完成374万株,实有保存株数335万株。按权属分,国营3.9万亩,集体12.9万亩,个人2.8万亩;按林种分,防护林11.77万亩,用材林0.12万亩,经济林3.48万亩,薪炭林4.17万亩,特种用途林0.06 万亩;按树种分,乔木林7.6万亩,灌木林12万亩;按重点工程分, 包兰铁路防护林工程1.86万亩,黄河护岸林工程3.22万亩。工程完成后,活立木蓄积量达24万立方米,木材产量3万立方米,产值560 万元;薪材产量58824万立方米,产值9411万元;鲜果产量3597万公斤,产值152万元;林粮间作收入287万公斤,产值345万元。
3.“三北”三期工程建设成就
“三北”三期工程磴口县计划任务为2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5万亩(防护林6.5万亩,1996—2000年每年完成1.3万亩;用材林2.1万亩,1996—2000年每年完成0.42万亩;经济林6.4万亩,1996—2000年每年完成1.28万亩),飞播造林5万亩,育苗设计任务为2445亩。
1996年春季,完成造林3.54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7.7%;育苗完成1002亩,占设计任务的41%。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下达给磴口县的绿色通道工程造林任务为6000亩,巴彦淖尔盟林业局下达给磴口县的任务为6400亩,实际磴口县自查合格上报面积为6507亩。按树种分,乔木成活率在85%以上的为3678亩,灌木成活率在70%以上的为2829亩;按林种分,防护林3363亩,经济林1709亩,薪炭林1435亩;按权属分,集体林3610亩,个体2897亩。
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下达给磴口县绿色通道工程造林任务为4000亩,实际完成12435亩,完成任务的310.9%。按林种分,防护林6973亩,经济林5024亩,用材林438亩。按布局分,110国道磴口段绿化长度10.5公里,折合造林156亩;国道两侧5—10公里范围 内涉及的粮台、渡口、坝楞、补隆、协成等5个乡共完成造林12279亩。
1999年,磴口县防沙治沙计划任务为3.5万亩,实际完成8.39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240%。其中,人工造林完成4.5万亩,治沙造田及改造低产田完成2.8万亩,种植药材和其他经济作物0.82万亩,开发治理水面0.27万亩。
她在苁蓉花中笑
4.“三北”四期工程建设成就
“三北”四期工程磴口县示范区造林总面积3202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7920公顷,飞播造林4100公顷。按造林年度划分,2001年,造林面积为6404公顷,其中,人工造林5584公顷,飞播造林820公顷;2002—2005年,造林总任务为25616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2336公顷,飞播造林3280公顷。
“三北”四期工程磴口县示范区种苗工程建设规模,扩建灌木采种基地600公顷,改扩建标准化苗圃2个,面积为120公顷,示范区建设期内育苗面积达到1041公顷,其中,新育苗面积788公顷。
2001年,计划人工造林3万亩,实际完成3万亩;2002年,计划人工造林0.8万亩,实际完成0.8万亩;2006年,计划人工造林2万亩,封沙育林0.6万亩,实际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封沙育林0.6万亩;2007年,计划人工造林3万亩,封沙育林0.86万亩,实际完成人工造林3万亩,封沙育林0.86万亩;2008年,计划人工造林6万亩, 实际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2009年,计划人工造林3.3万亩,实际完成人工造林3.3万亩;2010年,计划人工造林5.3万亩,封沙育林1万亩。由于任务于2010年10月下达,封沙育林工作全部完成。人工造林由于错过季节,经前期准备,于2011年春季完成任务。
自1997年实施绿色通道工程以来,巴彦淖尔市林业局共计下 达给磴口县建设任务10400亩,到2001年为止,完成建设面积18942亩,占任务的182%。按林种分,防护林10336亩,经济林6733亩, 用材林438亩,薪炭林1435亩。按布局分,110国道两侧及20米林带 建设,除去有林段、常年积水段、房屋占地等无法施工外,其余18.5公里全部绿化,完成造林面积275亩;110国道两侧5—10公里范围,农田林网基本实现,宜林荒滩逐年绿化,共完成造林18667亩。
2002年,绿色通道工程全面完成,110国道每侧加宽2行和县道每侧加宽4—8行的造林任务,完成造林面积分别为450亩和2950亩。
2007年,磴口县开始实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到2010年,共完成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集镇绿化4个、“生态家园”示范村6个和村庄绿化58个。其中,2007年,完成4个集镇、6个“生态家园”示 范村和23个自然村的绿化建设任务,累计完成绿化长度68120米, 绿化面积1055.5亩。2008年,完成25个自然村绿化建设,绿化总长度50810米。2009年,完成10个新农村绿化点的绿化工作。其中,完成5个示范引领村和5个自然村绿化工作。
(未完待续)
来源 / 中共磴口县委宣传部
声明 /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