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有关方面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才供给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1月1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对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会议指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11月15日《光明日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供需适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近期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要努力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配性,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要摸清需求,促进人岗匹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部分毕业生面临找工作难;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重点岗位又处于缺人、求贤若渴的状态。人力资源信息不匹配,是造成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提质扩量互促共进。各地各高校要定期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调查,通过调研走访企业、委托专门机构开展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行业、区域人才供求信息,及时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开展人才需求分析预测,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引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要主动布局,优化学科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不一致,是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新产业、新职业不断涌现,高校需要及时调整教育供给,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契合。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首先需从专业设置上着手改革。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区域发展实际,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及时调整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提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好促进人才供需适配。
要打通堵点,加强校企合作。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有待进一步“联手”。主要表现为: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快,教学内容容易滞后于产业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技能训练与工作后从事的生产任务脱节;训练内容的更新速度落后于产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等。高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达成个人就业和工作岗位之间的适配。随着国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高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当秉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发展方略,围绕产业布局展开,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积极对接,开展更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做到面向市场需求定制人才。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有关方面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才供给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声明:“中国大学生就业”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编辑 | 胡子韵 高 源
责编 | 王 涵 黄妙妙 刘 喆 张睿哲
主编 | 赵鹏宇
往期回顾
站
内
速
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