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发现“Shanghai of Today”照片集。
Shanghai of Today.
A Souvenir Album of
Fifty Vandyke Gravure Prints of
the 'Model Settlement'
1928年这一年份对于上海有点特别意思的,前一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很好记住的日子,1927年7月7日。”大上海计划“现在有特定含义的,那是1929年的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的一项宏伟的城建计划,意在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
1928年的”今日上海“图集收录照片并不多,梳理起来较方便,外滩和南京东路的景物基本都在。
上两图都是南京西路上的华安保险大楼,1926年刚刚落成,隔壁没有国际饭店,巧的,也为这一组照片提供了拍摄的时间段,因为西侨体育会大楼的落成是1928年的5月,那可以断定“今日上海”照片拍摄时间应该在1928年的5月以后。华安保险大楼也是一栋酒店式公寓,海伦·福斯特(Helen Foster),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前妻刚到上海的时候曾住在这栋酒店式公寓,她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住的那个地方,名叫华安公寓(回忆录中文译本写成“华联公寓”),是上海最好的建筑物之一,投入使用只有5年代时间。这里的公寓完全是以找美国旅馆收费的方式经营的。我有个室内茶房,替我接电话、日夜伺候。此外,另有一名服务员,把我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我每月要给那个茶房5元小费,给服务员3元(当然是墨西哥比索了)。我还有一位阿妈,是位年轻的姑娘。阿妈是私人的服务员。我的阿妈叫阿奴。她长得俊秀,已经结婚,羞怯安静。她每周来待一天,挣一点儿墨西哥比索。她缝补我的长筒袜,看起来稍不干净的衣物她都洗干净,各样东西摆置在固定的地方,衣柜、家具,无一不干净整洁。我不了解她的堆放逻辑,换衣服时总找不到。我一天要换三四次衣服。我还有按摩的阿妈,全身按摩1小时,付费1.5元。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请她来,因为我筋疲力尽,精神不安,她的按摩能解困安神,于我大有脾益。海伦·福斯特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还是很满意当年的酒店生活:绝大多数美国人住在几家用作公寓的饭店,房间里有现代化的抽水马桶, 餐厅里提供外国式的美味佳肴,我在中国联合公寓租住了一间鸽笼小房,月租不到50美金,并提供膳食以及为上流社会女人提供的一切服务项目,女按摩师每天登门服务,大约只花30美分。干零活的洗衣阿妈让我衣着整洁,但由于她的殷勤,却磨破了我的白羊皮手套和晚上穿的缎子鞋。海伦·福斯特嫁给埃德加·斯诺之后去北京住四合院,短暂回沪租住过麦特赫斯脱公寓,如今的泰兴大楼。
画册编者为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1864-1947年),曾担任圣约翰大学校长,主持校政53年。此画册印刷商为别发洋行(Kelly & Walsh),1930年,此画册已重印,第三版。这应是公共租界当局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因上海特别市成立而组织拍摄,为推广辖区内的欧洲文化,吸引投资。
法租界照片不多,下图为法国总会,1925年建造,原址为德国花园总会1907年的模样(再下图)。尖顶上的小盔帽是德式建筑特色,如今在汾阳路|淮海中路还能从席聚星旧居和斐恒疗养院两栋百年大宅看到德式样。
华懋公寓顺手拍,华懋公寓现在叫锦江饭店北楼。随着华山路的静安宾馆恢复为海格公寓,锦江饭店北楼会不会也转回华懋公寓?
1928年的“今日上海”画册拍摄地主要在外滩和南京路。下图先施公司,1917年10月开门迎客,算是当时上海拿得出手的现代百货公司样板房。
下图里的文字查下来一头雾水。此建筑物一把大火烧毁,“大华”名字还留在江宁路、奉贤路、南汇路一带,很大的“MAJESTIC”挂在美琪大戏院的门头上(注释①)。
拍摄者好奇满大街的广告和黄包车。
外滩第一排都要拍一遍。
外滩12号汇丰银行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
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外滩18号和汇中饭店
外滩源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和官邸不能漏掉。
上图,鸿达设计的光陆影剧院别具一格。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曾在这附近封路拍摄《太阳帝国》(注释②)。
摄制组跑到了龙华塔,算是远郊了。往东也去拍摄了杨树浦发电厂,极壮观。杨树浦发电厂建于1911年,曾为远东第一大发电厂。
拍摄者很强调“站得高看得远”的态度和角度,尤其是拍外滩天文台(也叫外滩灯塔),仰拍拍不出其气势,塔顶的细节非凑近拍摄不到,下图有点现在的无人机绕着拍摄出来的意思,当年的机位应该在外滩1号麦边大楼的楼顶。
南京路商业街的纵深感。
下图为上海总会,1909年建成,六层。现在被希尔顿酒店集团旗下的华尔道夫酒店圈养起来,成为其前厅。
1924年建成的欧战胜利纪念碑。
对应本文的第一张照片就可以得出结论,这组1928年“今日上海”图片集的拍摄时间在1928年的5月以后。看欧战胜利纪念碑下的行人穿着,拍摄时间应该是当年初夏或初秋。下图,上海跑马场及北侧的两大地标建筑,华安保险大楼和西侨体育会。
下图,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在这栋楼里走动来去的有不少当年上海响叮当的大亨巨贾,可不可以这样写:
小马立斯(瑞金宾馆主楼是他的私邸,花园占地面积位居旧上海TOP10之列)坐在字林西报临窗的咖啡馆,目光盯着外滩的江边上移动的轮船,楼上史带先生正和他的中国士绅谈论着商业保险合同,史带的合伙人|领路人雷文走出大楼去他的普益地产公司,公司的HR告诉他合作伙伴克利洋行来了一个建筑设计师叫邬达克·······
后来,邬达克独立开设建筑打样间在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楼上。
马立斯(1890年出生于上海,德和洋行大班)
史带(友邦保险创始人,雷文的忘年交)
雷文(普益银集团及普益地产公司大班)
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外滩13号海关大楼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
外滩1号麦边大楼
为这本画册工作的摄影师们很钻研摄影技术,他们下榻的地方应该在南京路|西藏路口,那时还没有华懋饭店,有的话摄影师一定会拍摄,华懋饭店1929年才建成,上海第一栋10层高的大楼建筑,“今日上海”不会遗漏它的。摄影师们晚上没闲着,给南京路来了个“慢门”,远处永安公司的外立面照度太猛了点,楼下的光轨依旧很漂亮,看完夜景,再看看日景。
1928年的“今日上海”图片集里有特别标注的照片,如上图1927年航拍照片来自一本叫《上海传奇,Shanghai Saga》书籍,作者是澳大利亚记者John Pal,下图,和他一起采访蒋介石的还有美国记者鲍威尔(John B.Powell),两个记者都有回忆录,鲍威尔有名,他的《我在中国25年》是近现代中国新闻史重要资料。他曾住在延庆路149号。
蒋身边为John B.Powell,右为John Pal
回望一下外滩最壮观的汇丰银行大楼,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的白令海峡之间一座最讲究的建筑,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这段话是抄来的,用一下。
法租界区域内的外滩段,上图有著名的太古洋行办公楼。下图是跑马总会大楼和看台,看台已拆除建造了上海大剧院,总会主楼现在是上海历史博物馆。
下图,斜桥英国乡村总会,1993年因建造广电大厦拆除大部分,2013年建造上海棋牌院大厦拆除余下部分。
今日上海之封面。
注释①
注释②
有关上海梧桐区武安古镇的那些事可微信交流: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
独木成林 著 |郑辛遥 绘
《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是2008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的全新增订版。除了逐篇修订,还新增文章二三十篇。新版《叩街问巷》改摄影作品配图为漫画配图。由漫画大家、上海市美协(第八届)主席郑辛遥在其创作的108幅未曾专题出版过的建筑与道路漫画中精选出60幅作为本书插图。
新书:《为时代写的蓝色情歌》(王莫之)
10篇传记、60余张珍贵照片,32开精装,描摹早期流行歌曲的幕后群像:黎锦光、陈歌辛、严折西、严华、梁萍···作家王莫之倾力于上海老歌研究,挖掘近现代报刊史料,收集当事人书信,采访时代曲历史人物的同侪、后人,写就此书。
新书:《枕流之声》(赵令宾)
本书围绕“枕流漱石”的精神内核,收集了近30位居民和管理人员的口述史,受访者包括艺术家和高级知识分子本人、二代及三代,年龄跨度达66岁。书中穿插不同时期的档案和影像资料作为补充印证。此外,通过分析居民口述和旧时平面图,采用建筑建模的手段还原了30年代枕流公寓建筑特征,为百年公寓在空间上的历史变迁提供参考。
广告:广电制作 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