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同心地标 | 龙岩连氏宗祠: 铭刻两岸同仇敌忾的“复疆”往事

政务   2024-11-09 15:21   福建  



龙岩市新罗区东兴路上,有一座高大古朴的连氏宗祠。80多年前,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一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义勇队,在队长李友邦的带领下来到这里,与岩城百姓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在中国抗战史上书写了两岸同胞共赴国难、团结御侮的篇章。走进连氏宗祠内的“台湾义勇队在龙岩历史陈列馆”,一幅幅珍贵的图文资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让这支抗日爱国的队伍从历史深处走来……






台湾义勇队的故事得从创始人李友邦说起。


李友邦祖籍福建同安(今厦门),1906年出生于台北芦洲望族,成长于日本殖民台湾时期,自幼深受日寇奴化教育之苦,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恨之入骨。



李友邦


1924年,为反抗殖民当局的暴虐统治,就读师范学院的李友邦和几位进步同学一起袭击了日本警察派出所,轰动全岛。为躲避通缉,李友邦辗转逃到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入读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后归并黄埔军校第二期),并加入国民党。


求学期间,李友邦在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影响下,接受了最初的革命启蒙。还因爱国台湾青年的身份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受命担任国民政府“台湾地区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联络两岸爱国台胞开展反日工作。



台湾义勇队在龙岩历史陈列馆内景


在长期斗争和磨砺中,李友邦苦苦思索台湾和祖国的命运,逐渐对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认识到:“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欲致力于台湾革命的成功,必先致力于祖国抗战的胜利。”


他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通过发表演讲、撰写文章,积极向滞留大陆的台胞宣传抗日主张,并制定了“两步走”的革命策略:“第一步是在国家关系上脱离日本,谋求台湾从日本的魔爪下独立出来;第二步是台湾返回祖国,与大陆一道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


同时,一个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凝聚大陆台胞力量,组建一支抗日队伍,同全国人民一道保家卫国。




福建是台胞主要祖籍地。抗战开始后,不少从台湾被迫流亡回祖籍的台胞,被国民党福建省政府集中安置在闽北崇安(今武夷山)的“台民垦殖所”。他们中大多有参加抗日的愿望,李友邦认为这是一支可以组织动员的力量。


1938年秋天,李友邦来到这里,面对忍痛离乡、艰难求生的台胞们慷慨陈词:“日本帝国强占我土地,奴役我五百万台胞,到今天已四十年了……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高举起英勇抗日的旗帜……我们现在还能袖手旁观,坐享祖国抗战胜利后的幸福吗?”他的演讲引起台胞的强烈共鸣。


1939年2月,首批30余人组成的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在浙江金华宣告成立,李友邦任义勇队队长兼少年团团长。同年11月,经国民政府正式批准,台湾义勇队成为一支有正规军编制的抗日队伍。



台湾少年团团员 


在成立大会上,李友邦庄严宣布:“爱国台胞要举起抗日、爱国的大旗,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奋斗到底!”从此,这一夙愿浓缩成“复疆”二字,鲜明烙印在每位队员的臂章上。


台湾义勇队首批队员多数是医生和知识分子。他们发挥专长,组成巡回医疗队,奔走在抗日一线,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工作。随着声名远播、队伍逐渐壮大,又先后在闽、浙两省设立了4家台湾医院,还建起制药厂,为抗日官兵供应亟需药品。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技术,这支特殊的队伍为东南战区医疗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援。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金华沦陷,台湾义勇队被迫南下,于10月中旬移驻龙岩,继续在闽西、闽南一带开展斗争,直至抗战胜利。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为正义抗战,保卫祖国,解放台湾……”那些年,这首由台湾义勇队秘书张一之(中共党员)作词,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谱曲的《台湾义勇队队歌》,被队员们唱得热血沸腾,传遍岩城大街小巷。


在龙岩的艰苦岁月里,李友邦和队员们并肩战斗,他们以媒体为宣传抗战的利器,创立报社,发行《台湾青年》报,影响辐射全国;开办干部训练班,培养军事干部,为收复台湾作准备;组建对敌巡回工作团和日语喊话队,深入日寇占领区,巧妙斗争,瓦解敌人;台湾少年团的孩子们也被组织起来,赴各地公演募捐,为抗日救国呐喊。


在龙岩创刊的《台湾青年》


台湾义勇队在军事斗争上也有过几次壮举。1942年6月17日,义勇队员在厦门对日军总部新亚苑发动武装突击,正在商讨占据台湾47周年庆祝方案的日寇,当场被炸死炸伤数十名。他们又在厦门接连突袭了日本海军油库、日伪政府成立三周年庆祝会场,有力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国人的抗日斗志。


随着台湾义勇队影响力不断扩大,大陆的许多进步青年也纷纷慕名加入,至1945年离开龙岩时,义勇队人数增加到380余人。期间,队伍编制扩大为台湾义勇总队,李友邦也晋升为陆军中将。




1945年7月,“羊枣事件”发生后不久,中共党员陈学铨(《台湾青年》编辑)、潘超(台湾义勇队秘书)等人在龙岩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后在李友邦积极营救下保释出狱。


李友邦不是中共党员,却始终信奉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即便在时局敏感时期,他也坚持一致对外、团结抗日,想方设法保护队伍中的共产党员。


事实上,台湾义勇队的诞生、发展和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与帮助。


早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时,李友邦就对蒋介石公然背叛孙中山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极为不满,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遭遇则抱有同情。后来他因支持革命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长达5年,期间与骆耕漠等中共党员朝夕相处,接触到了马列主义理论,深受共产党抗日救亡民族大义的感染。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积极领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样的形势让李友邦热血澎湃,他很自然地将组建台湾义勇队的想法首先告诉了骆耕漠,后经骆耕漠报告给了中共浙江省委统战工作委员会。


李友邦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以及“使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进而返回祖国”等革命主张,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一致认可。为了保护这支新生力量,中国共产党采取掩蔽的活动方式并充分运用国民党的关系开展工作,不仅协助李友邦开辟了一个新的抗日救亡阵地,并确使这支队伍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李友邦十分振奋,他对台湾青年们说:“我们为了不当日本顺民而在大陆度过了一二十年的流浪生活,饱尝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而幸存下来,今天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爱国的台湾同胞,堂堂正正地回家乡去见父老兄弟了!”


回台湾前夕,李友邦于厦门南普陀寺五老峰山石上,留下了两个遒劲的大字——“复疆”。




遗憾的是,抗日有功的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回到台湾,并没有实现重建家园的期望便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解散。1952年,李友邦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杀害,牺牲时年仅46岁。


上世纪90年代,李友邦之妻严秀峰为丈夫平反奔走呼号。晚年,她将李友邦在台湾新北的故居“芦洲李宅”捐出,辟为“李友邦将军纪念馆”,向人们讲述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岁月。


在祖国大陆,除了龙岩的连氏宗祠,武夷山崖壁间“打倒日寇,保我中华”的抗日标语、厦门南普陀寺五老峰上的“复疆”石刻……这些烽火岁月中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留下的深深足迹,也都承载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悲壮情怀。



1940年台湾少年团在武夷山苍屏峰麓岩壁上留下的标语



80年前,一个奋笔疾书的身影,满怀憧憬把家国理想写进一篇篇宣言,如今,这些话语依然是鼓舞我们前行的力量:


“我们在过去与现在的革命过程中,是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而奋斗;而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为建设台湾、拱卫祖国而献身。这是台湾同胞的使命,也是本国的历史任务。”
1944年11月,李友邦写于龙岩)




文字整理:《福建统一战线》编辑部

资料来源:龙岩市委统战部、新罗区委统战部


同心福建
传递统一战线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