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松、柏、梅这三种大别山常见的树种,傲骨迎风、挺霜而立,象征着革命者的高尚人格,赵基松、赵基柏、赵基梅赵氏三兄弟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被誉为“革命岁寒三友”。
红安县(原黄安县),是赵基梅烈士的出生地。麻城市,是赵基松、赵基柏、赵基梅赵氏三兄弟的故居(成长和战斗过的地方)。随县,是赵基梅烈士的牺牲地和安葬地。红安县、麻城市、随县三地联动,致力于共同守护好“革命岁寒三友”。
品悟“革命岁寒三友”的精神密码
为继承和弘扬赵基松、赵基柏、赵基梅赵氏三兄弟的革命精神,湖北省麻城市结合赵氏三兄弟的故事,在乘马岗镇石河村修建了一座梅笑亭。
广袤大地,山河锦绣。走进红色革命圣地,拾级而上,茶花掩映下,梅笑亭显得更为古朴、静谧,抬头仰望,一副对联赫然映入眼帘,“三友凌寒抒壮志,一门含笑证丹心”正是赵氏三兄弟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距离石河村不远处的乘马岗镇沙子岗村,就是赵基松、赵基柏、赵基梅赵氏三兄弟的故居。沙子岗村、石河村两村相邻,两村以路为媒,在乘马会馆的必经之地,沿线的磨盘山上修建了这座梅笑亭,打造成别具特色的红色驿站。
在前往山顶的路上,一路可见红廉文化宣传展牌。据石河村副主任孙志仕介绍,梅笑亭是在2020年底,为贯彻落实乘马岗镇党委、政府“一红一绿”发展战略,联合麻城市交通局,结合赵基梅三兄弟的故事修建的,不仅是为了纪念赵氏三兄弟,更是继承和发扬赵氏兄弟的革命精神,继而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2023年,赵基梅烈士的家人还从贵州省不远千里来到梅笑亭,专程前往此地感谢当地党委、政府为修建梅笑亭所作出的努力。作为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当年,舒立曾主导了梅笑亭的规划和建设相关事宜。据他回忆道,从《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中得到了灵感,有一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很好地诠释了赵基梅烈士的精神品格,故将此亭命名为梅笑亭,也是想让来往的游客共同传承好赵基梅三兄弟的红色精神。
如今在赵氏三兄弟的故居沙子岗村,居住的还有赵基松的孙子赵世界和曾孙赵东华、玄孙赵江博。站立在梅笑亭前,赵东华感慨万千:“我们应当珍惜革命先烈不惜牺牲生命换来的和平和幸福生活,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更应当继续发扬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对后代的教育秉承忠勇孝善的红色家风。”
在位于麻城烈士陵园的麻城革命纪念馆内,“解放丰碑”展示区将赵基梅烈士的事迹置于首位,并将赵基梅烈士誉为“无冕将军”。
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也位于麻城烈士陵园内,会长李敏至今仍然收藏着一摞“革命岁寒三友”的有关资料,档案袋内保存着一张赵基梅烈士的珍贵照片,还有“革命岁寒三友”的事迹材料。
李敏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红色文化,特别注意收集整理“革命岁寒三友”的档案资料。据她介绍,她不仅去过赵氏三兄弟的故居沙子岗村,还与赵基梅烈士的后人见了面,深入了解“革命岁寒三友”的红色故事。
李敏还清晰地记得,2022年6月6日,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组织“重走长征路”之旅,第一站就到了随县,因为麻城市与随县的红色故事渊源深厚,有斩不断割不掉的亲密联系,赵基梅烈士就牺牲在随县三里岗镇。
在李敏看来,麻城市与随县两地围绕挖掘赵基梅烈士的红色故事,有共同的课题,希望两地在学术研究上多交流,同时在红色文化旅游融合上也多多交流。
追忆“革命岁寒三友”的红色故事
人生走再远的路,也走不出那封存着的记忆往事。在沙子岗村朱家坳的一座老房子前,提起三位爷爷的英雄故事,赵基松的孙子赵世界几度落泪。
这座安放着乡愁的老房子历经岁月洗礼,几经翻修,外墙变得斑驳,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仿佛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扶着外墙向内张望,赵世界的记忆闸门也打开了。
“我爷爷的头被割了示众,我的奶奶和老乡偷偷地收葬了我爷爷的无头尸身,房子也被一把火烧了,我的奶奶抱着孩子讨米为生。”聊起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赵世界哽咽道。
走了一段山路,径直来到了赵基松的无头冢前,据赵世界介绍,二爷爷赵基柏也埋葬在此地。
“当年,我的二爷爷曾多次爬雪山过草地,也在作战中负伤了,腿上还有身负枪伤后留下的伤痕。”至今,赵世界还收藏着二爷爷赵基柏的《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这是赵基柏用热血捍卫家国荣光的最好见证。
聊起三爷爷赵基梅,赵世界激动地说道:“三爷爷的后人找到这个老宅时,当时我10岁左右,我还记得在这个地方住了十多天,在这里过了一个热闹年。”赵世界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团圆时刻,聊起这段经历仍然一脸幸福的模样。
据赵世界回忆,当年,二爷爷曾和他提起过,抗战时期二爷爷曾和三爷爷联系过一次,再后来就联系不上了,但令人欣慰的是,二爷爷生前和三爷爷的后人终于见面团聚了。
赵世界还翻出他和儿子赵东华前往三爷爷牺牲地和安葬地随县的一些照片。“我看到了三爷爷的照片,也听到了有关他的故事。”在赵世界看来,三位爷爷的红色故事永远烙印在心中。
传承“革命岁寒三友”的红色基因
离开麻城市,又来到了红安县,深入寻访赵基梅烈士的红色故事。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赵基梅烈士的名字被印刻在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上,以彰其功。
回望来时路,红安县是赵基梅烈士的出生地,也是出发地。
从红安县县城穿越倒水河五桥,一路西行15公里,就到了红安县华家河镇新庙村西汪家湾,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有一段红色革命故事,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在此召开了江汉军区成立大会,任命赵基梅兼任江汉军区司令员。
据新庙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汪文学介绍,他奶奶93岁高龄才去世,听他奶奶和村里的长辈讲,当年,有一颗炸弹扔到了西汪家湾堰塘里,后来清理堰塘淤泥的时候清出了弹壳和弹头。这弹壳和弹头,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
菇乡有英烈,浩气永长存。沿着赵基梅烈士的红色足迹,从麻城市、红安县一路寻访,回到赵基梅烈士的长眠之地随县。在随县三里岗镇这一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菇乡人70余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英烈。
“每次在墓园,我内心禁不住阵阵颤动,为这黄土下的英魂,为这悠悠尚存的记忆,也为几十年修陵扫墓不辍的三里岗亲人们。”正如赵基梅女儿赵林英在《父亲的容颜》一文中所感慨的一样,多年来,已经与老乡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把菇乡人当亲人。70余年来,菇乡人怀着对英烈的崇敬之情,让这一段跨越时光的守护与传承成为了佳话。
青山埋忠骨,忠胆护英魂。烈士赵基梅长眠于伏岭村佛爷岭烈士陵园,伏岭村村民汪呈祥和汪呈富兄弟俩就是忠胆护英魂的代表,他们正如赵林英所言几十年修陵扫墓不辍,数十年如一日,并肩守英烈。
“1967年修建烈士陵园的时候,我们是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挑的砂石,都是一锹一铲挖的,也是肩挑背驮扛来的。”当年修陵的场面,汪呈富仍然历历在目。
从修陵到扫墓,对革命烈士的守护,从未间断。“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自发地前来祭扫,当年小学生来祭扫的时候,我们还在家里烧开水,送过来给学生们喝。”汪呈祥也表达着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据伏岭村纪检委员程品国介绍,一届又一届村干部,传承了70余年,每年村干部、老百姓都会来祭扫,并会主动清理一下杂草枯枝。在程品国看来,这是一种祭奠,也是一种教育和传承,教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能忘本。
“组织师生前来祭奠英烈,开展红色教育,并参与编写《校本教材》,记录包括赵基梅烈士在内英烈们的事迹,后来在三里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期间,更是遍访过战斗遗址,整理过英烈战斗的故事。”三里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罗可启娓娓道来多年来的心路历程。罗可启曾经也是一名军人,先后当过老师,担任过校长职务。虽然身份在变,但情怀始终没有变。
赵基梅烈士的故事,在干部群众之间传颂着,赵基梅烈士的名字,深深烙印在菇乡人民的心中。
记者手记:
红安县(原黄安县),是赵基梅烈士的出生地。麻城市,是赵基松、赵基柏、赵基梅赵氏三兄弟的故居(成长和战斗过的地方)。随县,是赵基梅烈士的牺牲地和安葬地。三地,在围绕挖掘赵基梅烈士的红色故事方面,有共同探讨与交流的话题;三地,在围绕传承赵基梅烈士的红色精神方面,更是有着共同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随县的官方媒体,随县融媒体中心坚持守正创新,主动扛起主流媒体“沉下来”“走出去”的使命,组织采访组专程前往红安县、麻城市,深度挖掘赵基梅烈士的红色故事,进一步深耕红色资源,旨在进一步理清红色故事的脉络,把握红色精神的内涵,让红色故事“立体化”“活起来”,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贡献着地方媒体的一份力量。
安全知识小课堂
消防安全记心头
出门不忘三件事,熄火断电关燃气。油锅起火不着急,锅盖一压火自熄;燃气泄漏莫惊慌,快关阀门速开窗;电器不可超负荷,周边杂物不能搁;楼道不停电动车,易发火灾伤人多;突发火灾无法救,请速速拨打119。
1
1
1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