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视角下的时代变迁
——读刘登翰《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
刘登翰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独树一帜、自成风景的研究,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理论建设、闽台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文艺方面也颇具才情,年轻时写诗,古稀之年成为别具一格的书法家,近年散文的结集《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更是创作与研究相结合的典范,不仅凝结着作者自身生命经验的感悟,更包含了通过学术研究积聚的理性之思。
散文集《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以刘登翰家族的历史播迁为线索,连接到个人命运沉浮与国家民族兴亡的两端,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中个人、家庭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全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华侨家世”简要回溯了一个中原家族在唐朝末年南迁入闽的往事,并以较多笔墨描写了男丁为谋生而下南洋后留守家族的生存境遇;下辑“厦门往事”则以个人的视角描述作者家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变迁,饱含其八十余载生命历程中的丰富体验。这本书既是一部家族和家庭的记忆,又是一座城市的变迁史,同时还是作者个人的精神自传。
这是一个家族的侧影。泉州祭拜祖祠、菲律宾海岛寻亲……刘登翰从一页页族谱、一幅幅照片、一封封书信中拼贴还原历史的场景,不断地探寻太祖父、祖父、父亲的信息,并由此向上连接到一个家族的血脉,试图理解它从中原来到闽南,又从小山村走向东南亚的过程。在数百年的岁月嬗递中,无数的中国闽粤沿海居民向东南亚移民,正是在这一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交流史的背景下,一个家族的历史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是厦门的城市简史。我们在这本作者的记忆之书中邂逅历史的变迁,感受光阴的流逝,鹭江道的云、沙坡尾的风、鼓浪屿的涛声共同见证着厦门的世变。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石、一房一瓦、一街一巷,都带有浓郁的闽南文化气息。旧的民风民俗虽存,却在现代生活的激荡下催生出新的意象。以近海渔捞为特征的讨海人的世界早已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个远洋捕捞的时代,今天的厦门也因此从昔日的渔岛转型为现代化的大都市。这也是作者的精神自传。这本散文集以过去之我和现实之我的双重视角,在对父亲、母亲、六叔等诸多家族人物的回忆中,将日寇入侵、厦门解放、新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封锁等历史带入文本;又从个人求学的艰辛、爱情的受挫、工作的颠踬,一直讲述到改革开放后再启学术生涯的幸运,混杂着回忆和现时两种话语形态,在双重自我相互交错的叙述中,展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创痛和命运垂青,建构了其多维丰富的自我精神形象。
尽管刘登翰的家族史书写是从其个体生命经验、个人生命史出发的,并不追求对历史的宏大表现,却努力通过一件件具体而微的事表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家族历史也因此而上连国家民族兴亡、下接个人命运起伏,试图在时代的巨大断裂中建立个体与历史的内在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是刘登翰对过往人、事的简单的“旧事重提”,而是交织着情感表达、理性思考、历史关怀的“朝花夕拾”。作为一个研究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学者,刘登翰学术著作强烈的理论色彩为学界所公认。当他从学术研究中抽身而出,对大移民时代的微末个体做一种私人化的叙述,其文字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文学性,却并未消解其内在的学者理性。特别是,如何书写这样一种极为个人化的历史记忆,在他那里还关涉到中国知识分子在共和国历史中积淀的世纪性的情感,关联到如何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大问题。
在这本散文集中,个人命运、家族兴衰与国家兴亡同频共振,作者通过叙事、抒情和思辨建构起“三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来源:11月2日《福建日报》第7版)
福建文艺网(ID:fjswlwx)
投稿邮箱
fjwywtg2022@163.com(文艺信息)
福建省文联官方微信——福建文艺网
投稿文章需提供
作者单位或姓名及联系方式,
有照片需提供原图。
未按要求,
则不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