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锦赛惨败看国乒商业化的双刃剑
这届亚锦赛,国乒真的栽了个大跟头!七个项目才拿两冠,创下近50年最差战绩。说出来都嫌丢人。
大魔王马龙远征欧洲打商业赛,国乒一姐孙颖莎因伤缺阵,剩下的主力们集体发挥失常,这是要闹哪样?
一天输十场,这是我认识的国乒吗?
别的不说,就说咱们的"世界第一"王楚钦。输给14岁的伊朗小将也就算了,竟然还被韩国18岁的吴晙诚给收拾了。
好家伙,这回可真是把粉丝的脸都丢尽了。
每次他一上场,我的朋友圈就跟过年似的热闹。赢了比赛,粉丝吹上天;输了比赛,黑粉喷上天。
这位"流量一哥"的一举一动,都能引发一场社交媒体的地震。
说句老实话,我从业这么多年,还真没见过这么"特殊"的国乒一哥。以前的马龙张继科,虽然也有流量,但那是靠实打实的成绩说话。
再看看现在的王楚钦,光靠打商业赛就能当上世界第一,这世道变得有点魔幻啊!
不过话说回来,国乒这些年的变化也是挺有意思的。记得2015年的时候,刘国梁还在为乒超联赛发愁。
那会儿办比赛,不送盒饭都没人来看。再看看现在,WTT中国大满贯的门票被炒到上万块,场馆座无虚席,简直跟演唱会现场似的。
讲个段子你们感受下:前几天一个球迷跟我吐槽,说她花了一万多买了张决赛票。我说你疯了吧?
她说没办法,一级市场抢不到,二级市场就这个价。
刘国梁当年推动商业化的时候,估计也没想到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WTT系列赛横空出世,国际赛事体系焕然一新,赞助商排着队往里送钱。
这波操作,可以说是把乒乓球彻底带入了商业化时代。
但是!商业化的另一面也逐渐显现。饭圈文化入侵赛场,球迷之间互相撕逼,社交媒体上各种谩骂。
这些乱象,让人不得不思考:我们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乒乓球?
前几天看到一个调查,说巴黎奥运期间乒乓球相关话题的热搜占比接近30%。
这数据确实漂亮,但仔细想想,这些流量里有多少是真正关心球技的?又有多少只是来看热闹的?
有人说王楚钦是第一个完全成长在商业化时代的世界第一。我觉得这话说得特别准。他的成功和困境,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关于亚锦赛的失利,其实我倒不是特别担心。国乒的底蕴在那摆着,技术问题总能解决。
但怎么处理好竞技体育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最后说句大实话:王楚钦啊,你要是能在明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拿个单打冠军,这些争议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要不然,这世界第一的帽子,戴着还真有点儿虚。
话说到这,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探讨探讨。
这个时代,既需要金牌,也需要流量。
但如何把握这个度,恐怕会是国乒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面对的课题。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体育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