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代以来,杨树浦地区因地处黄浦江下游,装卸物资便利,沿江大量滩地又相对售价低廉,加之杨树浦路与租界中心区相通,交通便利,中外企业纷至沓来,在杨浦滨江择地建厂。
1882年,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就集资15万两在杨树浦路408号建厂投产。
初创时期的上海机器造纸局(图源:《百年工业看杨浦》)
杨浦滨江还诞生了近代中国第一座现代化自来水厂以及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杨树浦自来水厂设计图纸(上海市档案馆藏)
建成之初的杨树浦发电厂(上海市档案馆藏)
至20世纪20年代左右,杨树浦一带已形成以纺织、卷烟、机器、造船为主体,包括水、电等市政公用事业的工厂林立、产业工人集中的大型工业区。当时,厂房林立的杨树浦一派繁忙景象,江边码头不停吞吐原料成品,工人鱼贯进出沿杨树浦路设立的各厂大门。
永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厂(后为上海第二十九棉纺织印染厂)全景(上海市档案馆藏)
黄浦江畔的密丰绒线厂(后为上海第十七毛纺厂)(上海市档案馆藏)
位于定海岛(今复兴岛)的上海鱼市场大门(上海市档案馆藏)
上海解放后,杨树浦回到了人民手中。自1950年代起,上海的工业逐步恢复,并在艰难中不断发展。依托曾经的工业“家底”,杨树浦一带成为上海工业区之一,国棉九厂、国棉十七厂、上海制皂厂、上海化工厂等大中型工厂沿岸而立,各类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上海制造的代表和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的杨树浦发电厂(上海市档案馆藏)
上海船厂女工们刻苦钻研生产技术(上海市档案馆藏)
公私合营永安第一纺织厂动力科职工研究改进生产设备(上海市档案馆藏)
上海化工厂聚氯乙烯生产宣传画(上海市档案馆藏)
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组建联营企业、中外合资等方式,杨树浦一带工厂焕发出新的生机。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杨树浦及周边工业区域形成拥有机电、冶金、造船、化工、仪表、轻工、纺织、建材等行业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呈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大干景象。
上海电站辅机厂广宁码头(上海市档案馆藏)
1984年,上海渔轮厂庆祝新船下水仪式(上海市档案馆藏)
上海船厂建造的“勘探3”号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海市档案馆藏)
1994年,十七毛纺织厂恢复密丰绒线厂厂名情形(上海市档案馆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上海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杨树浦工业经历了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杨树浦沿江不少老厂逐步迁移或关停,原有场地空置,建筑逐渐荒废,一度呈现出衰败的“工业锈带”景象。
第一毛条厂陈旧的厂房设备(图源:《百年工业看杨浦》)
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为杨浦滨江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重现风貌、重塑功能”是杨浦滨江岸线改造升级的立足点,市政府通过动迁企业、新建绿地、新增亲水岸线等措施,全力推动滨江公共环境空间还江于民。
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岸线公共空间全线贯通,杨浦滨江南段暨整条杨树浦路5.5公里沿江岸线也全面开放。
杨浦滨江工业文明博览带鸟瞰(图源:《解放日报》 摄影:蒋迪雯)
杨浦滨江渔人码头段(图源:《解放日报》 摄影:孟雨涵)
杨浦滨江卸去厚重的工业铁甲,从老工业基地向创新策源地轻装转型,升级为集商业、休闲、旅游、文化、会展、博览等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业态组团。国棉十七厂厂房改建而成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上海海烟机修厂仓库改造而成的绿之丘、前身为永安栈房的世界技能博物馆……
浦江之畔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图源:《解放日报》 摄影:蒋迪雯)
滨江曾经荒废落寞的工业遗存又重新鲜活了起来,蜕变成“不间断的工业文明博览带”与共享开放的空间,以崭新的面貌与功能迎接市民。漫步在杨浦滨江的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黄浦江两岸的风貌,还能够阅读这座城市的建筑,感受这座城市的肌理,感悟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这里,曾经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发展绣带”。
漫步在杨浦滨江的市民
上海制皂厂“皂梦空间”(图源:CGEMA影像档案)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图源:CGEMA影像档案)
登录“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
PC端链接 https://dh.archives.sh.cn
可点击地图上点位
深入阅读“杨浦滨江”相关档案
更多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故事
等你去发现
……
扫码进入手机端平台
本文来源:“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
伴读公事、伴君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