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村位于牛场苗族彝族乡西部,平均海拔1580米,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总人口6760人。九龙村原名九垄坻,来源于彝族语言,在清朝时期属悦服里三甲,民国时期九龙设保。1950年建立九龙行政乡,从那时起定名为九龙,一直到现在仍然沿用此名。
娓娓道来聆听村落传奇
在九龙村,说到传奇的“猛虎下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九龙村小黑塘有一座山,被当地人命名为“猛虎下山”,民间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吹箫弹唱是马场,犀牛困在乐思塘;扑地狮子方家井,猛虎下山小黑塘。”而说起这小黑塘“猛虎下山”,的确惟妙惟肖。遥遥望去,后面的山形像一只猛虎,山腰处有一个山洞,平伸进去有五六米。之前够一个成人直立走进去,现在因为灌木杂草丛生,碎石泥土遍地,只能容人猫着腰进去了。洞内顶棚上犬牙交错,特别像一只老虎的血盆大口。在山下有一口龙井,清澈见底,水量不小。该龙井不因暴雨而猛涨,不因干旱而消缩。每逢干旱年月,全乡人都会到这里取水抗旱。
修建农田边沟
此地还有一个传说,与蓝家坟有关。说是清朝乾隆年间,毕节有一个姓蓝的叫花子,带着一条黄狗讨饭来到小黑塘,便住进这个洞里。他白天带着黄狗出来,到就近的寨子讨饭,晚上回到洞里过夜,一住就是几年。突然有几天,村民不见这叫花子去乞讨,大家才警觉起来,跑到洞里一看,人已死去,成堆的蚂蚁已盘泥将尸体掩埋。大约是在五十余年后的某一天,人们忽然看到猛虎山上晒满了褥被,走近方知,是蓝家后人来祭祖了,由于天上下雨,被褥被淋湿,便放下来摆在山上晒。第二天,一座三叉碑在洞口边立了起来,还放了若干地炮。之后不知为何,蓝家人又把三叉碑上面的三叉敲掉,把碑移到洞口7米处重新立了起来。蓝家坟墓碑高1.5米,宽60公分,据说立于清朝嘉庆时期。两边对联意境是很好的,上联:“峰呈席帽祯麟叫”,下联:“水山衔街鹿兆鸣”。
养鱼塘一角
此外还有脾气古怪的小尖山怪水。说起牛场乡九龙村的水,还真是有些怪相。在九龙村的田坝里,所有的水都是向西流淌,最后消失在观景台下的山洞里。所以在《九龙小学校歌》里有这样一句:“神奇的倒流水,静静依恋小村旁。”其实,小黑塘的“猛虎下山”地底下就是一个深潭。从小黑塘往前300米右手边的半山上有几户人家,70多岁的杨大兴老人对大家做了介绍。原来,在他家斜对面的半山上有一个竹林,竹林的后面有一个洞口,从这个洞口钻进去,十多米处用两架楼梯绑起往下伸,顺着下去就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沙坝,沙坝那边有一个深潭,深不见底,用电筒都照不到边际。后来,因怕钻进钻出发生意外,村民就用石块把洞口封住了。
鱼塘
与此同时,从牛场到马场经过小黑塘快进入寨子的右手边,抬头就会看到寨子后面有一群大山将一座小山包围,且互不相连,这座小山可谓危峰兀立,清秀超群,这就是小尖山。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一峰独秀,有人还风趣地叫它“流氓山”。山脚下有一个干洞,不时也会从里面渗出一些水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寨子里的人都是用来藏身躲土匪。一次,几十人正蜷缩在干洞里,忽然听到这山里发出巨大的声响,便怀疑里面是空山,好奇的村民就拿来工具往里挖掘,不费多少工夫,就把夹层挖穿了,现出了一大潭清澈的水。不过此水不管白天黑夜,一旦发作起来就会淹没下面的庄稼。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
1972年,时任九龙村支书的刘玉书号召各生产队出工出力,欲把小尖山下的水放出来,通过环山开沟把水引到现在的九龙二、三、四组浇灌干田,忙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潭里的水抽干了,十多米的深处显出一个锅底型,但全部是糊泥,不敢蹚进去,也不知有多深。此后还听到石壁那边有“唆唆”的流水声,支书遣人回去拿炮钎二锤,准备爆开石壁看个究竟,约莫过了半个小时,糊泥里冒出来一些水泡,越冒越多,且越冒越大,瞬间,几大抱粗的泥浆裹挟着大水冲了上来,人们还来不及反应,就被淹没了小腿,大家狼狈外逃,落后的几个勉强拖出了抽水机。幸好这次没有引发大水,水位恢复到抽水前的状态就停了。从那以后,当地人提到小尖山,谈水色变,也不敢再去招惹它了。
洁净的人居环境
现在洞里是什么状况也无从得知,这小尖山的怪水,要真相大白,还有待后人继续探索。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大自然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假如此水能够造福村民,也是可以探寻着予以开发利用的。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
九龙的山,植被丰富,除原有自然资源,规划栽种了4290亩经果林,林下西瓜、南瓜等,很是畅销。九龙的水,虽然看不到盛夏绿波漾、三秋金浪翻的景象,新规划新布置的景色却更加迷人,381个蔬菜大棚的投产,200亩荷花养鱼的试行,200亩供钓养生鱼塘的建成,让周边村落的环境品位提升了一个层次。
大棚种植
每当夏季走进九龙村,一片片荷塘映入眼帘,清风徐来,荷叶迎风招展,塘中时有鱼儿跳出水面,一切都是那么生动雅致。荷塘周边建有钓鱼台、凉亭、栈道等基础设施,还建有烧烤区域、箱式住房、箱式餐饮等生活设施,供垂钓爱好者及游客娱乐玩耍。
荷塘
当下,牛场乡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以九龙村为试点,大面积种植荷花、投放鱼苗,积极探索“荷鱼共养”的荷塘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荷鱼共养”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立体式生态农业,荷花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荷花鱼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饵料,而荷花鱼的排泄物又为荷花生长提供了生物肥。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条,全程无污染、无公害,不仅种出来的白莲外形饱满,色泽白润,入口爽脆,营养价值高,而且养育出来的荷花鱼体大健硕,肉多味美,不失为餐中珍馐。
此外,九龙村还尝试其他农作物种植。夏天的五六月,在九龙村的大棚里,群众正忙着栽种折耳根,播种、施肥、覆土,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折耳根,又名鱼腥草,在贵州作为蔬菜和调味品,是大家餐桌上的“常客”,具有药食两用功能。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群众收入,牛场乡种植大户汪贵林同九龙村集体合作社进行合作,进一步盘活九龙村蔬菜大棚的经济价值,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九龙村折耳根种植300个大棚,面积达280亩。据测算,平均每个大棚产量能达2500斤至3500斤,可实现3000元左右的经济收益,村集体经济能达到11万余元。
辣椒种植
与此同时,大方皱椒一代杂交种在九龙村辣椒种植基地开展较大规模试种。开沟、打窝、施肥、覆膜……数十个工人正在有序劳作的同时,极具实操实战的农技培训也在田间地头进行。
“像大方皱椒这种植株不太大的品种,窝距控制在35至40厘米比较合适,一窝一根苗,单株种植比较好。”大方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高飞给工人进行农技培训,还对辣椒的病虫害防治、施肥、除草等各环节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移栽时,苗要扶正,这种大热天,浇水一定要到位,每株苗一定要浇足半斤水。”基地负责人魏琴取出一棵辣椒苗,插到已经覆好膜的孔洞里,一边示范,一边强调动作要领和浇水量。
据了解,今年试种的品种为安徽省砀山县辣椒研究基地研发的大方皱椒一代杂交种。采用露天种植和大棚种植两种方式进行试种,在大方皱椒传统品种平均亩产3000斤的基础上,大方皱椒一代杂交种有望平均亩产超4000斤目标。
当下信步来到九龙村,美景尽收眼底。有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了埋头苦干和积极拥护的群众,明天,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直冲九霄,飞龙在天。
作 者:许再晶 收集整理
编 辑:杜培先 亢清华
编 审:杨 娟
欢迎
投稿
①小编 邮箱:dfxrmt08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