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痰”的认识,中西医有着不同的见解。
西医所说的痰,主要是指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概念中的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这种痰被称为"无形之痰"。
比如肥胖,中医就称之为“痰湿”;再如甲状腺结节、脂肪瘤、淋巴结核等,也属于中医痰核的范畴。
中医认为,痰饮可以“随气升降,无处不至”,具有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等特点。
古人云:“无痰不作眩”,眩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高血压。中医在辨证高血压的病因中,就有风痰上扰和痰湿中阻两大证型。若是风痰上扰,闭阻经脉,则发为中风,表现为头晕头痛、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痰气郁结,则发为癫证,表情淡漠、神情痴呆;痰火扰神,则发为狂证,神志不清、不避亲疏、登高而走、弃衣而歌。
就会导致喉咙如有异物一般,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中医称之为“梅核气”;痰气郁结于颈部、喉结,则发为瘿病(甲状腺结节)
痰停在胸膈,就会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痰积聚在腹部,则肚皮肥满松软;痰流到了关节,就会出现关节沉重、僵硬、肢体肿胀。
“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聚而成痰。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肺气通于天,为娇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中医认为,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赖于肾气的蒸腾。若是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则水湿内聚为痰,故治痰从肾着手可防止痰湿再生。(如锅底的火烧得不足,则水液无法变成水蒸气蒸腾)
中医对痰证的辨证论治原则有二:
一是掌握该病证的脏腑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二是依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法则,热痰宜清,寒痰宜温,燥痰宜润,湿痰宜燥,风痰宜散,郁痰宜开,顽痰宜软。
痰湿体质的人比较典型的表现是腹型肥胖,腹部又松又软,就是因体内痰湿堆积所致。
痰湿体质的人舌苔厚腻。
痰湿体质的人胃口好,尤其喜欢吃荤的、肥的、甜的、油的食物。过食肥甘厚味,脾虚不能转化成气血,则变成痰湿留于体内。
痰湿体质的人,极易在睡觉时打呼噜。另外,痰湿体质的人脾胃运化功能差,饭后还常犯困!
痰湿体质的人出汗是黏腻的,大便也容易黏滞不爽。
痰湿体质者大多体型肥胖,饮食上应避免肥甘厚味之物,宜食化痰化湿、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白萝卜、冬瓜等。可用荷叶、陈皮、山楂、玫瑰花各6g泡茶。
日常可按摩中脘穴、水分穴、丰隆穴。
中脘穴:位于脐上四寸
痰湿体质多为脾胃功能失调,故而使得体内食物不能正常运化,郁积停留在肠胃之内,形成痰湿。中脘穴是胃之募穴,按摩刺激此穴位能够恢复脾胃功能,从而治疗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各种疾病。
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脐上一寸,此穴内应小肠,小肠能泌别清浊,清者入膀胱变成尿液,浊者入大肠变成粪便。按摩此穴能治疗水液代谢的疾病。
丰隆穴:祛痰要穴
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一寸。丰隆穴为化痰要穴,常艾灸可化痰湿、降浊逆、和胃气、清神志。
任何疾病都不是骤然患上的,大多是经年累月而成。只要留意观察,身体早已给出提示。即使是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甚至癌症、中风等重症,早期也能通过行气化痰等思路,让无形之痰,不再形成有形之邪。
活动时间:11月7日至11月14日
活动内容:全场商品享受八八折优惠(文创系列不参与活动)。
秋梨膏第二瓶半价,每瓶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