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这活儿就是在给马粪包糖衣!"
这是我一位刚从国央企离职的老友的感慹。你别说,这形容还真是传神 —— 说白了,不就是把毫无实质的工作打扮得冠冕堂皇,还要在这种无意义的忙碌中硬挤出存在感吗?
看看现在国央企基层的日常:写不完的报告,字字句句都在粉饰太平;开不完的会,一个屁大的事要反复开十次会研究怎么开会;做不完的PPT,一个普通工作要做出诺贝尔奖的水平;填不完的表格,今天填完明天改,改完后天推翻重来。
忙?可不是忙着呢!但要问他们在忙啥,还真说不上来。整个单位俨然成了一个大型"瞎忙俱乐部",人人都在"修仙式"打工。
这不禁让人想问:谁给基层员工们安排了这么一出荒诞剧?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潜规则"?
先说说这"瞎忙"的日常套路。
第一招: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记得有个基层员工说过:"咱们这儿有个绝活,就是把倒一杯水的事儿,能写成一部'天龙八部'。"确实如此,一个简单的工作汇报,层层审批,反复修改,前前后后要折腾出七八个版本。领导看着觉得你很努力,同事看着觉得你很厉害,但实际上,大家都在演一出"专业致死"的好戏。
第二招:把表面功夫做到极致
这年头,在国央企基层,"做PPT"成了一项核心竞争力。明明是个一天就能干完的活儿,偏要做出个三年科研项目的架势来。 什么3D特效、动态图表、炫酷配色,那叫一个"美轮美奂"。可翻来覆去,说的都是些人尽皆知的老生常谈。
最绝的是会议文化。你以为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太天真了!
开会研究如何开会 开会总结上次会议 开会布置下次会议 开会检查会议精神的落实情况一个屁大点事,能让你在会议室里坐穿三个裤子。
再来说说数据美化这门"艺术"。
基层员工个个都是"大数据专家",不是因为他们懂人工智能,而是因为他们太懂领导想看什么了。KPI完成率永远是120%,满意度永远在95%以上,企业文化建设永远充满正能量。这些数据,闭着眼睛都知道怎么写。
但最让人无语的是"层层加码"的潜规则:
上面说要"关注",下面就要"重点关注" 上面说要"重视",下面就要"高度重视" 上面说要"落实",下面就要"坚决落实"这些加码,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比别人更积极。
说到底,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还不是那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老毛病:
领导的一句话就是"圣旨",哪怕明知道是在瞎折腾 做事情不看实际效果,只看表面功夫 评价标准不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文件写得够不够漂亮 创新变成了"换汤不换药",改革变成了"新瓶装旧酒"
【结尾】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还要继续这场"表演"?
说白了,在当前的体制下,明白人都懂:不跟着"演"就是不懂规矩,不懂规矩就是不识抬举,不识抬举就是... 你懂的。
可问题是,这样的工作现状真的能长久吗?人才在流失,创新在倒退,基层在疲惫,最后苦的不还是企业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体制问题,轮不到我们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些真正有价值的事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保持对工作本质的思考 在日常工作中,试着用更务实的方式推动改变
毕竟,总有人要把这个"美丽的谎言"戳破,总有人要让工作回归它的本质。
任重而道远,且行且思。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