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还是托而不举。
我们先算一算这个6万亿这个指标的依据大概是什么。
2018年财政部摸底统计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最后结果似乎没有公布,民间测算结果大部分在30-50亿之间,30亿出头的测算结果更多一些。30亿的债务主要是城投债,比较透明。更多的部分很多是猜测。
10月的发布会,财政部长说,摸底的隐性债务已经消化了一半。
截至2023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余额比2018年摸底数减少了50%,债务风险可控。
那差不多是15-25亿的样子。
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蓝佛安表示,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金额差不多能对上。
换句话说,这次债务置换,应该就是处理2018年摸底,2018年之前形成的隐性债务。
技术上来说这6万亿资金不会对应新的支出。左手倒右手,借进来就要拿出去还债。之前传的有鼻子有眼的什么用来发工资啥的,都是想当然。
不过可以用来防止地方政府支出过快下滑。因为如果没有这笔钱,就必须从别的地方挤资金还债。这可能是今年2季度开始经济压力快速增大的重要原因。今年2季度开始基建投资下降太快了。
6万亿(以及其他几万亿)不是为新增开支准备的。但是接下来政府拖累经济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我倒觉得,今年内财政能不拖后腿就行了。好好计划明年,还有不小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