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材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如果不是因为抗战,叶嘉莹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可她最终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志在做一名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
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
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初回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一开课,一间可坐300人左右的大阶梯教室就“人满为患”。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数学家陈省身也挤在台下。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门。此后,叶嘉莹老师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开园。叶嘉莹说自己的讲课风格是“跑野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两个字,她就能讲上3页纸的内容。说到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讲到王国维和王维,有年轻教师听完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叶嘉莹在讲台上站了70多年。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年轻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尽管生活极度节俭,她还是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有人好奇,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叶嘉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在一次采访中,叶嘉莹先生用“门”的意象来启发人生的追求:“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进入的一个‘门’。你进入这个‘门’的时候,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你进的这个‘门’是一个怎么样的门?它里面有什么样的丰富的蕴藏?每一个人都选择好自己要进的‘门’。”“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从叶嘉莹亲手写下的这句诗中,或许可以窥见叶先生的那扇门。就像柔蚕那样吐丝,把对古典诗词的见解毫无保留地传授,又盼望能有后人把她对诗歌的体悟,编织成美丽的云锦。叶嘉莹曾说:“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教师,也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1945年从北平辅仁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坚守在讲台之上,至今已经78年。从我国台湾辗转到美国,又从美国迁徙到加拿大,叶嘉莹始终坚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1979年,叶嘉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天津,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此后,她便过起了候鸟般的生活,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辗转各地数10所大学讲学,来回机票却都是自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曾在诗中这样写道。辛苦奔波,只为了实现书生报国的理想。2015年,南开大学为叶先生新建了一栋古朴雅致的书院——迦陵学舍。这一年,叶嘉莹先生正式结束了几十年来旅居海外的生活,定居南开园。在南开,她的课堂座无虚席。“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用这样的诗句记录下她对教学的热爱。2020年,讲述叶嘉莹与中国古典诗词世纪之缘的文学纪录片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历时三年跟踪拍摄,导演陈传兴对于叶先生其人,有着自己的见解:“叶先生的一生,几乎完全投入到古典诗词的研究,她的古典诗词的教学推广,等于维系着古典诗词的命脉和薪火,她个人的存在,是在诗词里面开展的。”叶嘉莹先生推开的,也是无数中国人认识古典诗词的第一扇门。门内,是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是李白的故乡明月,这是只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过去几年,叶嘉莹先生做了许多事。她陆续将自己全部财产3500多万元捐赠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也成为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里这样写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叶嘉莹先生还说,要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传承下去。
叶嘉莹先生做到了。她身体力行,极力推动古诗词吟诵的普及教育。今年年初,《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一书首发。叶嘉莹先生以纳兰性德族裔身份用传统声调读诵,348首纳兰词跨越三百余年历史“原音重现”,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
叶先生出生于农历6月,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因此她的小名唤作小荷。叶嘉莹曾在诗中写下“莲实有心应不死。”荷花当然会凋零,但莲心不死。叶嘉莹在无数人心中种下诗词的种子,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盛开出一池茂盛的荷花。
编审:杨晓民
来源: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新华社 政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