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性的第二面
作品关键词:
#旧城改造设计 #在地性文化转换 #场地流线功能一体化
项目作者
詹桑绮
重庆大学 建筑本科
张博宣
重庆大学 建筑本科
本次设计地块位于重庆大学B区后门,该区位在实际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交通作用,但场地现状交通流线混乱,场地建筑和周边割裂,原有建筑为浴室、底商,部分商铺地点出租,基于现状,我们从原有建筑和区位中提取了融合的概念,通过我们的建筑吸收人群,改善流线,从载地性出发,贴切地改善场地本身的意义与场地和周边的关系。平面关系上,基于场地的需求,我们将建筑设置为多入口的方式,在与周边界面的考量上,在入口处削减原有建筑体量释放空间,挑出灰空间容纳人群,基于场地地形和功能需求,将场地分为两个立面界面,在总图的考量上,基于载地性与概念的延申,梳理流线后形成重建工校徽的形象延申,从鸟瞰与周边宿舍的关系,使得设计同时基于大关系与人视点。
我们对于旧改和在地性的深思,旧改应该是对既有建筑功能、精神的剥离,并不意味着立面上的延续,立面的延续更多是基于现实对于造价的权衡,而由于该地块的区位,之前的立面状态使得既有建筑和周边割裂,所以基于对区位问题的改善,对既有建筑采取了更多的削减,挑出的大空间则是响应B区区位的呼唤,在另一角则是用新建筑处理学生需求和交通的问题。形成了和既有建筑完全不同的界面关系,这并不意味着离题,反而更是对于既有建筑符号和区位的延续,对区位和载地性的尊重。不同的界面有不同的需求,从旧改与载地性出发,从区位、界面、材料、绿化出发,使建筑与周边融合。最终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的问题,使得建筑得以重新建立和场地周边业态的关系,看似是与周边不相适应的空中楼阁,实则是对不同界面的载地融合。
一层入口处
总图
▎场地背景
设计选址位于重庆大学沙坪坝校区B区校园,规划占地面积约为7300平方米,规划范围内有需要改造的一座校园澡堂和锅炉房建筑。现状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男女浴室、更衣间、管理和储藏用房等,受众人群为学生与教职工人员,目前处于闲置状态,仅有底商。
该区位内部有快递驿站,有校园巴士停总站,东南处为校园后门十字交叉入口;与东北处的人行道呈7米高差,上接宿舍,下接食堂与商业,在西北北向有3.4米左右的高差,主要为车道,因此该区位在校园的实际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交通作用。场地现状交通流线却是错综复杂,十分混乱,处于低效的交通状态,上方东北处与路面连接部分出于停摆状态。场地建筑紧贴着东北侧和东南侧的道路,导致空间闭塞压抑和周边环境割裂。
区位分析图
01.
项目背景|Background
校园空间是承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直向前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文化形态不断涌现。因此,需要以既有空间有机更新的方式,对传统的校园空间进行创新,打造新的空间模式和载体,以适应当下文化发展的需要。
场地内的建筑,曾经为周边宿舍重要生活公共设施之一的澡堂,由于新建宿舍楼已经普及独立卫浴,进而荒废,并且已经年久失修,俨然无用武之地,原本是人气繁荣的场所变成了场地中的累赘。由于功能的丧失,原建筑的缺点暴露得更加明显,并没有很好得利用区位优势,反而引申出更多的问题,割裂了场地空间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尤其是东北与东南侧,基本都处于阴暗的状态。
对既有建筑的改造与利用,不仅是对建筑整体或局部进行功能提升、结构加固、 环境改善、设备更新等,还要在更新的过程中,对所处区域物质、文化、资产价值、周边环境的梳理和重新表达,让其空间经由功能转换、文化植入、场所营造、公众参与等有机更新的方式和手段,使其曾经的文化进行转译,重新定义空间的属性,赋予其新的价值,使其生生不息。
现场照片
▎目标策略和设计目的
该项目主要从三个方面的在地性进行思考,首先是文化,我们对场地原本的功能进行了提取,场地原本为澡堂,澡堂不仅满足了人基本的洗漱需求,还衍生出了社交、聚集等行为,曾经的功能已经不再适用现在的场地,但是其代表的精神内核却仍然存在,项目对这种社交、聚集的行为进行了转译,变成了适用于现在的功能--图书馆、健身房、校园餐吧、讨论室,同时也满足了周边人群的期待。
第二则是流线方面的思考,出于对场地高差的尊重,用一个坡道,承上启下的方式窜起所有的故事线,弱化了各层之间的隔阂,使其联系更加紧密。达成了坡上是人群的流线,坡下是文化的再现。
第三是从空间的体验上出发,为缓解场地原建筑带来的空间闭塞压抑和周边环境割裂等问题,并实现文化的再现,我们决定将旧建筑“飞”起来,让上下两侧的人群获得通透的视野,架空下的部分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大面积的灰空间。
1、区位界面关系 2、旧改体块策略 3、计划界面关系
▎项目特色
运用了与老建筑相同的材料,红砖以及米黄色混凝土,窗框以及绗架结构运用耐候钢的表皮,呼应红砖。而坡道的室内走廊,用旧建筑里的废弃水管制作成隔墙。
材料示意图
管道走廊
西立面图
02.
设计过程|Process
1.0 旧建筑的取舍:
我们对旧建筑的态度,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旧建筑原本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并增加结构,重新定义维护结构,让旧建筑“飞”起来的效果,解决旧建筑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给出旧城改造的另外一种可能。
1、概念提取 2、界面关系 3、结构变动
2.0 新体量的推敲:
新体量主要起到梳理场地以及周边的交通关系的作用,让两个体块进行错动形成坡道,统合不同高差的关系,提高场地内的流线效率,也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
1、灰色为公共空间 2、黄色为研学空间 3、红色为趣味空间
3.0 功能的确定:
通过人群的分析,想让场地重新恢复活力,我根据人群的需求确定了功能,建筑坡道部分最为靠近学生宿舍,以安静的活动为主,因此设置了图书馆,一层为满足学生运动需求设置了健身房与餐吧,二层以及三层,由于三层接地并且为建筑的空间中心节点,设置了研学教室,第四层与坡道内部连接,也为功能的延续,因此设置了自习室。
爆炸图
4.0 空间的完善:
原本锅炉房的一个排烟井,我们根据其原本的关系做出了一个环形的无障碍坡道一直上到四层,增加人群对于流线的选择。并将坡道以及一直延续到的屋顶增加绿植,作屋顶花园,给予空间更多的体验。
环形坡道
1-1剖面图
屋顶花园
03.
成果及意义|Outcome
最终的效果还是很满意的,很多地方都达到我们自己的预期,无论是设计本身还是图纸的表达,我们还制作了1:100可揭开式的大模型,以及渲染视频。
最终成果
模型照片
04.
问与答|Q&A
Q:请问是如何决定作品主题的呢?灵感来源来自哪里?
A:一开始是学校出的课设题目,而我本身也是很喜欢旧城改造方面的主题,尤其是对于如何如何建保留当地文化并融入当地文化,特别感兴趣,我觉得如果一个建筑没有了在地性以及文化底蕴,它就是一个“无国籍”的人,以一个游客的视角来说就是无聊。
灵感来源主要是看到了嘉兴老建委驿站,屋顶一直从顶延续到地面的形式,当时看到就想到了我们场地的七米高差,也可以采用相同的解题手法。
早期草图
Q:这个项目设计作品中个人最满意的是哪里,做项目的时候有什么脑洞大开的地方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A:最满意的地方是这个坡道,坡道无论在室外还是室内都有很丰富的空间体验,在内部没有刻意去限制楼层,跟随着坡道,在不知不觉中就“更上一层楼”了。
脑洞大开的话应该就是想让老建筑“飞”起来吧,感觉这也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因为旧城改造感觉很多都是尽力去保留旧建筑的原本结构以及墙体,但是这个墙体却更多的起到了消极作用,于是我们想到可以重新定义墙体的方式,将不利于改善空间的部分都拆除掉了,让整个空间变得通透。
Q:对于场地研究和调研,还有信息搜集阶段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嘛?
A:场地调研真的特别重要,每个场地都有自己的“个性”,前期的调研可以让自己对于场地有了一定的认知,可以让自己的每个设计点站得住“脚”,而不是单纯地自说自话。前期调研我们首先分析了流线,找出场地流线的不足,然后去分析原有建筑与场地的关系,接着是调研场地以及周边的人群,这一套流程来其实就已经是在做设计了,我们认为前期的调研就是一草的一部分,让自己可以迸发出很多的灵感。
Q:通过该设计你想达到怎么样的一个目的?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打破常规的事情?
A:这个场地其实它有很多价值没有被发掘,尤其是在交通流线上,它可以成为一个“枢纽”,我们主要是想去发掘场地本身的价值,并加以利用,让场地能够通过我们的建筑,一改现在死气沉沉的姿态,还原以前熙熙攘攘的场景,可以在过去与未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设计中遇到的难题就是体块推敲的时候,由于我们也是第一次做改造项目,如何与旧建筑的体块进行有机的呼应是一道难题,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形体的美,主要还是要解决场地现有的问题,以及提供学生、教职工相应的空间与功能,尤其是左边的坡道,如何与架空层发生关系而不违和。在方案推进不了遇阻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大量查找案例,多去分析了别人类似地形的做法,总结了一套规律,于是我们削减了坡道冗杂的体块,让其更加干净,使坡道能够巧妙地搭接在旧建筑地上面,并且让流线可以连贯地从一层地面接到三层的接地层,又能上到屋面,让空间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在设计方面倒是没有上面打破常规的事情,倒是在图纸表达上,我们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我们这个项目,我们做了一张坡道剖透视的长海报,它是四张A0图纸宽的总合,也就是3364mm,当时展图的时候被称为清明上河图。
剖透视
Q:在整个项目中,都运用到了哪些设计工具呢?
A:在前期调研完,我们先是在纸上先画出我们的构想,然后在犀牛进行体块推敲,当体块确定下来后使用天正CAD勾画工图并继续用犀牛深化方案。渲染软件用的是D5渲染器,渲染完进PS进行二次处理,分析图由PS、AI进行绘制,最后将图纸放到ID进行排版出图。
坡道下院子
Q: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地方想要进一步深入的吗?
A: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们想在对于旧建筑的结构保留上,可以多深入一些,因为我们认为目前对于旧建筑的保留并没有做到很好,我们觉得可以考虑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以及去尝试不同的解法会带来怎么样的空间效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想去尝试的。当然建筑没有唯一的标准解法,不同人会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没有绝对好坏之分,这也是建筑的魅力之一吧。
第三层界面
最后再次感谢同学的精彩分享!
图文来源 :詹桑绮、张博宣
文中图纸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RAC报名咨询
RAC26/27fall留学申请报名ing
扫描识别下方客服二维码咨询详情
了解更多留学信息、院校资讯报名时间节点、
作品集、竞赛等相关内容,也可添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