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成席,无席不成事”的吃喝文化,在官场中根深蒂固。可是,有几位古代官员,始终坚守舌尖上的清廉,洁身自爱,一尘不染,清正廉明,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和镜鉴。
据《晏子春秋·外篇》记载:有一天,晏婴准备用餐,齐景公的使者来了,遂把饭菜一分为二,结果两人谁也没有吃饱。使者就将此事禀报了齐景公。齐景公不解地问道:“堂堂宰相怎么贫穷到这般境地呢?”于是,齐景公也到晏婴家,亲自考察他的生活状况。晏婴十分热情地接待了齐景公。不一会儿,饭菜就上桌了。不过,齐景公没有看到什么珍馐,也不见什么美味,主食就是脱去糠皮的小米,佐餐的是禽肉,还有五个鸡蛋、一盘炒苔菜。事后,齐景公派人给晏婴送去了很多钱,并特许他收一部分租税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可是,晏婴坚辞不受。晏婴管住了嘴的贪婪,管住了物质欲望的膨胀,终得三朝拜相,名垂青史。
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他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官员。有一次,“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羊续碍于颜面,不好当面谢绝下属(府丞),故“受而悬于庭”;下属也是聪明人,第二次送礼看到上回送的鱼已成为鱼干,自然就明白了上司的意思,只得惭愧而退。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
据《晋书·陆纳传》记述,陆纳从吴兴太守还朝后,先任太常,后升任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卫将军。一次,当时总领朝政的谢安要去拜访他,陆纳知道了没特别在意,也没刻意准备。而陆纳的侄子陆俶知道这事后,认为这是结交权贵的好机会。见叔叔没做什么准备,就自作主张,也没向叔叔打招呼,预先秘密安排好了丰盛的宴席。谢安到来后,陆纳只摆上茶水和水果招待他。这时,陆俶却突然将事先准备好的宴席摆了上来,“陈盛馔,珍馐毕具。”待客人离去后,陆纳大怒,非常严厉地对陆俶说,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你不给父辈脸上争光倒也罢了,却来玷污我俭素的名声。盛怒之中,责打了侄儿四十杖。陆纳一生“恪勤贞固,始终不渝”,口碑始终都是“贞厉绝俗”四字。
据《明史·轩輗传》载,正统五年(1440),政绩突出的轩輗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按察使,来到杭州。杭州素称富庶,历任官员大都铺张奢侈,讲求排场,轩輗的前任就是一个以奢靡闻名的官员。按察使是省级大员,又是主管全省刑法风宪的官吏,一举一动,影响甚大。轩輗深知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一改前任的作风。他一年四季皆穿一件摞满了补丁的青布长袍,在家中所食皆是素食。妻子跟着他不仅没有得到享受,反而还要亲自打水碾米,洗衣做饭,过着清苦的日子。他还与下属相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即使来了亲人故交,也只招待一顿便饭。在轩輗的带动下,浙江官场风气由奢入俭,一方大治。九年任满,回京之时,轩輗携带的全部行李只有一竹筐。明英宗听说了此事,特意召见轩輗,见面便问:“昔日浙江有值廉吏任满离职,行李只有一篾,是不是你呀?”“一簏廉吏”的名称由此传扬天下。
清朝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不但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而且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他为官早年,就立志要做一个“煮不出官味来”的清官。他家每天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羹。因此民间封他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豆腐汤”。他常说:“哪有不嚼菜根而能做百事的?”他带头不吃鸡,只在衙门后院种青菜吃。平时,他和子女都是穿由夫人纺织的布衣服,旧衣裳常是“棉絮飞出”。他的故居板门竹篱,简陋异常,去世时家里仅剩下八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老百姓夸奖汤斌:“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般苦,于世像人参汤那样补。”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喝的坚决不喝,才能守住舌尖上的廉洁,才能彻底杜绝“舌尖上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