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的第2319-1期文章
本文由知识自动化(zhishipai)授权转载,原文的标题为《林雪萍 | 并购是成长的唯一基因?丹纳赫帝国背后的并购哲学》。
并购是一把锋利的战略武器,可以让企业快速成长。然而企业也会面临业务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后冲力也会带来巨大的反噬作用。美国第二大科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公司丹纳赫,以其独特的并购策略,成为“资本实业化”的典范。作为一个以制造为基础的公司,毛利高达60%以上。而丹纳赫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它是一个通过并购实现自我换血,并彻底改变公司基因和行业属性的公司。
不在乎行业,只在乎现金流
毒辣的取舍
品牌只是现金流的工具
嫁接日本基因
中国复盘
这类多品牌矩阵加持资本运作的公司,是国内企业不太常见的一种形态。
广州工控集团从2019年开始,将原有的各个地方国企收拢其中。广州试图打造一个在广州汽车集团、广药集团之外的第三个千亿级以上的公司。它拥有不少的工业品牌资产,例如长沙山河智能挖掘机、广州万宝压缩机、北京鼎汉轨交装备零部件、江西孚能软包氢能电池。还有在稀有特种气体的小巨人广钢特气等。应该说,广州工控荟萃了一手好牌,品牌矩阵的集团军正在呼之欲出。
然而这种“先有孩子后有爹”的做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整合。这些企业的行业特点并不相同,而在各自领域又都是能踢能打的一方诸侯。如何将这些企业真正形成协同,解决形近神散的沙拉式组合,还需要寻找类似像丹纳赫商业系统DBS这样的精益理念,至少使得企业能够使用同一种商业语言。
中国最大的机械集团国机集团,也有一个庞大的机械装备王国。这里从农机设备,到重型装备,从工程机械到汽车甚至到无人机。这些业务的内在连接之魂,到底是什么,都需要探讨。
需要回答同样问题的在中国可以找到很多。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这个担负复兴中国机床使命的原本贸易型的公司,已经拥有了中国机床18罗汉的7个品牌。如何构成品牌矩阵,如何可以构成形散而神不散的业务组合。其实日本精益生产之魂,本来是最好的统一多品牌的工具。
通用技术集团和国机集团,都源自中国最早期的外贸业务。在打造类似韩国商社的过程中,逐渐注入了实业而越来越夯实了制造的根基。然而各个子公司的业务由于文化和业务的巨大差异性,也很容易陷入各自为政的局面。如果多元化业务既不关联,也没有统一基因贯彻其中,那么仅仅靠业务的堆积是很难形成系统合力的。
在业务的有机多元化的实践中,围绕能源与洁净的南京天加公司,蹚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天加围绕着商业空调制冷、电子半导体洁净室、生物质发电、低温余热发电等传热领域展开,手里也握有五六个国际品牌。在制冷领域跟美国制冷三大巨头如开利、特灵和约克(已被江森收购)对打,也是应对有余。这些国际化品牌在收购之后,很快就实现盈利。
这是中国少数难得的全球化品牌并购广泛成功的案例。这两年,天加非常注意向前后左右的扩展,包括布局上游福加控制器,还有零部件领域等,都显示了驾驭多品牌的多元化能力。而简单实用的工程师思维进行管理,穿透人性的模糊地带,也使得这些品牌能够实现自我驱动的力量,并且形成多元化的协同。
小记:持续去飞
在出售福迪威之后的三年,2019年丹纳赫将牙科业务以Envista 品牌分拆出去。而在2023年,丹纳赫再次将环境分析业务以Veralto分拆上市。这次又是9个品牌,涉及到50亿美元的总收入。与此同时它以近60亿美元收购抗体测试公司英国Abcam,而后者只有不到5亿美元的收入。这也使得它的收入看上去有所减少。然而收入对于丹纳赫并非最重要的。它用强大现金流来进行业务置换。每隔六年,丹纳赫似乎就会蜕皮一次。通过业务组合的新陈代谢,再次获得新的成长轨迹。而现在它正在聚焦在泛生命科学领域的近20个品牌上,覆盖了医学诊断、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这三大业务板块。
在银河系中距离地球大约1万光年的地方,有一个“恒星制造工厂”。它每年都不断创造新的恒星,给宇宙带来新的惊喜。而丹纳赫正是以这种旺盛的能量进行公司的吞吐,缔造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新的行业巨头。
做大,并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如果“做强”是指十足的现金流,那么它们应该更喜欢这个荣誉。而资本,则是实业企业家手里的玄武剑,锋利过人。
然而这背后,永远不变的是工业化思想精髓。企业有机多元化,资本实业化,可总结可传承的企业文化精髓,都是中国制造在并购中学习成长的主课。
作者简介
林雪萍:北京联讯动力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兼职教授
---The End---
欢迎扫码添加编辑微信号,加入行业交流群
欢迎点击关注
喜欢就一键三连,点赞,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