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下方“职场精英进阶”→ 点击“关注公众号 ”
编辑:Elita 排版:Elita 字数:1965字
你好呀,我是Elita。
开篇引言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
那天午休时,李姐穿了一件新买的风衣,特别洋气,搭配高跟鞋,走路自带风。王姐一看,就笑着问:“这件衣服多少钱啊?”
李姐特别大方:“不贵不贵,打完折才1980块!”
王姐一听,差点没把手里的保温杯摔了:“我的天,买一件风衣花两千?你疯了吧?”
李姐不紧不慢地喝了口咖啡,回了一句:“两千块怎么了?我穿着舒服,穿得高兴,值了!”
王姐可不乐意了:“值什么值?两千块我能买五件衣服,质量还不差!衣服穿来穿去不就那回事,花那么多钱,不觉得亏得慌?”
李姐笑了笑:“王姐,这就是咱俩的区别了。你看重‘性价比’,我看重‘心情好’。你觉得亏,我觉得值,这不挺好嘛?”
王姐摇摇头:“反正我这辈子没法理解你这种消费观。衣服又不是房子,不能升值,还不如省点钱买点实在的。”
我当时就坐在一边,听得津津有味。
这俩人的对话,简直像极了两种消费观的大碰撞:一个是“实用主义至上”,一个是“及时行乐主义”。你说谁对?
其实都对。但问题是,这两种观念的背后,藏着的可不仅仅是买衣服这点事。
两种消费观,本质是两种人生观
其实,王姐和李姐的消费观,说白了是她们人生态度的延伸。
王姐的消费观,是典型的“安全型”。她生活上特别有规划,工资一到手,第一件事就是存钱,剩下一点才会考虑日常开销。她常说:“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踏实。物质欲望太多,反而让人焦虑。”
她总会把钱花在“看得见”的地方,比如房贷、孩子的教育,甚至是养生产品。至于衣服,她觉得够用就行,没必要追求时髦。她的这份“节俭”,其实是为了追求一种安全感——不浪费,不冒险,钱握在手里,心里才踏实。
李姐却完全相反。她的消费观是“享受型”,信奉“人生苦短,活得开心才最重要”。她觉得,钱是用来提升生活质量的,赚那么辛苦,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吗?
所以,李姐买衣服从来不纠结价格,只要喜欢就买。她的衣柜里,春夏秋冬的衣服永远都“焕然一新”,但她的快乐也是显而易见的。她相信,花出去的钱会变成一种无形的“价值”,比如一件漂亮的衣服带来的自信,或者一场旅行留下的美好回忆。
用一句话概括:王姐追求“稳稳的幸福”,李姐追求“当下的快乐”。
谁对谁错?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王姐的消费观更“成熟”,毕竟花钱有计划,能省则省,是对家庭的负责;而李姐看起来有点“不理性”,总是冲动消费,似乎有点“败家娘们”的意思。
但你要真仔细想想,谁的消费观更合理,真不好说。
王姐的节俭虽然让她存下不少钱,但也确实让她错过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有一次公司年会,她穿了一件十年前的旧西装,虽然干净整洁,但和周围同事的精致打扮一对比,难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自己也开玩笑说:“我这衣服,估计比我们新来的实习生年纪都大。”
而李姐呢?虽然穿得光鲜亮丽,但也有过几次“月光”的窘境。去年家人生病住院,她一边忙着筹钱,一边感叹:“我真该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你看,这两种消费观各有优缺点,关键在于你怎么平衡自己的需求和能力。
你的消费观,藏着你的未来
其实,王姐和李姐的故事,值得每个打工人好好思考。
消费观从来不是简单的“花钱”问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如果你像王姐一样,一味地追求“实用性”,可能会错过一些生活的乐趣;但如果你像李姐一样,过于追求“及时行乐”,可能也会在某些关键时刻手足无措。
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是在两者之间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比如:
喜欢的衣服可以买,但要控制频率,别让信用卡账单压得喘不过气。存钱是必要的,但也别让自己过得太“委屈”,人生只有一次,该花的钱还是要花。
记住,消费观的背后,是你的选择权。
你愿意为了未来牺牲现在,还是愿意为了现在承担未来的风险?答案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你。
小英有话说
往期回顾
1.公司裁员拒绝赔我2w的赔偿金,我就举报了公司没交公积金!结果公司花20万补缴了全公司的公积金,同事们都给我转红包说谢谢
2.同事一个月请了三次丧假,结果领导说:你家亲戚死光了?然后同事就给了领导一耳光!我们上去拉偏架,最后领导被揍的鼻青脸肿,还降职调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