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什么热衷于科举?

文摘   文化   2024-11-09 19:01   浙江  

在1400多年前,隋朝开科举,唐朝把科举之风进一步扩大,唐太宗李世民看着鱼贯而入的考生,兴奋的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科举制在封建朝代地位非常高,几乎是寒门子弟走出阶级固化的唯一一条路。然而即便是屡试不中,也有很多人穷经皓首,为之奋斗一辈子,那么就证明科举不止是为了做官这一条路,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为了功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诗人孟郊写下了高中进士之后的欢畅心情。昨天还是普通老百姓,通过科举,就能够面见皇帝,获得官职,这种巨大的落差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在古代,生产力落后,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是挣扎温饱线上,然而一旦科举成功,就能够获得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这个也是最直接的因素。

2.为了家族

古代的参加科举,是一个家族的行为,类似于风险投资,供养家族里有学习天赋的人读书,若是科举金榜题名,对于一个家族而言,是非常大的荣耀,这个家族在当地的地位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古代地主或者富户若是无权,一样会被人欺负。太平天国的韦昌辉是客家富户,然而由于有钱无权,也备受欺压。而家族里有人中举,则相当于有了保护伞。

3.金钱

科举榜上有名后,获得官职就能够有俸禄,古代官员的俸禄也很可观,随着官位的提升,俸禄越高。且像和珅之流贪官,权势滔天,富可敌国。

4.秀才兜底

虽然说中状元,进士,举人比较难,靠中秀才的难度稍微低一些,而在古代,考中了秀才,就相当于现在的教师资格证,可以在地方开立私塾了,或者和人一起去办书院。(古代种田种地是非常辛苦的)教书先生虽非富贵,但是解决温饱还是没有问题。这也是说,即便不能入官,朝廷开科举的最直接的效果是把教育做成了产业,大量的失败者还能够当塾师,教导后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为了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努力参与科举,同时科举也能改变普通人的阶层。

如果大家喜欢小谱的文章,不要忘了【点赞】【分享】【在看】【留言】哦!您的支持和认可就是小谱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族谱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

日常祭拜缅怀

族谱网
族谱网(zupu.cn):寻根问祖、查谱修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