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气管拔管策略:有JAMA最新研究结果,也有干货总结

学术   2024-10-21 00:01   浙江  

这项名为“筛查频率与自主呼吸试验技术的随机临床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的筛查频率和自主呼吸试验(SBT)技术对重症患者成功拔管时间的影响。研究比较了两个主要因素:筛查频率(每日一次筛查与更频繁筛查)和SBT技术(压力支持SBT与T管SBT)。该研究的背景、方法、结果及结论总结如下:

背景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拔管时间的优化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自主呼吸试验(SBT)通常用于评估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是否有足够的自主呼吸能力,从而判断何时进行拔管。然而,SBT的最佳技术(如压力支持或T管)以及筛查频率(每日一次或更频繁)是否会影响拔管时间仍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些变量对成功拔管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纳入了在北美23个重症监护病房中机械通气超过24小时的重症患者。入选患者的基本要求包括能够进行自主呼吸触发呼吸机,并且吸入氧浓度≤70%,呼气末正压(PEEP)≤12 cm H₂O。研究共纳入了797名患者,平均年龄62.4岁,其中59.2%为男性。患者随机分配到四个组,分别是:

  1. 每日一次筛查+压力支持SBT

  2. 更频繁筛查+压力支持SBT

  3. 每日一次筛查+T管SBT

  4. 更频繁筛查+T管SBT

SBT持续30至120分钟,成功拔管定义为拔管后患者能够在无机械支持下自主呼吸至少48小时。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在筛查频率和SBT技术对成功拔管时间的影响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各组患者从开始试验到成功拔管的中位时间范围为2.0至3.9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频繁筛查结合压力支持SBT意外地延长了拔管时间,而每日一次筛查与T管SBT相比,使用压力支持SBT并未显著缩短拔管时间。

结论

本研究表明,对于机械通气超过24小时的重症患者,筛查频率(每日一次与更频繁)以及SBT技术(压力支持与T管)对成功拔管的时间无显著影响。然而,频繁筛查与压力支持SBT的结合可能会延长首次成功拔管的时间,这一意外发现提示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研究来优化拔管策略。

该研究为重症监护患者的拔管决策提供了新的依据,但仍需在具体临床应用中谨慎选择筛查频率和SBT技术

Burns KEAWong JRizvi L, et al. Frequency of Screening and 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Technique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09, 2024. doi:10.1001/jama.2024.20631

作为一名重症主治医师,我会结合该研究结果以及现有的临床指南来综合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拔除气管插管。在考虑拔管的决策过程中,评估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和整体稳定性是关键。基于该随机临床试验的发现和常规实践,我的决策流程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评估

  • 自主呼吸试验(SBT):我会通过SBT来测试患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自主呼吸能力。该研究中使用了两种常见的SBT技术(压力支持和T管),但研究结果显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大。因此,在临床中,我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SBT技术,比如在有部分呼吸支持的情况下使用压力支持SBT,或使用T管进行无呼吸支持的测试。

  • 筛查频率:研究显示,每日一次与更频繁的筛查对成功拔管时间无显著影响。因此,我倾向于遵循每日一次的筛查频率,以减少频繁测试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压力,同时优化护理流程。

2. 氧合状态与呼吸系统的稳定性

在决定是否拔管前,确保患者的氧合状态稳定是至关重要的。我会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等指标来判断呼吸系统是否稳定。如果患者的氧合水平可以在较低的吸入氧浓度下维持,且呼吸频率适中,说明其有足够的呼吸储备,适合进行拔管。

3. 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也是决定拔管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虽然集中在自主呼吸能力评估,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会确保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稳定的范围内。如果患者正在使用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拔管的风险较高,此时不宜贸然拔管。

4. 其他影响因素

  • 神经功能评估:患者需要具有足够的意识水平来保护气道。意识状态较差的患者可能无法有效咳嗽或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这将增加拔管后的并发症风险。

  • 气道分泌物的处理能力:拔管后,患者应能清除气道分泌物,若患者有大量分泌物且咳嗽反射较弱,则不适合拔管。

5. 个体化决策

虽然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自主呼吸能力、血流动力学、氧合水平、神经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并与护理团队共同制定拔管计划。即便压力支持SBT和T管SBT在时间上无显著差异,我仍会根据患者的舒适度和实际表现选择合适的试验方式。

总结

结合该研究的结果与常规的临床实践,我会在评估患者自主呼吸能力的基础上,合理选择SBT技术,并进行每日一次的筛查,确保患者的氧合、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均在稳定状态下进行拔管。重要的是,临床决策应个体化,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征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拔管后并发症的风险


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SBT)是用于评估重症患者是否能从机械通气中成功脱机(拔管)的重要步骤。SBT的目的是测试患者在较少或没有机械支持的情况下,是否具有足够的自主呼吸能力。SBT通常用于判断患者是否可以独立呼吸,并减少拔管后呼吸衰竭的风险。下面是SBT的详细做法:

1. 评估适应症

进行SBT前,患者必须达到以下基本标准:

  • 呼吸系统稳定,氧合情况良好(例如:吸入氧浓度≤50%,PaO₂/FiO₂≥150-200)。

  •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少量或没有血管活性药物支持。

  • 无明显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

  • 意识状态较好,有能力咳嗽或清除分泌物。

  • 机械通气时间超过24小时,并且患者自主触发呼吸机。

2. SBT的常见方法

根据设备和临床情况,SBT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施:

1) T管试验(T-piece trial)

  • 方法:将患者与呼吸机断开,连接到T管设备,仅给予氧气支持,完全依赖患者的自主呼吸。

  • 优点:T管试验模拟拔管后的实际呼吸情况,能更好地评估患者是否能够独立维持呼吸。

  • 缺点:对患者的呼吸储备要求较高,较弱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

2) 压力支持通气试验(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

  • 方法:给予患者一个较低的压力支持(通常为5-8 cmH₂O),通过减少机械支持来测试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

  • 优点:适合较弱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有部分自主呼吸但需要一些支持的患者。

  • 缺点:可能无法充分模拟拔管后的情况,因为仍有机械支持。

3)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试验(SIMV SBT)

  • 方法:逐步减少SIMV中的呼吸频率,使得患者的自主呼吸比例逐渐增加,最后测试完全自主呼吸。

  • 优点:对患者压力较小,逐步过渡到自主呼吸。

  • 缺点:较为复杂,通常用于逐步减少呼吸机依赖。

3. SBT的持续时间

  • SBT的持续时间通常为30至120分钟,大部分文献支持至少30分钟的评估时间。时间过短可能无法充分评估患者的耐受能力,过长则可能增加患者的疲劳和风险。

4. SBT中的监测指标

在SBT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呼吸功能:

  • 呼吸频率:通常希望患者的呼吸频率维持在12-30次/分钟之间。

  • 血氧饱和度(SpO₂):维持在92%以上。

  • 心率:监测是否有心动过速或其他异常心律变化。

  • 动脉血气:监测PaCO₂的变化,评估通气情况。

  • 呼吸功效:如呼吸窘迫、使用辅肌、胸腹反向运动等迹象。

5. SBT失败标准

如果患者在SBT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试验应中止,视为失败:

  • 呼吸频率>35次/分钟,持续5分钟以上。

  • SpO₂降至<88%。

  • 明显的呼吸窘迫、呼吸肌疲劳或使用辅助呼吸肌。

  • 收缩压<90 mmHg或>180 mmHg,或出现心动过速(心率>140次/分钟)。

  • 恶化的意识水平或无法配合。

6. SBT后的决策

SBT成功的患者应能自主呼吸至少30分钟,并维持良好的氧合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如果患者成功通过SBT且满足以下条件,可以考虑拔管:

  • 无明显呼吸窘迫。

  • 氧合和通气指标正常(如:PaO₂/FiO₂>150-200,PaCO₂稳定)。

  • 意识状态清醒或足够清醒以保护气道。

  • 能有效咳嗽并清除分泌物。

如果SBT失败,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重新优化镇静、治疗潜在的心肺问题、或给予更多的时间进行康复后再尝试。

7. 拔管后的观察

拔管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气道保护能力,特别是在头2小时内是否出现呼吸窘迫或低氧血症。必要时可以使用无创通气或持续氧疗支持。

总结

SBT是评估患者拔管前自主呼吸能力的关键步骤,其实施方法包括T管试验和压力支持试验等。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灵活调整,并确保在SBT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呼吸状态。SBT成功后,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决定是否拔管


EMCrit
急危重症权威指南,综述。最新研究进展。招募临床研究分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