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同学们对中国古代货币的认识,感受古代货币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11月17日上午,恩平市博物馆举办了“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历史课本中的文物故事”系列讲座第五讲——从“钱”看历史,共有30名同学聆听了讲座。
讲座现场
首先,宣教老师从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进行讲述,从货币的样式、图案等方面介绍了夏商时期的实物货币——天然“贝”,其后各种不同形制与质地的仿贝类钱币:骨贝、玉贝、铜贝,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体系: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并向同学们讲述了各种货币的使用范围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接着,宣教老师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逐一介绍了半两钱(秦)、五铢钱(汉)、开元通宝(唐)、交子(宋)、银元宝(明清),以及民国各时期的银币等。同时指出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分别是由自然货币向人工铸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的演变、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每一次的演变都在经济发展和货币流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宣教老师介绍了钱文的三种读法:第一种为直读或顺读(自上而下或自右而左);第二种为横读(先左后右或者先右后左);第三种为回读或旋读(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顺序)。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纷纷表示对我国绚丽多彩的货币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方圆的乾坤中感知朝代的兴亡更迭,明晰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恩平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梁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