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演员马文涛:一生为百姓唱好戏

政务   2024-09-03 21:36   陕西  

新用户点击“榆阳宣传”即可关注

秦腔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颂着西北人民耿直爽朗的性格。近年来,秦腔青年演员在前辈艺术家的带领下,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榆阳区文工团副团长马文涛正是其中一员。他凭着多年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艺术功底,在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为榆阳秦腔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戏曲艺术民间走,送戏送到大门口。百姓的喜爱是戏曲传承最肥沃的土壤。近日,在鱼河峁付家畔村,早早就有戏迷自带小板凳等在戏台下,这天是榆阳区文工团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的日子。晨光微露时,榆阳区文工团的后台已是一片忙碌,马文涛身着朴素的练功服,正对着镜子一丝不苟地描绘着即将成为薛丁山的面容。精致的妆容,加上层层叠加的戏服,马文涛逐渐褪去了日常的平凡,转而化身为舞台上那个威武不凡的薛丁山。当他穿上那身专为《三请樊梨花》定制的戏服时,整个人更加挺拔而有力。他深知,一旦登台,自己就不再是简单的个体,而是秦腔艺术传承的使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秋后的高温下,他依然完美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凝聚着他对秦腔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我是榆阳区文工团第一届学生,到现在大概有20多年了。小的时候经常赶庙会听秦腔,慢慢就越来越喜欢了,从14岁开始学艺到现在,从和师傅学习,到把它表演精致,还要再传承下去,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把更好的角色、更好的作品呈现给每一位观众。马文涛说。

40岁的马文涛清楚记得五岁那年坐在父亲肩上看秦腔的情景。从记事起,他就喜欢秦腔,哪里唱大戏,儿时的马文涛和小伙伴们便赶到哪里,穿过层层人群,钻到后台,透过门帘的缝隙看演员们化妆。1998年,14岁的马文涛加入了榆阳区文艺工作团培训班,从此踏上了秦腔表演这条充满无限挑战的道路。从跑龙套到担纲主演,马文涛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逐步成长为文工团的中坚力量。他的戏路宽阔,文武不挡,生丑皆能,在《三请樊梨花》《忠义图》《反西凉》等多部剧目中塑造了近百个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喜爱。20多年来,马文涛常常体悟前辈艺术家们“多读书、做好人、演好戏”的谆谆教导,他慢慢品咂出其中的道理:“演员,拼搏一生,最终拼的是文化;演一辈子,最后演的是自己。”

就在一个多月前,马文涛同为秦腔戏曲演员的妻子张苗利,被确诊为淋巴瘤并进行了手术,但是面对近期惠民下乡演出的繁重任务,作为业务副团长的马文涛只得在妻子做完手术后匆匆离开家,继续带领全团演员奔赴下乡演出的舞台,而这一演,就是连续的四十多场。

马团长的爱人也是我们团的1号演员,今年做了手术,手术台刚出来,马团长就带队下乡。在当今的艺人里他这样敬业态度很难得,让我们全团都感动。榆阳区文工团团长孙长贤说。

灯光渐暗,音乐渐起,在一个个或宏大或简陋的舞台上,始终不变的是马文涛执着认真唱演的身影,在光鲜亮丽的角色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马文涛在24年的从艺道路上无数的艰辛、泪水和汗水。他的故事,是对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每一位坚守在传统文化传承道路上的艺术工作者的致敬。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马文涛会继续弘扬优良传统,扎根火热生活,一辈子为百姓唱好戏。

记者:贾赟 李敏尧 报道



编辑:谢安发  美编:叶苗
责编:尚     杜   欣
审核:马志恒
编审:榆阳区融媒体中心

榆阳区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解读最新政策 关注榆阳发展
聆听百姓心声 讲述榆阳故事



榆阳宣传新闻热线:0912-3455444
欢迎投稿至邮箱:1822030801@qq.com

榆阳宣传
榆阳新闻、文明创建、理论教育等宣传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