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李步云法学奖答谢词
韩大元
(2024年10月26日,杭州)
张文显老师、各位委员、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参加2024年“李步云法学奖”颁奖典礼。首先,感谢“李步云法学奖”评奖委员会授予我这一崇高的荣誉,感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感谢各位评奖委员会委员对我的信任与鼓励,感谢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郑淑娜会长以及各位同仁一直以来的支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我学术研究提供的各种便利。此时此刻,特别感谢李步云先生对我个人学术成长的指导与支持,他为我们学人诠释了什么是学者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做一名受人尊重的学者,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讲真话、追求真理的伟大法学家的信念与矢志不渝的坚守。
当我得知自己获评2024年“李步云法学奖”的消息时,内心既充满感激,又深感受之有愧。感激的是,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共同纲领》颁布75周年,也是1954年《宪法》颁布70周年。在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又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诞生地杭州获此殊荣,对一名宪法学人来说,是非常难忘的。我深知,我的学术研究、学术贡献和影响力等,离享有盛名的“李步云法学奖”,与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学界前辈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不少比我更优秀的学者。评奖委员会授予我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与鞭策,也是对全体宪法学者研究工作的肯定与支持。我会与各位同仁一道,继续在宪法学研究上尽自己的责任,弘扬李步云先生的法学思想。
我虽不是李步云先生直接指导的学生,但他对我学术成长的影响是至深的,他的法学思想一直伴随我的学术发展。1980年9月我上大学时,八二宪法的修改工作刚刚开始。大学二年级时,寄托人们美好期待的八二宪法正式颁布,国家发展与宪法成为法科学生们特别关注的话题。当时,先生撰写的《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等文章感染了我们这一代人。1984年我开始读研究生时,先生写的《新宪法简论》《法制、民主、自由》等作品,给我们追求学术理想的年轻人思考八二宪法秩序下的人权与法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自198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以来,在李步云等老一辈法学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从事了37年的宪法学教学与研究,其间有不少感悟和体会。每当我在教学研究中遇到问题或者困惑时,李步云先生在法哲学与法理学、人权、中国宪法与比较宪法等领域的思想和方法论,都会给予我新的动力。
在中国法学界,李步云先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深受同仁爱戴。作为新中国法学思想解放的旗手,作为中国法治实践的重要开拓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为我们树立了受人尊敬的法学家的典范。李步云法学是内涵丰富的知识体系,包含法理学、人权、宪法学、法哲学等广泛的领域。他是一位以人权哲学为基础,打通法哲学、法理学与宪法学的学术大师。去年,在“李步云先生九十华诞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我谈过“作为宪法学家的李步云先生的法学思想”。在我心目中,李步云先生是一位致力于宪法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宪法学家,他对宪法学理论的贡献在于将人权价值嵌入宪法学体系,并在宪法学基础理论、宪法比较研究、宪法解释与宪法哲学等领域提出了富有创新的学术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李步云先生以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探寻宪法发展的中国逻辑与方法。他撰写的以宪法为主题的著作有十多部,论文数十篇。1978年发表的、被誉为改革开放后法学界思想解放第一篇论文的《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979年发表的《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等文章,以敏锐的学术眼光,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传递了宪法蕴含的自由、正义与平等价值。他最早出版的书就是宪法学著作,比如1984年的《新宪法简论》等。自1991年以来,基于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李步云先生带领课题组系统研究比较宪法,出版了三本《宪法比较研究文集》,并主编了超过1000页篇幅的《宪法比较研究》一书。可以说,李步云先生的宪法比较研究拓展了中国比较宪法学的领域,让世界看到了变革中的中国宪法实践。
在李步云先生提出的宪法学框架中,民主、法治、人权、宪法至上构成了立宪主义的四要素。在宪法解释研究中,李步云先生深入研究了公民、人民、罪犯等概念,认为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罪犯仍然是公民,突破了长久的思想误区。在我国宪法制度构建中,李步云先生从制衡视角出发,认为我国应当构建以违宪审查(合宪性审查)为主要内容的宪法监督制度。在宪法学范式中,李步云先生将人权引入宪法学体系,推进了人权宪法学的学术进程,构建了系统的人权理论范式与方法论。他撰写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人权论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权法学》,推动设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积极促进我国的人权研究和人权教育事业。
在李步云先生等老一辈法学家精神的感召下,我始终铭记作为学者的责任,始终对中国法治的未来充满着期待。在历史、文本、解释与实践中探寻中国宪法的基因,是我的学术追求,也是一种学术感悟。我们生活在充满挑战与不确定的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正考验着人类的宪法文明。在世界体系中寻求中国宪法的历史定位,以宪法力量将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以追求人的尊严与价值作为宪法学不懈的精神动力,不断发挥和增强宪法的稳预期功能,乃是我和我们这一代宪法学者应当秉承的学术使命。
2001年4月,我曾有幸陪同李步云先生参加日本北海道大学举办的“中日韩法律文化比较学术研讨会”。在5天的学术访问中,我近距离与李先生接触,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位中国学者的爱国情怀、专业精神与坦诚宽容的学术风度。他关心年轻人的学术成长,平易近人,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倡导学术民主。参加本次颁奖仪式前,我专程拜访了李步云先生,向他汇报我的近况,并当面向他表示感谢。因先生年事已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长时间深入交流学术问题,但他仍然关心国家法治和宪法发展,并关心我的工作情况,令我特别感动。从交谈中,我深刻感受到先生对中国法治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去年参加李步云先生九十华诞志庆时,先生说自己也只是伟大时代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学术是他的生命,他将继续为我们的伟大时代贡献力量。他说,在法治发展方面,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提倡依法治国;二是提倡保障人权。如今,“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人权”都已写入庄严的宪法典。生命不息,学术不止,贡献也不止,这是先生这一辈人所饱含的拳拳之心和爱国之志,需要后辈学人一生学习。
作为李步云法学奖的获奖者,我会向以李步云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法学家学习,坚守宪法学者的尊严、使命与责任,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良知,做一名像李步云先生那样受人尊敬的学者。
最后,衷心祝愿敬爱的李步云先生健康长寿!向王秀燕师母表示崇高的敬意!谢谢大家!
来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明德公法”。转引转载请注明出处。
✦
*来源:
本文转自公众号“明德公法”。转引转载请注明出处。
✦
✦
公众号编辑 | 刘梦阳
公众号责任编辑 | 刘栋阳、林澍
审核 | 张震
微信公众号
xzbm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