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身边事||你知道校史剧《大师游寿》中提到了哪些文物知识吗?

教育   2024-09-06 17:23   黑龙江  

文博魅力






导语:近日,由哈尔滨师范大学推出的原创校史剧《大师游寿》在江北校区科学会堂进行汇演。这场跨越时空的精彩演绎,描述了在60年代那个动荡的岁月,我校历史学院建院初期,时任我校历史系教师的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书法家游寿先生从教为学,守宝为国的艰辛历程,她面对无知而懵懂的青年学生,耐心讲解,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来感化学生,使青年们转变为历史文物的守护者,懂得把民族和国家的大义放在生命的首位。

  剧中编剧运用文物为线索串起起游寿先生近半个世纪的回忆,而许多文物知识也成为同学们观剧的兴趣所在


       普贤菩萨像      








普贤菩萨画像,描绘在落花飞舞之下骑乘着白象的普贤菩萨像,乃平安时代后期佛画的代表作品。在佛教文化中普贤菩萨是智慧与行为的化身,被誉为行愿第一,代表着广大的慈悲与无尽的智慧。






      拓片     





拓片虽然是一张薄薄的纸片,但它的价值可不一般,是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拓片的制作过程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

      鼎      







鼎,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

自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延续几千余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器具。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散氏盘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为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上面的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

记述的是夨人与散氏之间的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浇铸而成。铸造背景与商代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制度紧密相连,鼎上刻有精细的饕餮纹,展示了我国商代青铜文化的辉煌成就。






      猛犸象牙     





猛犸象牙,主要存在于冰河时期。猛犸的骨头中,特别是作为象牙的我,无论对于科研领域还是收藏领域来说,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北京猿人头骨      





”北京猿人头骨“被发现于1929年冬天,那时考古学家开始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挖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头盖骨,  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头盖骨,后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属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及化石的发现,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大事。





     龟甲     





龟甲,它有许多功能和用途,主要包括工具功能,护臂功能,甲囊功能,占卜功能和响器功能。

龟甲的用途和功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技术水平。古物龟甲的发现不仅提供了关于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宝贵信息,也揭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利用方式。

        







盨出现在西周中期,是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它有椭圆的外形,很像簋,但开口更窄,有鼓鼓的腹部,两旁有兽耳或附耳,下面有圈足或四足。盖子也可以用来放东西,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



END

封面设计:李晴

本期编辑:李晴

监制:教师工作部师德师风建设科

哈尔滨师大报
《哈尔滨师大报》官方平台,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最具权威的官方校媒。该平台依托于校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哈尔滨师大报》,为您推送即时新鲜的校园新闻、热点评论、人物专访、校报摘选,立足哈师大校园,为广大师生服务,做有态度、有影响力的校园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