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70年代头号小生,险些失明!晚年竟温饱艰难,如今已离开我们5年

美体   2024-09-27 03:40   浙江  
戳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哟!
⊙版权声明: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一、暮年孤苦:曾红极一时的银幕硬汉竟活到温饱艰难

2019年1月的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74岁高龄的张连文侧卧在北京一间阴暗简陋的出租屋内。他那曾红极一时的英俊面容已经布满了苍老的皱纹,眼神黯淡无光,身体单薄颓废。

屋内陈设破旧简陋,除了一台旧电视机,几乎再无其他家具陪伴。窗外的雨声将他的心情浸润得更加沉郁惆怅。

张连文辗转反侧,神色哀戚悲伤。一个月前,他骑着电动车去办理赴港参加活动的通行证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在地,从此右手残疾无法自理。

年过七旬的他,曾几度意识模糊,家人为他操碎了心。如今伤势好转,却时常被过往的荣光和现实的颓况反差所折磨。

再过几天就是他的生日了,这可能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作为70年代炙手可热的"头号小生",他曾在一众农村题材和工业题材的影片中,如《艳阳天》《创业》等塑造出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银幕形象。

当年被誉为"银幕硬汉"的他,英姿飒爽、扎实朴实、精神昂扬,曾赢得无数观众的喜爱与推崇。

然而如今,这位曾经的老艺术家却过着门难迈、温饱艰难的晚年。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支付他高昂的医药费,只能靠儿子张旭周济度日。

为了维持生计,他偶尔还写些字挣点外快,却已很少有机会重新站上自己最钟爱的舞台了。对于这位曾经的荧屏硬汉来说,暮年生活的孤苦遭遇,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二、巅峰光环:70年代大银幕英雄形象至高无上
那些年,中国电影产业并不如今日这般繁荣,一年能拍出来的影片屈指可数。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张连文依然熠熠生辉,凭借传神的演技和扎实的劳动者形象,成为无人能及的"头号小生"。

1973年,长春影视城在重拍农村生活题材的影片《艳阳天》时,张连文出演了男主角萧长春一角,一炮而红。

他身高体壮、相貌英俊,最重要的是充满着朴实劲爽的农民气息。在导演林农的细心雕琢下,张连文将那个正直勇敢、满怀热血的青年农民形象诠释得栩栩如生。

直白豪迈的台词加上出口成章的肢体语言,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从地里走出来的知心好兄弟。

仅一年后,张连文又在《创业》中饰演石油工人周挺杉一角,再攀事业高峰。为了将那个高大刚毅的"铁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亲自前往大庆油田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在铁人纪念馆潜心钻研角色内核。

拍摄特写镜头时,他更是咬牙直视强光,导致多年后视力渐渐模糊。而那场周挺杉与工友在水泥浆中肉搏激战的戏码,则是张连文全情投入、毫不吝啬的杰作代表。

1976年,张连文将自己的"工农兵"艺术形象推向顶峰,在《沸腾的群山》中出色塑造了焦昆这一角色。他通过朴实无华却扎实有力的演技,赢得了无数普通观众的共鸣与喜爱。

观众们看到,荧屏上的焦昆就像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热血青年,勇于追求理想、敢于拼搏奋斗。

短短数年间,张连文便演遍了"工农兵"的典型形象,将这一朴素的劳动者群体艺术化,在荧屏上树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观众们无不为之疯狂,把他当成偶像来崇拜。这要归功于张连文沉浸式的钻研和全身心的投入表演。可以说,他是真正将"工农兵"的精神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无数人的共鸣与喜爱。

三、曲终人散:80年代新星崛起 渐被观众淡忘

随着80年代的来临,张连文的荣光开始渐渐黯淡。一大批新生代实力派演员开始在荧屏上崭露头角,夺去了不少原本属于他的资源和关注度。

那几年,张连文虽然也曾参与过《婚礼》《敌营十八年》等一些制作,但都未曾掀起太大的热浪。《婚礼》上映时评价平平,并未让他攫取更多的人气;而《敌营十八年》虽然播出时备受关注,却因为当时中央电视台刚起步,评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未能给予张连文应有的肯定。

更多时候,这位演艺生涯已逾40载的资深老戏骨,只能在一些中小制作中客串配角。尽管他依然保持着认真专注的工作态度,但新时代的艺术家大潮已然兴起,无情地冲刷着他们这些老戏骨的生存空间。

人老珠黄的张连文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每个人的荣光不过是昙花一现的阶段性存在,保持平常心才是最重要的。

"尽管他也曾期望能有资格角逐新时期的重量级影视作品,但更多时候,他只是在试图努力适应新时代审美的狂野变迁和表演方式的革新。

年龄的增长和新人的不断涌现,无情地剥夺了张连文继续成为荧屏英雄的机会。这位曾经的"头号小生"就这样被观众遗忘在银幕之外,只能极其偶尔地在某个小角色中现身片刻,令人扼腕叹息。

四、失之东隅 再造辉煌景象几何
说来可惜,在1980年举办的百花奖第三届评选中,张连文虽然带着两部作品《巨澜》和《婚礼》前来参赛,但最终都与奖项擦肩而过。

当年的参评作品范围之广,远超张连文的预期。几乎是举国上下所有影片中的男主角全部参与了这场角逐,竞争异常激烈。

最终,年度影帝最高荣誉花落《泪痕》中饰演朱克实的李仁堂,而张连文的名字,甚至连人气奖的候选都排除在外。

这一结果,无疑昭示着属于张连文的经典时代已经彻底远去。曾经那个,可以凭惊艳演绎"工农兵"群体形象从而赢得大众狂热拥护的年代,已经不复存在。

一位影评人如此评论道:"论形象,张连文是70年代银幕上男一号的代表人物,阳刚俊朗、英气逼人;论作品,《艳阳天》《创业》等脍炙人口;论演技,他也能随时代变迁而作出改变,注重细节和生活化的呈现。

只可惜他生逢一个不太追求个人荣誉的时代,等到各种奖项林立之时,他却渐渐'沉没'了。

的确,作为一位艺术家,最大的期望莫过于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塑造出永世难忘的经典影视形象,永远留存在普罗大众的记忆之中。

从这个层面而言,我们是否都应该为张连文投上一张最佳男演员的选票呢?这无疑将成为对他们这一代演员们最应得的肯定和致敬。

死后方知"英雄"本色,生前却常被世人冷落,这种遭遇对于张连文这样的老戏骨来说,着实残酷无情。

五、投身事业 艺海浪迹数十年

追溯张连文的艺术生涯,源远流长,可谓浪迹艺海数十载。

1949年,张连文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15岁起,他就随同村里的文工团在全村巡回演出,接受了系统的戏剧表演训练。

1965年,张连文加入了山西省话剧团,正式开启了他的职业演员生涯。

在话剧团期间,张连文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他头一个戏就是出演话剧《艳阳天》中的男主角萧长春。通过对这个质朴纯良的农民形象的钻研和体现,他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表演技巧,为日后大银幕成名奠定了基础。

1973年,张连文终于凭借电影《艳阳天》中出色的表现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此后他又几乎包办了所有"工农兵"群体形象的银幕代言人,在《创业》《沸腾的群山》等影片中可谓是傲视群雄。

可以说,如果没有话剧舞台的多年摸爬滚打,就没有后来张连文登顶荧屏的崭露头角。正是那些对人物理解、艺术追求的执着钻研,让他后来的表演总能直击人心,感染全场。

不过,付出是有代价的。为了将银幕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张连文可谓是捐躯般地拼尽全力。比如在拍摄《创业》中的水泥浆浇筑戏份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在伤痕累累中打拼出了令人动容的经典画面。

正是这种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才赢得了观众们的由衷喜爱。
点个在看,支持我们↓↓↓

舞蹈台
科学跳舞、快乐跳舞、健康跳舞、幸福跳舞,这里有80万舞蹈爱好者与您相约,这里有丰富的知识与您分享,让我们共同享受这一刻,沉浸在美妙的舞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