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恩平市博物馆开展了“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历史课本中的文物故事”系列讲座第四讲“古代青铜兵器”,30名同学在宣教老师梁柳婵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古代青铜兵器的魅力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意义。
讲座现场
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冷兵器有哪些呢?宣教老师以剑、戈、矛、钺等几种战国时期常见的兵器为主,从装饰、造型、功能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兵器的使用与发展,还有各种兵器的成语和故事,让同学们了解兵器的使用方法,感受每一件兵器承载着当时的科技水平、文化特色和军事战略。
讲座现场
宣教老师还为同学们讲解了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曾留下的一条关于魏国武卒选拔的记录,使得同学们将曾伴随将士们出生入死的神兵利器串联起来,感受历史,穿越时空,一睹金戈铁马、大争之世的战国时代。
《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译文:魏国征召武卒,要依照一定的法度进行选拔:需要士卒披挂着胸甲背甲肩甲等三部分的重型装甲,手持拉力达十二石(约合今两百余斤)的重弩,背上背着装满五十支弩箭的箭囊,再挂上短戈,同时还需戴上防护严密的头盔,腰佩近战的宝剑,携带三天的粮食,这样的重负下要能够顶着中午的烈日行军百里(约合今三十余公里)。
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本对古代兵器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通过讲座真正感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古往今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首先应用于军兵之事,兵械之器也是一个国家军事科学和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忘战必危的警训,必须牢牢记在心中。
来源:恩平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梁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