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华:50年婚姻催人泪下,老伴离世后,她的晚年生活怎样

文化   2025-01-02 17:00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女高音歌唱家邓玉华唱起《映山红》,还是会勾起人们尘封的记忆。

将《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上》《情深谊长》《革命熔炉火最红》等经典歌曲传到千家万户。
邓玉华不仅唱出了人民的心声,还将这些时代的旋律唱到了海外疆域。
16岁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成为首都舞台上年龄最小的独唱演员。
一唱就是几十年,一生获奖无数。
可当被问及人生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她没有说自己事业上的任何一次闪光时刻。
而是面带微笑说“我很幸运,能和我丈夫有一段长达50年的恩爱感情”。

在最好的年华嫁给冯宗师,被这个男人提着耳朵激励过,打着手心教训过。
可他就是有魔力,能让邓玉华死心塌地,深爱不疑。
几十年过去了,大红大紫过的邓玉华归于平静,她如今的生活是否一如往常般美满?
看一看老一辈歌唱家的爱情,也许真的就像他们的歌,隽永流传……
01
1942年出生在北京的邓玉华有位“戏痴”爷爷。
旧茶馆、老戏院,宅门前,只要有曲儿,精神抖擞的小老头必定抱起孙女拔脚而去。
看着爷爷摇头晃脑,邓玉华有样学样。
不到5岁就能唱上两段,喜出望外的爷爷逼着儿子四处找门道,将孙女送去学了音乐。

10岁考入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嗓音条件突出,可塑性强。
邓玉华受到老师的青睐,进步飞快,先是合唱中的领唱,再到个人独唱。
小小年纪就站上不小舞台,邓玉华的音乐之路开启得又早又美妙。
1959年,16岁的女孩考进中国煤矿文工团。
而报考之前还发生过一段有趣的插曲。
邓家的邻居阿姨是在文工团工作,听多了小姑娘的歌声,觉得唱得真好。
她便为单位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
一天下班回来找到邓玉华,她直接开口:“你知道煤矿文工团吗?想不想来?”
谁知道小姑娘眼里只有好奇:“不知道,是挖煤摇煤球的地方吗?”
阿姨哈哈大笑:“是为挖煤工人服务的,有点辛苦,会全国各地去跑。”
邓玉华也很直接:“那这个文工团能唱歌的地方?能唱我就去!”
就这样,在团里的考试中,阿姨递上了邓玉华的信息。
而这一进入,小姑娘不仅事业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感情上也有了好的归宿。
邓玉华的长相与性格稍显不符。
容貌端庄秀丽,性子爽利又豪气。再加上满是青春活力,身材高挑,歌唱实力强。
样样都长在男生的审美上,团里的小伙自然起了心思。

还不到20岁时有不少人在身旁殷勤附和,可那时候邓玉华年纪小,没想过要恋爱。
等到20岁了,登上的舞台越来越多,身上的光芒越来越亮,追求邓玉华的人反而少了不少。
“团里一枝花”形单影只,开始对爱情有所憧憬的女孩身边渐渐只剩下帅小伙冯宗师。
冯宗师比邓玉华大两岁,外形很好,是团里的男高音,两人经常合唱、演出。
没有小心翼翼的表白,点灯熬蜡地写情书,就连日常的交流都十分克制有礼。
冯宗师的喜欢都表现两人相处中的日常小事里。

比如邓玉华的杯子里永远有热水,水温刚合适时,冯宗师就会委婉提醒对方润润嗓子。
比如下基层演出,他永远多准备一份日用品,防止大大咧咧的邓玉华没带时着急。
再比如演出中出现失误,冯宗师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揽责,替邓玉华撇清干系……
甜言蜜语只能迷惑一时,实打实为心上人做的事最直击人心。
感受深了,邓玉华自然心中感动。
于是回家向父母说了单位里的这么个人,和他做的那些细心事。
可冯宗师是河北农村人,祖上三代贫农,家庭条件不好。
邓家妈妈愁眉苦脸,生怕女儿一个“襄王有意,神女有情”跟对方好了。
到时候男方回老家,女儿跟去的话万一落得个孤立无援,生活也不见得会好。
在母亲半是警告半是劝告下,邓玉华难过地疏远了冯宗师。
觉察出了心上人的态度,冯宗师没有纠缠,可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于是申请调往了空政歌舞团。
这边人一走,那边的邓玉华就觉得心神不宁。
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深陷其中,原来冯宗师的影子已经融进了自己生活的角角落落。
02
20岁的女孩不知道该怎么挽回。
于是她默默起誓,如果两人还能相遇,如果两人都没结婚,她就主动表白。
好在上天见不得有情人不成眷属。
60年代初邓玉华灌制了唱片,受到不少人的关注。
而1964年,为祖国庆生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大会堂首演。
以编导陈亚丁、周巍峙,作曲家时乐蒙,指挥家严良堃,舞编查烈为首的29人领导。
参与演出者超过3000人,22岁的邓玉华就是其中之一。
与唱响《农友歌》的王昆,送上《赞歌》的胡松华,演绎《南泥湾》的郭兰英一样登台独唱。
邓玉华扮做彝族姑娘,将《情深谊长》唱响大江南北。
1965年,八一制片厂导演任旭东拍摄电影《地道战》。

傅庚辰为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选定的两位歌唱家都被事情绊住了脚。
发愁之际另一位导演黄宝善推荐初露头角的邓玉华。
23岁的女孩开嗓一曲,引得掌声雷动,电影上映后这首歌受到了无数人民的传唱。
事业攀上高峰,成为家喻户晓的女青年歌唱家之时。
因为一次文工团的联合活动,冯宗师再次出现在邓玉华的视线。
止不住激动之情,“就像知道我被选中参加演出是一样,高兴地浑身发抖……”
邓玉华上前打招呼,之后直接地问对方有没有女朋友。
没被眼前女孩闪光的事业发展吓退脚步,冯宗师笑着“我还没忘记你”。

主动拉起冯宗师的手,两人就此开始了甜蜜的恋爱。
不在一起工作,说起来也在一座城市发展。
可冯宗师的所在的单位管理较严,平时没有太多外出的机会。
而邓玉华经常到河南、东北等地区演出,行踪不定。
用信件传达思念,抓紧每一次能相聚的时间相互分享传达爱意。
邓玉华的母亲在见过冯宗师后点头称赞,说小伙子性格好,人温厚,也少见的善良。
1967年,25岁的女孩在简单的婚礼中,与心爱的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冯宗师不想分居,也考虑到邓玉华事业发展得更好。
于是他悄悄办了转业手续,在煤矿文联干一份闲职工作,把重心放在家里。

“很多事情他都是默默做,不说要让我记着他的好,也不说为我,为家庭付出多少。我也不说,但我都记在心里的……”
冯宗师从不追问邓玉华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妻子想要先发展事业,他就愿意一直支持。
而邓玉华第一次怀孕时,已经过了30岁。
03
当时她和不少同事在军粮城农场劳动,没有经验也脱不开手上的工作,她便只能用绷带勒住肚子继续干活。
孕七月多的时候还在忙碌,以至于早产生下先天性失明,且伴随多种病发症的女儿。
没在人世间多停留些岁月,小孩子夭折了。
这件事情对邓玉华的打击很大,她哭了无数个日夜,一直陷在深深的后悔与自责中。
“我愿意用我的一切换回这个孩子,我愿意把我的寿命全给她,只要她能活过来……”
同样伤心欲绝的冯宗师已经失去了孩子,怎么能再看着妻子陷入长久的痛苦。
轻声安慰着妻子,带她在佛前为缘浅的孩子祈好的来世,也找来丈母娘开导。
有丈夫的关怀和母亲的安慰,邓玉华一点点走出悲痛,振作了一些精神。
这年的冬天,八一厂要拍摄电影《闪闪的红星》。

同样是傅庚辰作曲,《映山红》一出,他脑子里就浮现出了“天上飞来的金丝鸟”。
只是当时的邓玉华已经好几年没有登台机会,长时间不唱歌了。
再加上“潘冬子”的妈妈是农村里的劳动妇女 ,音色应该粗犷、厚、沉且坚韧。
而邓玉华的嗓音是圆润的,纤细且偏些甜美的。
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便不揽包袱,免得损己也误人。
可傅庚辰对邓玉华有着极大的信心,千托万请下,被他的信任打动,邓玉华接过了谱子。
“我没见过映山红,就算傅先生跟我讲了影片的背景,形容了这种花,我还是想象不出来,为什么‘盼红军要等岭上开满映山红?’我找不到他们说的浪漫主义的感觉……”
请了假就往植物园跑,满怀希望的去,垂头丧脑地回。
邓玉华更加没底,觉得自己可能实在唱不来这首歌。
而冯宗师揪着妻子的耳朵变相激励,直说这么没有信心的人,一点都不像他佩服的妻子。
得益于丈夫对画展的兴趣,冯宗师给邓玉华指了条路。
来到美术馆,看到了一副画着红红火火的杜鹃花,热烈的颜色点燃了邓玉华的眼睛。
她明白了,映山红象征了人们获得胜利的喜悦,而红军来了,胜利也来了。
有了感觉就结合影片背景开始唱,将感情融入歌词。

04
《闪闪的红星》成了时代的印记,《映山红》同样几十年经久不衰。
从1974年第一次唱起,之后40多年唱过千遍,每一遍,邓玉华都能找回最初的感动。
一首歌打开前路,邓玉华得以回到原单位工作。
不久她与丈夫迎来儿子冯汾,一家三口和和美美的生活。
可不料远在河北的婆婆忽然到来,也带来了婆媳间的矛盾。
上世纪2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几乎根深蒂固,女人不能过多地抛头露面也是思想中的重要一环。
到了北京,看到了儿子儿媳的日常相处,冯家母亲简直要气个仰倒。
自家儿子整天扫地洗衣做饭带孩子,儿媳妇整日里往外跑,不是这有演出,就是那要登台。
听说有时候还到国外去唱,一去好一阵,家里的一摊事都丢给丈夫打理。
这像怎么个事?于是经常支走儿子将家务活硬塞到儿媳妇手里。
今天头疼明天肚子疼,总是有各种借口绊住儿媳妇上班的脚步。
冯宗师后知后觉察出不对,于是趁妻子不在和母亲好言好语的说,一点点开导。
可不管他再怎么夸邓玉华优秀,说自己娶的媳妇有多好。
亲妈就是板着脸,认定男人不能在后院干活。
而这边体会到了婆婆的刁难丈夫的为难,邓玉华选择以柔克刚。
会认真做家务,能尝试学做饭菜,有时候做不好的地方也摆正态度表示愿意再次尝试。
冯宗师在母亲看不到的地方尽其所能地所做事,之后大张旗鼓地说妻子有多能干。

有时候妻子饭菜做的不合口味,两口子还能在长辈面前演出“打手心以示惩罚”的戏。
“我爱人教我的,他说我婆婆吃软不吃硬,我对她好她就不好意思,就会对我宽容。后来证明,真心确实能换回真心……”
天气转凉了邓玉华就及时织出保暖的衣物。
硬挤出时间带婆婆逛遍北京的各个名胜古迹。
婆婆喜欢吃的菜记在心里,隔个两天就和丈夫打着配合炒几道。
有个头疼脑热嘘寒问暖,带老太太交朋友,让她了解“新潮”思想。
在婆婆面前始终把丈夫放在第一位,事事都有商有量。

正像丈夫说的“吃软不吃硬”。
婆婆感受到了真心与被看重,经常在外将自家媳妇夸上天。
后来老太太也没回老家,她包揽了照顾孙子的工作,也学着关心儿媳妇,让儿子对儿媳妇好。
05
1979年,邓玉华开始觉得嗓子疼,唱高音还经常破音。
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她喉咙上长了个肿瘤,好在是良性。
为避免夜长梦多,建议尽快手术,当然要开刀就不能打包票,她有几率不能再登台演唱。
割舍不下演唱事业,邓玉华选择保守治疗。

可肿瘤还在长大,后来压迫得邓玉华吃饭时吞咽困难。
吓坏了的冯宗师硬拖着妻子到医院,之后不由分说送其进入手术室。
“他说不管我怎么想,他是一定不能没有我的。我一直拖着不治,是在往他心上扎刀子……”
进入手术室前邓玉华在哭,她觉得自己对不起丈夫,也对不起家人。
进入手术室后冯宗师在哭,他怕手术不成功,也怕妻子万一不能唱歌会遗憾一辈子。
好在手术很是成功,在医院康复治疗的那段时间,冯宗师将妻子捧在了手心里。
一个病友还感慨:“像邓玉华这样好命的女人不多,像冯老师这样默默付出的男人更少!”

邓玉华一生与歌相伴,也与爱相伴。
她《银球飞舞花正开》《走出山川》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到祖国的角角落落。
她的经典歌曲成为了一代人的红色记忆,也成为了国家记忆中的财富。
2015年,邓玉华与老伴携手在央视春晚中表演《四世同堂合家欢》。
而在岗位时就毫不停歇地唱,退了休后就淡出人们的视线好好活。
邓玉华与冯宗师住到了郊区,开启二人世界。
年轻时丈夫事事以她为主,年老后她事事以丈夫为主。
上山踏青挖野菜,在水库边钓鱼。
儿子冯汾从事音乐教育行业,娶了一个青年舞蹈家为妻,婚后生了个可爱的儿子。
周末儿子儿媳带孙子前来看望父母,一家子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只是在2017年,75岁的邓玉华失去了爱她一辈子,迁就她一辈子的冯宗师。
风风雨雨半个世纪,从没想过余生里会没有丈夫,而这一天真的到来,邓玉华又出乎意料地坚强。
“我把自己封在屋子里发呆,很长时间不愿意出门,觉得做什么都没有兴趣。我很难过,但我也没有过十分放声地大哭。因为我一大哭他就是走也不会安心的。我后来想通了,他只是不陪在我身边,我一直记着他,他就一直活在我心里。”

不让儿子儿媳经常过来耽误工作,邓玉华偶尔参加一些节目、公益活动,也给学生上课。
结语
如今82岁的年纪,她还是某合唱团中的领唱。
邓玉华常和儿子说要珍惜眼前,要有气量,有为他人着想的心,给身边人带去快乐,其实自己收获的是双倍幸福。
自己身体健康,儿子儿媳孝顺,孙辈教养得宜。

有一个美满的晚年生活,相信始终怀念着的冯宗师看到,也会感到欣慰吧……

⊙作品来源网络,侵删!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合唱家
合唱欣赏和教学,包含合唱谱曲谱搜索,倡导科学合唱,快乐合唱,是专业的合唱和重唱类目的平台,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