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爆款:如何让文字“键”入人心?

文摘   2024-10-06 00:24   重庆  

之前读哲学,看到维特根斯坦的楼梯理论,惊为天人。

他说任何语言、逻辑和理论体系,就像上楼的梯子,它们只是符号,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意象和思想。你一旦理解了这些意象,楼梯就要撤掉,也就是把文字丢掉。

因为你不可能通过文字理解文字,文字只是一系列没有意义的符号,你必须要通过文字理解并链接思想,理解他背后的意,正所谓得“意”。

文字只是桥梁,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你的思想。

我最开始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感觉非常炸裂,冷静下来一细想,这句话基本道破了写作的本质。

很多人为什么总是写不好,不是他没有天赋,也不是他不够努力,而是他在通过学字去写字,写作最重要的是永远是思想,永远是那团燃烧的思维之火。

你的每一句话都是画笔的一撇,观众的头脑就是你的画板,你必须寥寥数笔在他头脑里构造出一个无比鲜活的意象,清晰传达你的意,而不是用抽象的词,从句套从句凑字。

意象的选择,绘画的笔触,将直击读者的内心,绕开他的认知防线,让他来不及调用理性思维,就被你文字流淌的意象和情绪深深感染,做出本能的点赞评论反应。

其实古诗是一个很好的临摹对象,比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不是一幅苍凉的景象就在你眼中展现了,雄奇浑厚,而王维只用了十个字。

比如苏轼的《送郑户曹》:

他年君倦游,白首赋归来。

登楼一长啸,使君安在哉。

我们是不是直接能感受到苏轼的情感?

所以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其实是没有意义的,纠结文字没有意思,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文字只是传递你的思想的工具。

练写作首先需要练思想,练策划,要让自己跳出文字的桎梏,直接从画面和逻辑层面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一个个字。

我高中的时候,老师总强调我们要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想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你去抠字眼,你是很难清晰地理解到文字的真实意思,更何况许多所谓的出题人语文水平也不高,净是整些歧义项出来。

所以你抛开文字,直抵思想,他到底想考什么,把这点琢磨出来了,做题就无往不利了。

就像你基于抖音和视频号的用户去做调研问卷,问,你喜欢什么内容。大家肯定是说,读书啊,写作啊,健身啊,跑步啊,励志上进和平淡是真的相关内容。

但就我这五年的经验看来,色情、暴力、金钱、嫉妒、贪欲、懒惰、暴饮暴食(吃播),反而会得到最高等级的流量,不信你点开小红书和抖音,有多少拉腿的黑丝跳舞就知道了。

你要是真的相信别人说的,去做什么纯粹的那种硬核健身跑步,绝对没流量。

文字,永远是思考的末端,就像写作一个内容,其实正儿八经的写作环节,花费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大头其实在思考,策划以及材料搜集上。

对写作过于推崇,反而代表了市场上大多数人写不好,如果他们真的精通文字,肯定不会觉得写作重要,策划和材料整理反而更关键。

因为具体怎么写,说实话,熟悉了之后,真的就那么几招,任何人练两年绝对就会了,下笔千言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还是一个练习量的问题。

很多人写不好,或者感觉不通顺,其实问题就一个,写少了,只要把量一提起来,自然就会了。就像自媒体怎么做,当然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写作很重要,不过你只要坚持迭代去发,一定会火的,一定能碰到几个爆款。

就像我之前看了《辛弃疾词选》,说实话,里面写得最好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首而已,其他的内容也写得挺一般的。但人家为什么留名千古,就是写得多了,总有几首特别好,一下子爆了,就起来了。

如果你不太相信这个观点,没事,你去翻一下《辛弃疾词选》和《柳永词选》,你大概率会赞同我的。

其实任何技巧,我觉得作用都不太大,当然也不是说所有技巧都没用,一些关键的技巧还是要掌握,流程还是得找靠谱的人梳理。比如一个特别好用的技法就是我在《百万文案的秘密武器》里提到的文案画笔,这里就不赘述了。

比如有的时候,你问我,或者问其他人,有些爆款或者佳作是怎么写出来的,其实我们内心真实的回答是:不知道。

说真的,真的不知道,就是手放在键盘上,字儿自动就出来了。

我们从不纠结具体的文字表达,某个句式和用词怎样,真的不重要,我们追求的是精准反映我们内心思想的文字,让文字不是字,而是一幅临场的画面或者特写镜头。

我觉得这行和其他行业也一样,很多时候就是默会知识,肌肉记忆,哪怕一堆技巧,其实你一次性也记不住,但是你不断地写,不断地写,写到一定量级,你会发现脑子就记住了,有些好的表达你可以写出来了。然后你站在这个台阶儿上,你就可以学更多更复杂的概念和表达。

一来二去水平就起来了。

其实你写多了,就理解文体、修辞和那些技法了。

就像你需要把一个事物详尽的描写,突出形状颜色声音等等,这其实就是描写;然后你睹物思人或者兴致上来了,要吐槽一下,某某是煞笔,或者情场失意,呜呜呜她为什么不喜欢我,这就是抒情;如果你想发表一大通看法,我觉得某某怎样怎样,这就是议论

接着你把素材有机地组合到了一起,严格证明一个事,比如论点、论据之类的,这就叫论证

然后你在描写的过程中,觉得单纯写某人某事不过瘾,必须增大剂量,比如某人很蠢,你觉得蠢不足以形容他傻叉的万分之一,那么你就可以说:“拴条狗都比你干得好!”这就是修辞手法

这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僵化地学,它们全都是为你的表达服务的,而你的表达,源于你的心中的意象和思维。

所以那句话说得非常准确,观察先于写作,你首先得看见,清晰地感知这个世界,经历悲伤、痛苦、快乐和喜悦,你才能真正意义上把内容写好。

为什么许多高学历的人,或者专家,写稿总是不那么好,生硬晦涩。因为中国教育,本质上就是抽象思维的高度训练,他们写的东西总是抽象词包裹抽象词,从句套从句,让你看不懂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正因为他们成绩太好,和这套应试教育的理念无限拟合,所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被这一套严苛制式语言给同化了,导致写出真正古典风格的表达反而困难重重。

他们的内容,其实适合学术交流,比如一堆硕博在一起针对某个细分领域深度沟通,而不是做大众传播,但想售卖产品,打开前端流量的开口,必须要做到大众传播。

在专业性和传播性上的来回横跳和纠结,成了许多依赖线上流量的专家型公司,最真切的痛点,自己写所谓的干货没人看,蹭热点的流量又无法转换。杵在原地其实很难受,这其实也就是前期策划流程没做,导致后期的变更举步维艰。

如果你依赖前端流量,特别是抖音、视频号等等,必须在传播性和内容的意上下功夫。

自媒体这一行非常科学,或许有玄学的成分在,但大致上,还是沿袭了那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你只要提供真正优质的内容,大众也真的愿意买单。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曾提及一段历史。

在中世纪的时候,为了研究心理学,学者们炮制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概念:心灵虫

假设这种生物能够潜入人类的大脑,从而完全了解每个个体的喜怒哀乐,恐惧和优缺点。

我们再进一步假设,如果这个心灵虫有能力导致事件发生,制造出一个具体的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能符合目标人群的本性,引发一场独一无二的冒险,让他踏上一条求索之路,迫使他竭尽全力去赢得一个丰富而深刻的人生。

无论这一求索是以悲剧还是完满告终,都能深刻地揭示出他的人性。

那我们能不能,就当一次心灵虫,潜入目标群体的心智之中,创作符合目标用户的内容或者故事,去改变他的心智?让他踏上一条求索之路,引发一场独一无二的冒险,让他在高空走钢丝般的平衡中,感受幽明互现的人性闪光点。

因为就像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一样:人性是唯一不会过时的主题

付兄的心事
短视频内容行业编导/文案/策划。曾打造亿级流量,单月变现销量破百万。孵化多个百万级IP,执笔多个百万级账号内容策划写作。单篇原创内容上过抖音热搜。未来愿为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有志于打造个人IP的创业者赋能。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再赢一次的机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