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是因为他们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都提倡“学术研究要有独立思想”。卓炯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熊老师则最早提出生产力经济学概念。
高考制度恢复后,教学领域百废待兴,当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课程老旧。就在这时,身为系主任的熊老师给我们开设了一门新课——生产力经济学。沉闷已久的课堂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按照传统观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熊老师则提出:“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一石激起千层浪,熊老师的提法在经济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事实证明,熊老师的观点有理论依据,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后期,熊老师出任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将他的经济理论运用于实践。
我到人民大学读研后,第一次放假回家,途经哈尔滨,与在省委办公厅工作的刁洪流同学一起去熊老师家里看望。他为我能够考取国内知名学府感到高兴。在询问了我的学业情况后,他对我说,搞研究一定要有见地,不能人云亦云。他举例说,有一位经济学家名过其实,没有自己的东西,靠的是背景。他还引申说,做人也是这样,要有独立的人格,这样才能立得住脚。
临别时,他送我一本刚刚出版的《生产力经济概论》,并为我签名。为防止写错,他在动笔之前先核对我的名字,在草稿纸上预写一遍,然后一笔一画地把赠言和签名写到扉页上,最后盖上印章。
▲《生产力经济概论》,熊映梧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这些年,我多次搬家,卖掉很多旧书,但这本签名书一直保留着。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生产力经济学专著,其后,熊老师又出版了一本《生产力经济学原理》,荣获“1988年孙冶方经济学奖”。
有这样一段佳话,钱学森看到这本书后,非常赞赏,几次给熊老师写信,谈他对生产力经济学的看法。说来也巧,几年前,我结识了邻居钱学敏,她是钱学森的堂妹,人民大学退休教授。钱老师对我说,哥哥钱学森曾对她说起,有位黑龙江大学的教授,研究生产力经济学,很有见地。在钱老师家的书房里,我见到了钱学森写给熊老师的信件影印版。
▲钱学森写给熊老师的信件(影印版)
1985年春,熊老师出国讲学,路过北京。经在人民大学读博士的弟子修培生联系,由校学生会组织,熊老师在人民大学作了一次生产力经济学专题讲座,前来听讲的学生挤满了阶梯教室。谁能想到,在一个地处东北边陲的学校里,竟有这样一位教授,能够提出这样有见地的思想。
那一次,我负责会场张罗以及到机场接送事宜。事后,熊老师特地请我们几个弟子到南礼士路的四川饭店吃饭。记得他点了一盘鱼香肉丝,并向我们介绍这道菜的特点,这显然和他出生在湖北,喜欢吃辣的有关。那个年代,能吃到鱼香肉丝拌米饭,如同过年,至今想起来都是美美的感觉。
▲黑龙江大学主楼,建于1954年。
熊老师一家的日常生活极为简朴。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毕业前,熊老师分到了一套新住房,我和几位同学前去帮助搬家。在抬大衣柜时,我忍不住多了一句嘴:“熊老师,您的家具该换了。”他说:“还能用啊,为什么要换呢?”搞得我有些不好意思,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熊老师对自己的研究道路坚信不疑。他赞赏郑板桥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一次,在北京见面,他向我们说起,有经济学界的大人物对他进行打压,认为他的东西离经叛道,是异端学说。“我才不管他呢,实践会证明一切。任何学说都要发展,故步自封只能是死路一条”。言毕,他习惯地扬了扬头,嘴角依旧挂着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