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9月27日,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抵达本次研学活动的第五站、也是最后一站——北京。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地,1949年3月党中央“进京赶考”以来,北京就一直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民族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中心。从1949年10月1日起,周恩来同志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他的足迹遍布了北京这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溯源红色报史,砥砺初心使命
上午10时许,中国人民大学研学班学员一行走进人民日报南大门,来到人民日报出版社所在楼宇。在人民日报出版社会议室,丁丁总编辑热情接待了前来开展研学活动的同学们,以“紧扣时代脉搏 引领舆论先声”为题为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
丁总编辑从人民日报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重要领导人与人民日报的故事、人民日报的著名人物三个方面,给同学们讲述了人民日报的光荣历史,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了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记录共和国的奋斗足迹,与党运、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峥嵘岁月。
丁总编勉励研学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人民日报的历史,将它作为一个认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切入点,感受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情怀。
同学们随后来到了人民日报社史馆。社史馆记录了人民日报自1948年6月15日在平山县里庄创刊以来的奋斗历程。人民日报在炮火中诞生,在硝烟中成长,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心着人民日报的发展,史馆陈列着毛主席为人民日报所写的四组报头,人民日报的报头就是在这四组由主席题写的“人民日报”中各选一字组成的。周恩来总理对人民日报非常重视,据统计,周总理审改的人民日报稿件达800多篇。
从史馆陈列的周恩来审理的稿件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周总理对人民日报工作的关心,还进一步体会到了周总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史馆里,还陈列着一件人民日报社自行研制的“小飞达”,它是由人民日报印刷厂员工自行设计制造的,使用了长达20年之久,而这样的物件,不过是史馆众多展品中的一例。通过参访史馆陈列的一篇篇历史图片资料和实物手稿,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到了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报道和舆论引导作用,感受到了人民日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强化忠诚与担当的卓越精神,坚定了同学们继承前辈事业、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决心。
铭记抗战历史,永葆爱国情怀
下午2时许,中国人民大学研学班学员一行来到位于北京西郊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纪念馆广场中央矗立的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格外震撼,将同学们的记忆带回了那段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烽火岁月。
在“平型关大捷中缴获的日军地图”展览前,“纪念馆里的思政课”举行。“1937年11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山西太原参加第二战区军事会议时,送给时任国民党军政部主任参事、国防最高委员会顾问李华英的一幅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中缴获的日军所绘淮安地形图。平型关大捷是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际,由我们党领导的一场对日伏击战,它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姚江同学激情高昂的讲述,赢得了同学们及围观游客的阵阵掌声。
跟随纪念馆讲解员的步伐,同学们参观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主题展览,一张张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团结一心、英勇作战的影像资料,一件件证明日本侵略者罪行的实物,无一不表明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通过参观,同学们详细了解了从中国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进程,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认识,重温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伟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通过北京站的研学活动,同学们不仅追寻了那段烽火岁月和红色记忆,还更加坚定了做好新时代新青年的决心。付天睿老师道出了同学们的共同心声:“祖国放心,强国有我”。他激励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自己的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
供稿:姚江
摄影:付天睿
视频:何子末
编辑:赵鸿月
审校:叶勇 贾同宇
核发:李永权
点赞+在看
↓↓↓
点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