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区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积极对标国内一流水平,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在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面大胆探索,推行“法院+”模式,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构建源头预防、诉前调解等机制,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法治活动,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努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改进服务方式,便民诉讼“提效率”。在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窗口开通了智能POS终端,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支付预交诉费,全面开通实现票据电子化,更加方便当事人。同时设立“党员先锋岗”2个,快速化解各类涉民生案件。适用电子送达平台的在3日内向诉讼当事人送达诉讼材料和“三书”,近三年共送达4070件,送达成功率90.23%,缩短案件办理时间,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提升了审判执行效率。对适宜调解且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案件,加大诉前调解、速裁力度,为当事人节省诉讼时间和成本。为增加速裁程序适用力度,组建由骨干法官组成的速裁团队,不断提高诉前化解及速裁办结案件比例。速裁团队2021年办理541件、2022年办理1247件、2023年办结1112件。2024年1月至今,适用速裁程序化解纠纷656件,标的为24485.6563万元,办理诉前鉴定案件46件。办结涉企案件128件,挽回经济损失7897万元,走访企业20家,回复涉企法律咨询28个,着力解决企业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
创新调解模式,打通结案“快车道”。主动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到审判执行和诉源治理工作中,着力融入全市市域社会治理格局。主动向党委汇报并积极开展诉源治理工作,与各机关行业、各基层自治组织联动,以法官进社区(村)、法官联系点为依托,采取“法院+”联合调解模式,追求“调解结案+化解矛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目前,新区所在辖区的46个村(社区)均有联系法官。强化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运用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会调解等手段和作用,更多地通过非诉渠道解决涉企纠纷进行诉调对接,与铜川市新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铜川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铜川市分公司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对接,通过三方调解委员会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进行调解,并建立司法确认联络制度,快速化解矛盾纠纷。针对新区建设施工合同、买卖合同等纠纷多发的情况,积极创新将诉前调解、诉前鉴定和速裁工作相结合。2017年在全市首创推行诉前鉴定工作以来,共适用诉前鉴定方式解决建筑施工类合同纠纷案件3件。建立执行和解运行机制,对拟进入执行程序涉企的民商事案件进行“执前和解”,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进一步做好执源治理工作。2024年1月至今,以执前和解方式执结案件135件,履行总金额382.67万元;以执行中和解的方式执结案件199件,申请执行标的12290万元,执行到位11984万元,对进入执行程序案件,努力促使双方达成执行和解获得双赢。
优化普法宣传,源头治理“见实效”。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为切入点,为辖区内专职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做专题培训,精心组织预防电信诈骗、邻里纠纷化解、环境保护等法治宣讲,深入社区、农村、企业、金融机构、机关单位开展《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普法宣传,推进司法服务“五进”活动,有4名法官干警被聘为辖区部分中小学及幼儿园法治副校长。持续开展“三送三询一回访”民营企业大走访工作,定期举行座谈交流会,向企业发放《企业常见法律风险提示及典型案例》《项目建设中涉建设施工合同常见法律风险防控指引及典型案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引159条》等普法宣传册,引导企业把法律风险控制关口前移,通过入企调解,实现“审理一案”促进“治理一片”。坚持党委领导,多方联合部署开展无讼村、无讼社区、无讼小区“三无”创建工作,推动形成“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格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区,目前无讼创建工作初步成型,已有3个申报创建“无讼小区”。
(文/郭雷)
来源:铜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