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把“头条”留给自己

时事   2024-11-08 11:25   新疆  


何为记者?记录者也。是“记着”看见的事实,是“记着”倾听的故事,是“记着”抵达的现场…… 


在乌鲁木齐,时刻“在场”的记者们,用镜头记录新闻视角,用笔杆撰写社会百态,见证和记录社会变迁的轨迹,参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讲述着精彩的“乌鲁木齐故事”。在你眼中,记者是什么样的?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一起来听听关于我们的故事。




致敬记者节






最是情怀能动人 讲述人:王媛媛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媛媛在 2024 年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安全质量标 准化工地——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 新校区项目采访。


“小王,还在跑工程呢?虽然退休了,但依然关注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继续加油”“从稿件里看出了你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变化真的太大了,这两天经常想起以前一起奋斗的日子”……前段时间,我采写的稿件《在西大桥,“桥”见城市变迁》刊发后,收到了十几名建设者的短信,看完后心里暖暖的。


在一线采访20年,很多人会问我们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在坚持,我想除了喜欢还有一份责任与担当。


凌晨1点的运输、凌晨2点的吊装,凌晨5点的合龙……重点工程每一处节点的完成,我们在现场都会欢呼雀跃。


记得采访东进场高架安宁渠立交,看到一条条“弧形大道”在空中旋转,组成了一个个“圆环”,变成“环形天路”时,我就在想,真的很神奇,立交桥就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美学,这些喇叭形、苜蓿叶、涡轮形立交不仅将原本孤立的区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还让城市的空间布局得以优化,让城市的交通从平面走向立体。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证、参与其中,让平凡的自己记录了时代的不凡。做有情怀的记录者,写有温度的故事,我希望用一份真诚、一份执着和广大读者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耕耘新闻“沃土” 讲述人:江斌伟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右二) 在玛纳斯县兰州湾镇的新疆高油酸花生田间测产现场。


从事新闻行业25年的我,喜欢穿行在田间地头采访,常年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采访报道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


回想起来,去年金秋时节,在玛纳斯县兰州湾镇的新疆高油酸花生田间测产验收现场也是其中一例。


那天,我们一早出发,赶到目的地。在田间测产时,我与三位农业专家蹲在田间,大家一边用手剥去刚挖出的花生上的泥土,一边聊着这次田间测产的话题,而这一瞬间恰好被镜头记录,并登上2024“她在现场”女新闻工作者风采集中展示。


而这,只是我无数次在现场被记录的一个缩影。


2024年8月4日18时23分,新疆首次利用大型无人机开展增水作业试验,我在现场;金秋时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专家在试验田采收彩色土豆,我在现场;深秋来临,我国首批人工养殖而成的窄螯螯虾在乌鲁木齐上市,我在现场……


作为记者,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今后,我将继续坚守新闻理想,耕耘新闻沃土,深入基层一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渠道多形式讲好新时代乌鲁木齐故事。



做时代的忠诚记录者 讲述人:王丽丽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丽丽(左)在新疆隆炬新材料有 限公司采访。


作为一名经济口记者,这一年,我走进产业园区、项目现场、工厂车间、科研院所……充分展现乌鲁木齐高质量发展一线脉动,强信心、鼓干劲。


产业是反映经济活力的窗口,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我把更多目光投向企业、项目和那些一线奋斗者。


走进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我见证了单丝直径只有头发丝的 1/8,比重不到钢的 1/4,强度却是钢的 7 倍到 9 倍的一束碳纤维的“高精尖”;在信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我记录了“超级充电宝”能在用电低谷时“悄悄”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充电,在用电高峰能一举把“干净绿色”的电送到千家万户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新疆中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我看到了一块石英石最终变成光伏组件的神奇“魔法”……我自豪的是,我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乌鲁木齐企业砥砺前行的奋进足迹,传递了他们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智慧和力量。


记录,是我们的使命。我将始终把根扎进基层,俯下身、沉下心,继续采写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传递更多令人振奋的“乌鲁木齐声音”。


坚持“内容为王” 讲述人:唐红梅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唐红梅(左) 在采访俞敏洪。(通讯员郭昌龙摄)


这两年,我常会被朋友这样问: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接收的信息“海量”,你还经常写深度稿件,有人看吗?


有时,我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但这一年来,当一篇篇新闻稿件得到读者认可的时候,我更加坚定:做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内容为王”。


社区书记获得全国的荣誉时,我想知道荣誉背后的她是如何服务群众的;家电“以旧换新”之后,报废的家电去了哪里,我探访了整个报废过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落地乌鲁木齐,我报道了产业链是如何完善的……报道发出后,当有人留言“报道有深度,有内涵,已收藏”的时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俞敏洪来乌鲁木齐市,我面对面聆听他分享对新疆人文风情的热爱;国内400余名女企业家和“长三角”名优企业家考察团分别来乌鲁木齐考察时,我和同事采访他们计划在新疆投资的意向和计划;哈萨克斯坦全国企业家商会一行到访后,我采访了他们与乌鲁木齐加强贸易合作……


这个时候,我庆幸自己是一名记者。在每一次带着问题去探索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我们美丽新疆前进的步伐,在我写下一个个故事的背后,展现着乌鲁木齐这座城市开放、自信、多彩的新面貌、新气象。


用心记录传递温暖 讲述人:刘青霞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刘青霞(上)与马德新简 短而深刻地交流着。(视频截图)


这张照片的故事还要从今年10月中旬,网上一段名为《相片漂流瓶之背着妈妈去旅行的新疆母子》的视频说起。


当时,这段讲述乌鲁木齐小伙马德新,为了照顾患有脑萎缩的母亲,卖掉了自己的房和车,背着母亲开启亲情旅程的视频,引起网友的关注,也让我这个从业20余年的记者捕捉到,这段视频背后一定有一个值得我深入了解的故事。


于是,我尝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联系视频发布者,希望能从中获得马德新的联系方式。但几天过去了,却一无所获。正当我准备放弃时,意外地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他有马德新的手机号码。这一线索的出现,又让我再次燃起希望。


很快,我拨通了马德新的电话,并添加了他的微信,约好晚上他回到宾馆,好好聊聊他的故事。就这样,我们仿佛是久违的老朋友,连续四天晚上,隔空畅谈,简短而深刻地交流着。


随着采访的持续,我渐渐了解到了马德新与他母亲之间的点点滴滴,也深切感受到了涌动的温暖和孝与坚持的力量。


其实,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可能藏着不平凡的故事,而我们,作为记录者,有责任去发现它们,用心记录,传递每一份人间真情和温暖。


“新人”永远在路上 讲述人:贾梦妍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贾梦妍(中)在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 基地里采访项目负责人。


今年6月,从乌鲁木齐市中心驱车80余公里,我第一次来到乌鲁木齐市唯一的沙漠——米东区北部沙漠南缘的国家级公益林中心管护站凤凰台管护站,再往里走,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基地展现在眼前。


我跟着其中一个项目的施工人员,驱车沿着新修建的砂砾便道往里走,两侧每隔不远都是在建的光伏项目工地,一片片错落有致的光伏板随坡就势分布在沙漠中,给金色的沙漠披上了蓝色的新衣。


我被眼前的“光伏海”震撼了。


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2023年8月29日正式开工到如今多个项目齐头并进,乌鲁木齐市在人迹罕至、环境恶劣的沙漠中汇聚出一片追光逐日生绿电的美好图景。


我作为见证者,深感荣幸。


“成就感”应该是这份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我采访报道的这些关于光伏项目的稿件,引发社会关注、传递出值得被看到的事实时,能真正感知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肯定。


同样,今年十一黄金周,乌鲁木齐出台九项便民举措,市民和游客通过我的报道,感受到乌鲁木齐出行、消费等方方面面的满满诚意,竖起大拇指为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点赞时,我作为记者这个身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业十余年,我仍觉得自己是一个新记者。因为,下一场采访,下一个任务,永远都可能是全新的挑战……


眼中有故事,心中有温度 讲述人:郭玲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郭玲(右),在第 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采访体验无人 驾驶飞行器。


“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的代称,更承载着一种责任和使命。聚焦人民、传承使命、勇担责任,精彩的乌鲁木齐故事,都离不开我们深入践行“四力”,去发掘、去书写、去讲述。


中国—亚欧博览会是中国与亚欧国家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重要平台。通过博览会展现一个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乌鲁木齐,让我深感使命的艰巨与光荣。


“国之重器”为何惊艳世界?产业链链主企业如何大显身手?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到底怎样飞行?国外展商为何连续多年参展……今年,我又一次参与了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报道。


在今年的博览会上,我采访了第一次来参展的马来西亚商人,也遇到了普通话说得很溜的吉尔吉斯斯坦导游等。通过深入现场,他们对中国的憧憬、对新疆的向往、对乌鲁木齐的喜爱,成为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让我得以借个体视角展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乌鲁木齐自信开放的姿态。


我深知,展会故事之精彩,不仅限于一座场馆、一个展台。在不同的展会上,我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展商面对面,实现了多角度讲好合作发展故事的新闻表达。


用文字传递力量 讲述人:王磊

11月6日,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磊(右)在水磨河滨河景 观带采访周边居民。(全媒体记者雷婷摄)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丽,高楼林立、道路宽阔、空气清新,我们的小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在采访过程中,我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也更深感认同。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时代发展奔涌向前。这些年来,我见证并记录着乌鲁木齐的变化发展:城市楼高了,道路平坦了,山坡变绿了,河流清澈了,小区美丽了,邻里关系和睦了……


特别是在采访“水润乌鲁木齐”专栏选题时,我先后多次前往水磨河流域景观带以及南湖市民广场,采访这条河、这池水带给市民生活的变化。


“河水清澈了,绿地多了,鱼翔浅底、野鸭也来安了家”“每天都在水磨河景观带走路遛弯,很少看见有人乱扔垃圾”……市民的话语中,除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再是一句空话。


而像这样的民声,我们每天都在倾听、记录。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今后,我会继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用文字传递力量,用镜头记录平凡,为新时代讴歌。


用镜头“捕捉”城市变迁 讲述人:张子祺

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视频事业部记者张子琪 (右)在大银行货币博物馆采访讲解员了解货币历史。


今年是我当记者的第14年,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年。尤其是今年我主编的《城市记忆》系列专题片,从采访拍摄再到制作包装,整个过程就像是带着我重新又认识了一遍乌鲁木齐这座城市,见证了乌鲁木齐的发展。


《城市记忆八楼篇——64年前的摩天大楼》推出后,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这也让我更深刻体会到,八楼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像是一代人坚忍不拔、敢于面对挑战的印记。


《城市记忆》系列专题片中,还有南门、红山、达坂城等具有城市地标的地方。在这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位网友在《城市记忆红山篇——城里有座山》的视频下评论“我们乌鲁木齐也是有传说的城市。”


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作为第一视角的体会者,通过作品传达给大众,去感受我当时的心境,让大家产生共鸣,是我身为记者的自豪。今后我也会继续深挖更多的城市故事讲述给大家,一起感受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深度。


在采访中感受发展速度 讲述人:牟敏

在位于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 区乌鲁木齐片区高新功能区块的企业,本报 全媒体记者牟敏(右)走进车间了解生产。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每天在城市、乡村中穿梭,哪里改变了,可能是知道得最快、最全面的。一点点的改变,也让我感受我们的城市在向前,在向上,在向外。


今年,我采访最多的要数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刚听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时,其实是懵的,我并不知道它能带来什么。


直到第一张营业执照颁发、第一家外资企业落户,再到企业中食品企业接到疆外企业的电话要求合作,这些因为“你在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义齿企业还把业务做到哈萨克斯坦、迪拜,因为通关更快,在新疆做的义齿五天就能出现在国外的口腔诊所;疆内天然番茄红素生产商开始在中亚、欧洲市场推广终端产品番茄红素软胶囊……在高新功能区块,我先后走进百余家企业,了解他们的发展。


我用笔记录一个个企业的故事,从毫不了解到深入了解,这一个个故事,让我和更多人看到乌鲁木齐正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记录,感受。作为一名记者,我希望我一直做故事的挖掘者,也做时代的记录者。


来源: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新疆网

记者:李洁 张佳元 姚安琪 郭军鸽 江斌伟 王丽丽 王媛媛 刘青霞 郭玲 贾梦妍 牟敏 王磊 唐红梅 张子祺

编辑:张彬彬

监制:李磊

新疆网
聚焦新疆,传播中国,连通世界。新疆综合门户网站——让世界变小 把新疆变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