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后人类挑战与技术伦理反思
主办:文学与传播学院、科技处
时间:2024年11月15日下午20:00-22:00
地点:多功能厅
结合中外关联的现代演变来看,「新文科」的倡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关联深远,由来绵长。21世纪以来,由于科技进步成就的生产力加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终至地质尺度,催生了「人类世」的自觉和命名。伴随着新型科技日益深刻地渗透,人类的社会生活及文学实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从「自然人」/「智人」(Homo sapiens)到「后人类」(Post-human)的转型挑战,学界开启了对新文科的多重思考。「如果人们精确地探究,不难发现,整部人类历史,将消解于人类发明更优工具的历史中。」技术伦理通常意义上被归为“应用伦理学”的范畴,以区别于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技术伦理虽出自技术哲学的形上之思,本身却与人类现实生活及其未来命运息息相关。梳理人文与科技之间的关联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的勾联和理论的升华正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主讲人一:杨煦生 北京大学教授
主讲题目:《万径人踪灭? AI时代与技术伦理》
杨煦生,哲学/思想史学者、书法家、评论家。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原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德国世界伦理基金会(Stiftung Weltethos)项目主任。中欧论坛(CEF)宗教组中方组长。主要研究领域:哲学、中国宗教精神史、美学及艺术史等。
主要著作:
·《内在超越:中国古代宗教性超越经验研究》(图宾根,2004)
·《逃向世界:道禅思想的精神史探索》(北京,2009)
·《精神的维度》(北京,2018)
主讲人二:徐新建 四川大学教授
主讲题目:《后人类挑战与技术伦理反思》
徐新建,文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西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荣誉理事长、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出版专著《西南研究论》《民歌与国学》《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和族群》及《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不同而和:中国文学的多元共建》等多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作品获得过庄重文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姜约,汉族,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文理学院文学教授、科技处处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院校评估专家、四川省美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技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美学理论、巴文化、审美人类学和美育理论研究,先后在《文艺理论研究》《宗教学研究》《民族艺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4部,荣获省市各级学术奖一、二、三等奖共6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业余致力于文化传播,先后应邀为政府、学校、企业、社区、个人等开展文化服务,撰写辞赋、朗诵词、歌词、演讲稿等数十篇,开设文化类公益讲座数十场。
梁昭
四川大学副教授
马卫华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黎学锐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研究员
郭明军
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
往期推荐
「重塑人文形态: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的未来前景」学术研讨会议程
► 点击阅读
「双十一」的尾款你补了吗?
► 点击阅读
青春悦动,篮筐下的诗
► 点击阅读
- The End -
文案: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图片: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编辑:魏思雨 阳红霞
责编:孟妮
初审:伏婷 审核:季晓林 终审:冉林
投稿QQ号:2312999813
微博: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网站:http://wxcbxy.sasu.edu.cn